許乃元,焦奧奧,李騰蛟,萬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南京 2111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 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 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擴張導致高校畢業人數激增,畢業生規模和數量均位列世界第一。 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呼喚著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 這意味著高校應全面發展,努力培養高素質人才。 然而高校的教學水平與學風建設有著密切關聯, 高校的學風建設便顯得尤為重要。
學風建設是確保高校正常開展“教書育人”等各項工作的核心。重視高校學風建設,更反映出了學風建設在培育高等院校高端人才中的重要性。 因此該文基于德育理論、教育管理理論、教育評價理論,綜合考慮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社會因素,通過設置調查問卷并對數據進行信度檢驗、效度檢驗、因子分析、相關性分析,最后給出了相應建議。
習近平的德育理論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顧海良(2018)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立德樹人,這應該是高校學風建設的中心,應該作為整體德育建設的重點來把握[1];彭援援、蒲清平、孟小軍(2019)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德育的目標主要是高校實現德育教化,國家實現德育立國,將德育融入新時代核心價值觀的發展之中[2]。 陶陶、付欣(2019) 深入研究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德育思想在“立德”與“樹人”理念下的精神實質與深刻內涵,將習近平總書記德育理論的目標歸納為“四立三樹”。張凱、張澍軍(2018) 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重視立德樹人的重要地位說明了道教文化中的“教化”出于國家教育體系中的關鍵地位,通過“教化”才能讓德育這一關鍵融入高校學子心中,進而融入社會價值觀之中[3]。彭援援、蒲清平、孟小軍(2019) 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德育思想遵守人本性、知行合一、滲透性的原則。
教育評價是教育改革和發展、 教育管理和決策中的重要環節,即是在挖掘教育信息的基礎上,對教育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4]。根據教育評價理論的發展歷程,主要可分為以下4 個時期:測量、描述、判斷和建構[5]。目前,教育評價理論正處在建構時代,陳玉棟認為教育評價是評價者與被評價對象協商, 共同進行的心理建構過程[6]。 它以人為中心,以人的需要為價值取向,體現了人文關懷的色彩[7]。 該研究以教育評價理論為基礎,以大學生為評價主體,對高校學風進行評價。 通過AHP、模糊評價等數學模型對定性數據進行量化評分, 最終構建一個高校學風評價體系。
該研究圍繞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社會5 個維度,設計了一份“高校學風調查問卷”。 問卷一共30道題,指標類問題采用5 個回應等級的李克特量表,每個問題的選項由一組陳述構成,分別為“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基本符合”“比較符合”和“完全符合”,從而測試出被調查者的認同態度。
問卷以A 大學為調查對象,以該高校里所有在校學生為樣本范圍。為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問卷采用匿名的方式,通過問卷星在網絡隨機發放。發放的1 035 份問卷共有效回收了980 份,有效回收率達94.69%。下面對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從年級分布來看,大一學生占比28.37%;大二學生占比38.06%, 人數最多; 大三學生占比12.45%,大四學生占比5.10%,人數最少;碩博層次為16.02%。 樣本整體向低年級傾斜,因為學習習慣應在學生入學伊始就抓起, 所以更多考察低年級學生的學風情況更能反映高校的學風建設工作。
從性別分布來看, 男生一共439 名, 占比44.80%;女生一共541 名,占比55.20%。從專業分布來看,理科學生453 名,占比46.22%;文科學生391名,占比39.90%;不分文理專業的學生136 名,占比13.88%。
效度是指測量結果能夠準確反映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它可以反映研究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主要分為準則效度、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8]。 效度數值越高,說明此問卷的調查結果與實際情況越吻合。該研究運用的是因子分析法, 先進行了KMO 檢驗和Bartlett 球體檢驗, 判斷問卷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找出影響學風建設的眾多因素中具有代表性的因子。
進行檢驗時,首先分析KMO 值,KMO 值與變量間相關性呈正相關。 若此值高于0.8,說明變量間相關性極強,非常適宜進行因子分析;若此值介于0.7~0.8,說明比較適宜進行因子分析;若此值介于0.6~0.7,說明可以進行因子分析;若此值小于0.6,則說明不適宜進行因子分析。 除此之外, 如果Bartlett's球體檢驗的結果顯示P<0.05,說明變量間具有相關性,因子分析結果是有效的;反之,則說明這些變量可能獨立提供一些信息,不適宜做因子分析。
信度的KMO 檢驗和Bartlett 球體檢驗結果,見表1。
從表1 中可以看出:KMO 值為0.946>0.6,滿足因子分析的前提要求; 數據通過Bartlett 球體檢驗(P<0.05),說明因子分析有效。因此,量表指標之間相關度較高,適宜做因子分析。

表1 KMO 和Bartlett 檢驗
在統計分析的過程中, 相關系數常用來描述不同變量之間的線性相關關系, 下面將分析高校整體學風與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社會5 個維度的相關性[9]。 運用SPSS 進行Pearson 相關性分析,若P <0.05,則拒絕原假設,說明變量之間存在線性相關關系[10];反之,則接受原假設,說明變量之間不存在線性相關關系[11]。 設高校整體學風為X,學校因素、教師因素、 學生因素、 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分別設為Y1 、Y2、Y3、Y4、Y5。 進行Pearson 相關性分析后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Pearson 相關性分析
從表2 中可以看出, 高校的整體學風與學校的相關系數為0.700, 與教師的相關系數為0.764,與學生的相關系數為0.407, 與家庭的相關系數為0.673, 與社會的相關系數為0.657,P 值均小于0.01,說明相關性顯著。
以上結果表明,學校、教師、學生、家庭和社會,這些因素都影響著高校的學風建設。 其中教師維度的影響程度最大,其次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學生維度的影響程度最小。
該次調研通過對學風評價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1)通過調查問卷,研究了高校學風建設的影響因素。 結果表明:高校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受學校、教師、學生、家庭和社會5 個維度的因素影響,影響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教師、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方法決定了教學水平的下限,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和教師的人格魅力決定了教學水平的上限, 融洽的師生關系以及具有個人魅力的教師更容易吸引學生的聽課興趣, 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 而學校合理的課程設計、濃厚的科研氛圍、完善的基礎設施, 也為高校的學風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家庭氛圍、家庭成員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經濟地位,社會的就業環境和技術水平,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等因素,都會影響到高校的學風建設。
(2)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思想道德及實踐創新能力這幾個方面的評價, 發現高校學風建設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通過對影響因素評分的分析,這些問題均是受學校、教師和學生多因素綜合影響的,因此本次調研將從這3 個維度出發, 對高校學風建設提出建議。
從學校方面,學校首先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時,應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相結合,以深入淺出地講解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學生對校訓的理解,提醒學生學習風格建設的重要性。大學和學院都應該有自己的特點, 大學的校訓代表了學校的治學精神,校規則是對學生道德思想的引領,這些都為高校的學風建設打上底色。此外,還應優化和改進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從教師方面,不僅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還要完善對教師的考核體系,將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師生關系等納入評價項目,以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考核體系作為改進的目標,有助于規范教師行為,也有利于激發教師教學熱情, 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水平,提升教育質量,帶動高校的學風建設。 此外, 還應加大優秀教師事跡的宣傳力度,號召青年教師學習,發揮榜樣的引導作用。
從學生方面,學生應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樹立遠大理想,以激發學習動力,實現自我管理。 明確的學習目標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動力, 也是學生形成學習風格的前提。學生的自我管理不同于學校、教師和輔導員的管理, 它是一種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自發行為,相比于前者具有更大、更持久的內在執行動力。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仍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