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英 黃毅 方威 熊曦



摘要:【目的】研究互聯網技術發展與我國農業經濟結構變化間的關系,為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及實現我國農業高質量協調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基于2001—2018年我國30個省份(不含西藏及港澳臺地區)的面板數據,將農業經濟結構細分為狹義農業經濟結構和廣義農業經濟結構,以互聯網普及率指標表示互聯網技術發展構建面板回歸模型,探究互聯網技術發展與我國農業經濟結構變化的關系,并分析其對我國農業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結果】截至2018年底,我國30個省份互聯網普及率為56.37%,是2001年的14倍,但互聯網普及率存在不均衡現象,在沿海發達地區普及率最高的省份為78.00%,而西部地區普及率最高的省份不到50.00%。林業、牧業、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為47.63%,是2001年的2.5倍,農業經濟結構得到優化。相對于狹義農業經濟結構,互聯網普及率提高1%,經濟作物種植比例提高0.33%,而移動互聯網普及率提高1.00%,經濟作物種植比例提高約0.60%;相對于廣義農業經濟結構,互聯網普及率提高1%,林業、牧業、漁業產值所占比例提高0.04%,而移動互聯網普及率提高1%,林業、牧業、漁業產值所占比例比例約提高0.10%。對農業經濟結構影響而言,互聯網普及率與物流水平適配性呈遞增規律,且適配性對狹義農業經濟結構的影響更明顯。另外,財政支農對經濟作物種植的影響是負向,表明財政支農政策在保障糧食作物種植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從事農業種植的人力資本平均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建議】積極推動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為農業生產和經濟結構調整提供精準服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物流能力與互聯網技術間的適配性;提高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銷售等環節應用中的人力資本投入。
關鍵詞: 農業經濟結構;互聯網技術;技術進步;互聯網普及率;物流水平;適配性
中圖分類號: S126;F323.3?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2095-1191(2021)05-1422-07
Abstract:【Objective】This paper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 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optimiz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realizing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Method】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excluding Tibet,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8,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was subdivided into narrow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broad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panel regress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internet penetration index indic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probing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 analyzing its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 【Result】The study found that by 2018, Chinas internet penetration rate was 56.37%, 14 times as that of 2001, but the internet penetration rate was uneven, with the highest penetration rate of 78.00% in the coastal developed areas and less than 50.00% in the western regions. The proportion of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output value to the total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was about 47.63%, 2.5 times as that of 2001;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was optimized. In terms of narrow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when internet penetration increased by 1%, cash crop proportion increased by 0.33%, when mobile internet penetration increased by 1%, cash crop increased by about 0.60%. In terms of? ?broad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when internet penetration increased by 1%, the proportion of forest,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ncreased by 0.04%, when mobile internet increased by 1% and that of forest,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increased by 0.10%. For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the internet penetration rate and the level of compatibility was increasing, and the impact of compatibility on the narrow sens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was more obvious. In additio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support to agriculture on cash crop was negative,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financial support to agriculture policy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ensuring the cultivation of food crops, and the averag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in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was still low. 【Suggestion】Internet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actively integrated to provide accurate service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improve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rural logistics capacity and internet technology;the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hould be increas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ructure; internet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ternet penetration; logistics level; suitability
