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苗苗

【摘要】本文基于評價系統的介入子系統,探討辯論賽立論稿中對于介入評價資源的使用情況。以介入系統中的收縮和擴展兩個次系統為標準,對第九屆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決賽、半決賽、八進四晉級賽和十六進八晉級賽的立論稿進行深入分析,并說明在立論過程中,辯手如何借用介入評價資源來闡述己方的觀點與立場,從而使讀者更加清楚地認識辯論語體介入資源的運用。以期對辯論者立論稿的閱讀和撰寫或是辯論文體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辯論;立論;評價理論;介入資源
近年來,辯論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大,參與辯論相關賽事的人也越來越多。而在辯論賽中,至關重要的就是立論。立論是對持方觀點的濃縮精華,對整場辯論比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立論稿中所展現的論點和舉例需嚴謹且沒有明顯的邏輯漏洞。本文選取第九屆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決賽、半決賽、八進四晉級賽和十六進八晉級賽中的5場比賽、10篇立論稿作為語料,借助評價理論介入系統對語料進行分析,并總結辯手如何利用有效的評價資源進行開篇立論,以期對辯論者閱讀及撰寫立論稿或是對辯論文體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理論框架:介入系統
評價理論是由語言學家Martin創立的,其本質是在擴展和延伸Halliday系統功能語法三大原功能中人際意義的基礎上,進行了細致而龐大的系統性分類。評價系統分為態度、介入和極差三個子系統。在評價理論中,整個評價體系的中心系統是態度系統,而極差和介入系統主要起輔助或支撐作用。其中介入系統是本文主要涉及內容。
White在Martin等人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介入系統,提出了單聲介入和多聲介入模式。多聲介入模式的語言資源可分為“對話延展”和“對話緊縮”。對話延展可分為引發和摘引。引發暗示一種可能性,擴展對話空間。摘引則是引入外部觀點或看法,不進行加工,只是一種態度轉述。摘引分為承認和疏離,承認含有肯定的態度,疏離則含有疏遠的態度。對話緊縮分為棄言和宣言。棄言是使用否定詞匯或者轉折對立詞匯反駁某種觀點或看法。宣言則是使用肯定詞匯或者是引用其他觀點或事例來支持自身觀點。以上提及的幾種類別在辯論話語中大多有明顯的詞匯或語言特征。介入系統偏向于從宏觀到微觀的研究路徑,能揭示語篇中所隱含的觀點和態度,從而使得發言者能更好地為自己的立場爭得人際空間,這體現了語篇的多聲性和互動性。因此,本文采取其作為分析的理論框架,分析辯論立論稿中介入資源的功能和分布特征。
二、辯論話語
辯論是一種特殊話語類別,包含“辯”和“論”兩個方面。“辯”是指辯駁,即根據一定的邏輯與理據質疑或者反駁某個觀點。“論”指論點,即根據某種立場闡述己方觀點、論證數據與事例。辯論旨在雙方用一定論理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者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從而能最終得到共同的認識和意見。立論則屬于“論”的部分,在辯論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立論,旨在針對辯題,提出己方的見解和主張,即為論點,并對論點進行闡述與解釋,運用充分有力的證據從正面直接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性。立論稿需具備論點、論據和論證三個要素。提出的論點要具有準確性及正確性,能夠充分表明己方的觀點和態度,且提出的看法要符合客觀事物,不可瞎編亂造。
在立論中,如何給對方留下辯駁空間或者是對話空間,是非常需要技巧的。哪些論點留給對方比較大的反駁空間,哪些論點不容對方質疑,這都需要好好思考與設計。而這與介入系統密切相關。換言之,辯論話語中勢必含有較為豐富的介入資源。
三、辯論賽中介入資源實例分析
本研究所分析語篇來自第九屆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決賽、半決賽、八進四晉級賽和十六進八晉級賽中的5場比賽、10篇立論稿,共約一萬一千字。
評價資源主要體現在詞匯方面,以上數據揭示了此研究語料中介入資源各子系統以及它們所包含的評價參數的使用情況。表1中顯示該語篇含有豐富的介入資源評價表達,多達186次。該研究結果與立論的表現形式是基本吻合的。介入系統對語篇構建人際意義有重要作用,決定了留給對方的對話空間是擴大還是縮小,而立論也旨在影響對方的辯駁空間。本語料的參與者是持有相反立場的正反雙方。雙方在公正公平的基礎上進行立論,目的在于論證自己觀點的精準、正確性,同時要縮小對方的辯論空間。
1.棄言。棄言是使用否定詞匯或者轉折對立詞匯反駁某種觀點或看法,在立論中多選用這些詞來否定對方立場或者反證己方觀點。棄言共80次,占總介入資源的43.01%,是介入資源中使用次數最多的。這說明,在立論中,辯手多選用否定詞或者對立詞來支持己方觀點或者抨擊對方立場,辯論者選取較為直觀且明顯的表達方式表明他對己方評價對象的肯定或者對對方評價對象的否定。在所分析的語料中,辯手通過使用合適禮貌的棄言,不僅有助于支撐己方觀點,而且能增強接收者對論點的接受程度。
