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社區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方法:選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進行常規隨訪;觀察組進行社區康復治療和隨訪,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結果:治療5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對腦卒中患者實施社區康復治療能促使患者的康復,提升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關鍵詞:腦卒中;社區康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腦卒中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其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及死亡率都較高。有研究顯示[1],康復治療能減低腦卒中患者致殘率的較佳方式,因此社區康復治療成為了不可缺少的環節。本研究分析社區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41~65歲,平均年齡(50.31±1.88)歲。觀察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42~66歲,平均年齡(50.20±1.9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進行常規隨訪,不進行康復治療,隨訪內容包括監督遵醫囑服藥,指導患者良好的飲食習慣、日常生活習慣、適當的運動訓練及控制自身心情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社區康復方法。社區康復分為三個階段。(1)早期:指導患者患側肢體的體位擺放,使患者患側進行被動的活動,保證患者關節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活動,指導患者健側進行主動的運動,鍛煉患者的呼吸功能、腰腹肌功能等,對患者在床上翻身和坐臥的體位轉換進行訓練,預防尿路感染、壓瘡、下肢靜脈栓等不良癥狀的發生。(2)中期:訓練患者肩部、肘部、腕關節的各個方向活動,鍛煉患者的肩胛帶和髖膝關節的活動,指導患者進行橋式運動。讓患者保持坐位,患者患側上肢進行支撐訓練,進行小范圍的屈伸肘關節、手背推動物品、前臂使用旋轉的方式壓橡皮泥,讓患者患側下肢進行伸屈活動、屈髖活動及健側的下肢訓練等,讓患者保持站立,進行下肢負重、軀干控制、站立平衡等相關的鍛煉。(2)后期:在中期的訓練上進行鞏固練習,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進行運用,增強手指的精細動作練習,并進行側方的行走訓練,對患者步態進行鍛煉改善,使用輔助的器具強化患者訓練,從而使得患者可進行日常的生活活動。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使用改良版的Barthel指數和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CA)進行判斷,對患者在康復治療前及康復治療5個月后進行評定。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Barthel評分和FCA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腦卒中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腦卒中最常見臨床癥狀為一側臉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無力,猝然,不省人事。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腦卒中患者經過治療后,存活率顯著提高,但還是不少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功能失常、語言障礙等功能障礙,給患者家庭帶來了一定壓力。想要促進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恢復,康復治療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其中社區的康復治療得到了學者的認可。社區康復治療把對促進患者恢復的治療延伸到社區和家庭,讓患者出院后也能繼續進行規范科學化的康復鍛煉,再根據患者實際病情情況調整康復方案。另根據國內外的研究顯示,出院后盡早進行康復鍛煉的患者對功能恢復的滿意度較高,如果患者實施康復鍛煉較晚或沒有進行正確的康復鍛煉會引起并發癥的發生、異常強化的運動模式過早發生、患者神經系統重塑緩慢,從而會降低康復治療的效果,增加功能重塑的難度。
本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Barthel評分和FCA評分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進行社區康復治療能促進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林航,王愛紅,李丹丹,等.腦卒中社區康復模式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10):120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