Foundation item:General Project of Hunan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2019JJ40058);Hunan Social Science Achievements Appraisal Committee Project(XSP19YBC036)
0 引言
【研究意義】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已告別供給不足的初級階段,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實現高質高效的農業發展水平。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廣大農業農村中的推廣應用,“互聯網+”農業模式正不斷涌現,這將促進農業經濟繁榮和農產品結構的多元化,有利于農業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因此,研究互聯網技術發展與農業經濟結構變化關系及其影響,將改變人們對僅依賴傳統農業技術變革達到優化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的目的,對繁榮農村經濟、優化農業結構、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前人研究進展】速水佑次郎和弗農·拉坦(2000)強調技術變遷是發掘農業增長潛力和突破農業資源瓶頸最重要的解釋變量。技術進步在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黃季焜,2010),但現有文獻大多聚焦于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業經濟增長的數量方面。黃振華(2008)分析了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進步率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劉輝(2009)、杭帆和郭劍雄(2016)分析了技術進步與農業可持續增長的關系。針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研究也主要聚焦于種植業(狹義農業)結構調整。關于勞動力流失引起種植業結構變遷(Brauw,2010;Gonzalez-Velosa,2011;鐘甫寧等,2016),其研究結果表明農村勞動力流失會促使農戶調整要素投入結構和種植結構,但在是否促進經濟作物或非經濟作物種植增加方面尚未取得一致的研究結論(葉初升和馬玉婷,2020);要素價格變化會引起種植業結構變遷(楊進等,2016;鄭旭媛和徐志剛,2017),研究發現農村勞動力價格上漲對糧食作物種植比例有顯著負向影響,而對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有顯著正向影響;在農地流轉引起種植業結構變遷方面(羅必良等,2018;錢龍等,2018),相關研究表明,與大規模農地轉入戶相比,小規模農地轉入戶傾向于非糧化生產,農戶土地轉入(轉出)行為能有效提升(降低)糧食種植比例。【本研究切入點】已有文獻大多是研究農業本身的技術進步與農業經濟結構變化間關系,很少涉及互聯網技術發展應用與農業經濟結構變化的研究。【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基于2001—2018年我國30個省份(不含西藏及港澳臺地區)的互聯網技術普及率和農業經濟結構相關數據,分別以非糧食作物種植占總種植業比例(表示狹義農業經濟結構變化)及林業、漁業和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表示廣義農業經濟結構變化)作為因變量,以互聯網技術普及率(表示互聯網技術發展)為自變量,構建面板數據回歸模型,探究互聯網技術發展對我國農業經濟結構的影響及其與物流水平適配性,以期為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與模型構建
1. 1 數據來源及變量選擇
本研究使用全國30個省份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所有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2—2019),經整理和加工,得到相關數據的描述性統計(表1)。從表1可看出:(1)2001—2018年我國非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總種植業面積比例的均值為0.3502,但省份間差異性較明顯,新疆、上海、海南、青海和浙江的非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比的均值較大,其中新疆、海南和青海由于地形地理特征的原因比較適合種植經濟作物,上海和浙江屬于經濟發達地區。(2)林業、漁業、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的均值為0.4763,約為1978年(0.20)的2.5倍(郭曉蓓,2019),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其中,北京、遼寧、福建、青海和海南2001—2018年林業、漁業、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均值排在前5位,除北京外,遼寧、福建和海南的漁業產業發達,青海的牧業具有天然優勢。因此,地形地理特征在廣義的農業經濟結構領域也具有決定性影響。(3)2001—2018年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均值為0.3015,最大值為0.7800,在2018年全國的均值為0.5637,是2001年均值0.0359的14.0倍,但互聯網普及存在不均衡現象,在沿海發達地區普及率最高的省份為0.7800,而西部地區普及率最高的省份為0.4936。
1. 2 模型構建
在模型設計時,分別以非糧食作物種植占總種植業比例及林業、漁業、牧業占農業總產值比例為因變量,以互聯網技術普及率(表示互聯網技術發展)為自變量,人力資本、道路交通、財政支農為控制變量。對自變量、因變量和控制變量分別采用比值或百分比的形式進行數據處理,模型設計如下:
式中,ZYit表示i省份在t年的非糧食作物種植占種植業比例,數據采集的是耕種面積;NYit表示i省份在t年的林業、漁業和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數據采集的是各產業產值;NETit表示i省份在t年的互聯網技術發展情況,以互聯網普及率表示;ETUit、RODit、FINit是控制變量,分別表示人力資本、道路交通、財政支農;α是常數項,β1…β4和ρ1…ρ4是變量系數,εit和δit是殘差項。相關變量的計算如下:(1)人力資本,借鑒謝童偉等(2011)、姚洋和崔靜遠(2015)對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計算方法,再以各省份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變化率來衡量人力資本。受教育年限的計算公式:受教育年限=小學生人數比重×6+初中人數比重×9+高中人數比重×12+大學人數比重×16,各年級學生數比重=該年級受教育學生數/6歲以上總人口數。(2)道路交通是各省份單位面積公路里程,公路里程包含高速公路、等級公路和等外公路里程。(3)財政支農是各省份財政支農支出,用居民價格指數進行平減。由于統計年鑒統計目錄的變化,其中2001—2007年是財政支農支出,2008—2018年是財政支農林水的支出。(4)互聯網普及率指各省份互聯網用戶數占各省份總人口數,反映一個地區互聯網技術發展及應用程度。另外,在研究互聯網技術發展與物流水平適配性時,采用互聯網技術普及率與道路交通指標的交互項(2個指標的乘積)表示二者的適配性。