下面從語料中找出具體的實例進行詳細分析。
例1.在精神文化的培養方面,文化內核被打破和顛覆的現狀需要我們慢一點。精神文明的建設往往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尤其是經典文化,它所追求的不是速成而是一種緩慢的、深刻地對生活體驗的積累。(辯手持方:生活應該慢一點)
在例1中,該方辯手選用了“不是”一詞較為強硬的否定了精神文明尤其是經典文化的建設是速成的這一觀點,反證出精神文明的建設需要慢一點這樣鮮明的情感態度,更容易說服觀眾與評委團。
2.宣言。宣言則是使用肯定詞匯或者是引用其他觀點或事例來支持自身觀點。宣言在辯論賽話語中的使用頻率同樣較高,出現71次,占總體介入資源的38.17%。立論中的論據環節與宣言關系最為緊密,運用宣言功能最為頻繁。論據要求確鑿、恰當,可信度高,能夠很好地支撐己方觀點,宣言主要作用也是肯定自身觀點,其在立論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也較大。
例2.在信息時代,生存需求得到了整體意義上的滿足,人類普遍獲得了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理想、情感、認同、知世等,高層次需求的滿足,使得幸福的主觀色彩得以呈現,幸福由單一的模樣演化為多元的心理滿足,我們無法再歸納出一個統一的所謂的客觀標準去定義和評價。(辯手持方:幸福是主觀的)
該辯手想論證信息時代后,人類的基本需求的滿足使得他們追求精神需求的欲望高漲。之后又用“統一”一詞來說明,每個人關于精神需求滿足的側重點都不一樣,得到的幸福也不一樣,是沒有一個客觀標準的,從而論證幸福是主觀的。該辯手充分利用同意這一功能,從而引起觀眾普遍認同,引導比賽走向。
3.引發。引發暗示一種可能性,表達作者自身觀點只是其中一種觀點,愿意接納其他觀點,擴展對話空間。引發出現15次,占總介入資源的8.07%。由于引發蘊含可能性,所指出的觀點可信度不是很高,對支持己方觀點或者打擊對方觀點的作用不夠明顯,所以在立論稿中比較少使用這種方式。
例3. 當今時代,社會節奏快,競爭激烈,有一句話,它雖然很俗,但是說的很對,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當今社會,若選擇悠閑未必會過得更好,因為很可能會面對競爭的失敗,失去現有的東西。(辯手持方:生活應該快一點)
例3中,該方辯手使用了“未必”“很可能”兩次,表達出選擇悠閑可能不會帶來好的結果。但是這段話的力度是不夠強的,因為“未必”“很可能”發生的幾率到底是多少,沒有具體數據證明。如果沒有數據或者實例,這個觀點的論證力度是很低的,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對方辯手、觀眾和評委的認可。
4.摘引。 摘引是引入外部觀點或看法,不進行加工,只是一種含有承認或者疏遠態度的轉述。在辯論中,通過摘引引入的觀點,可能是作為一個鋪墊,其本身不具有偏向性。摘引的次數為21次,占總介入資源的10.75%。
例4. 公元前五世紀,隨著梭倫回答了呂底亞國王關于幸福的詰問,古希臘先賢們展開了對于幸福的深刻思考,亞里士多德相信追求幸福的行為本身即是至善,伊壁鳩魯認同幸福即是獲得快樂的行為,邊慶把它理解為社會福利的實現,而回溯中華,儒家的幸福是孔顏之樂,執中致和,道家的幸福是生命本真,順其自然。歷史的長河匆匆流逝,幸福的定義紛爭不休,究其本質,均是主觀與客觀之別。(辯手持方:幸福是主觀的)
例4中提及了“梭倫”“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儒家”等的觀點,這些觀點本身并沒有偏向性,沒有論證出幸福是主觀的,也沒有否認幸福是客觀的。該方辯手只是選擇通過這種表達形式切入辯題,在立論稿中起著潤色或者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本身論點的證明并無太大關系。
本文運用評價體系中的介入系統理論,探析了辯論賽中正反雙方辯手如何選用精準的詞匯、數據與事實來論證己方論點,通過利用充分的介入資源來表達己方觀點或者反駁對方觀點,以此提高表述的說服力和可信度。研究表明,在介入系統各評價功能中,棄言最多,其次是宣言,然后是摘引,最后是引發,這一研究結果恰巧符合辯論立論稿的撰寫結構。
參考文獻:
[1]Martin J,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 New York:Continuum, 2003.
[2]Martin J R , White P R 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3]White P R R. Beyond modality and hedging: A dialogic view of the language of intersubjective stance[J]. Text, 2003(2):259-284.
[4]韓瑞芳.辯論賽中的態度評價視角[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85-88.
[5]林美珍.農業語篇的介入資源分析:基于評價理論的視角[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