1. 3 統計分析
運用EViews 8.0對變量的面板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
2 互聯網技術發展與農業經濟結構變化的關系分析
2. 1 數據平穩性檢驗結果
分別采用Levin、Lin & Chut和Fisher-ADF檢驗方法對我國2001—2018年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表2)顯示,處理后的面板數據總體上平穩,拒絕非平穩的假設。由于面板數據是平穩數據,因此不需要進行協整檢驗。
2. 2 互聯網技術發展與狹義農業經濟結構變化的關系分析結果
我國互聯網技術發展經歷了3個過程。第一階段(1994—2000年),1994年我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這一時期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仍然非常低,北京(含城市和農村)在1997年也只有1.80%的普及率,上海的普及率是0.34%;第二階段(2001—2008年),互聯網技術得到了推廣和普及,從搜索到社交化網絡,尤其是2007年電商服務業確定為國家重要新興產業,到2008年我國網民數量首次超過美國;第三階段(2009年至今),由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對農業產業結構性調整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意義,在農、林、漁牧業產品的銷售和推廣,以及在引導農業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以非糧食作物種植占種植業比例為因變量,選取互聯網技術發展為自變量,人力資本、財政支農和單位面積通路里程為控制變量,利用全國2001—2018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為了區分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對我國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考察互聯網技術發展對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上重點關注移動互聯網的影響,研究按時間段進行區分,在研究2001—2018年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2009—2018年移動互聯網出現的影響。因此,從時間上分2個部分,第1部分是2001—2018年面板數據回歸結果,第2部分是2009—2018年面板數據回歸結果。從表3可看出,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在推動農業種植業結構變化方面發揮正向影響作用,在5%置信范圍內所有變量均通過檢驗,模型總體擬合度較好。第1部分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率每提高1%,非糧食作物種植比例約提高0.33%,而第2部分的結果是提高0.60%,說明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影響較大。在2個時間段中財政支農的影響均為負向,表明我國保障糧食產量政策的有效性,糧食補貼政策有力地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對非糧食種植業增加有一定的緩沖作用,是現階段既要保障我國糧食作物種植總量又要促進種植業結構多元化的現實選擇。人力資本(受教育年限)對非糧食作物種植比例增加是負向影響,主要是由以下3個原因引起:(1)人力資本(受教育年限)采用的是各地區平均受教育年限,包含了城市和農村人口;(2)農村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勞動力進城務工,留守從事農業勞作的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3)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農村勞動力更樂意從事其他收益更高的非種植業產業。
2. 3 互聯網技術發展與廣義農業經濟結構變化關系分析結果
以林業、漁業、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為因變量,互聯網技術發展為自變量,其他變量為控制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從表4第1部分結果可看出,互聯網技術發展對廣義農業經濟結構具有正向影響,在10%置信區間內互聯網普及率每提高1%,林業漁業牧業比例約提高0.04%,而第2部分結果的提高0.10%。表明互聯網技術發展促進了我國廣大農村林業漁業牧業的發展,但其影響小于對種植業結構的影響。與對種植業結構影響不同,人力資本對廣義農業經濟結構影響為正向,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促進了林業、漁業、牧業的發展。表明教育水平提高,農村勞動力人口一部分從傳統農業(種植業)向林漁牧產業轉移,與表3的分析結果一致,即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一部分農村人力資本向城市轉移,一部分農村人力資本向相對收益高的林業、漁業、牧業產業轉移,與表3中人力資本變量的系數為負相對應。財政支農支出對廣義農業經濟結構影響為負,與表3的結果一致,也說明我國對種植業非常重視,特別是對糧食種植的重視。
2. 4 互聯網技術發展與物流水平適配性對農業經濟結構的影響
從上述實證分析結果可知,互聯網技術發展無論是對狹義的農業經濟結構還是廣義的農業經濟結構均具有正向影響作用。但互聯網技術發展在影響農業經濟結構過程中必然受到區域物流水平的影響,在推動農業產品向城市市場和國內外市場流通過程中,地區物流發展程度是否適應互聯網技術發展程度非常關鍵,如果二者相適應,則這種影響順暢,如果不適配,也就是說雖然互聯網技術發展了,但物流水平并未跟上。本研究利用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的交互項表示二者間的適配性。近年來的統計數據和研究發現,盡管我國平均受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但從事種植業勞作的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仍存在種植業勞動力流失的情況,即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勞動力流向城市和少部分轉向林業、漁業和牧業。因此,本研究不再研究互聯網技術發展與人力資本的適配性,而研究互聯網技術發展與物流水平適配性更具實際意義。選擇公路交通能力以代表物流發展水平的指標,用NET*ROD表示互聯網技術發展與物流水平的適配性,得到公式(3)和公式(4)。
如表5所示,實證結果分2個部分,分別是對ZYit和NYit的回歸結果。結果表明互聯網技術發展與物流發展水平(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的適配性呈增強趨勢,即加入自變量ROD后NET的邊際生產力遞增,相對于狹義農業經濟結構而言,變量NET的系數由0.29增加到0.33,對廣義農業經濟結構而言,變量NET的系數由0.03增加到0.10。
由表5中還可知,相對于種植業經濟結構調整而言,互聯網技術發展與物流發展水平的適配性呈增強趨勢,且為正向影響,但影響正在變小(即使T檢驗值較小)。因此提高物流交通水平(公路基礎設施)可增加互聯網技術發展對種植業結構的影響。相對于林業、漁業、牧業占農業總產值比例而言,互聯網技術發展與物流發展水平的適配性也呈遞增趨勢,但影響由正向變為負向。表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持續發展應用及農村道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二者間適配性的增強將有利于增加種植業在農業中的比例,在經濟作物的產業規模及現代化水平不斷增強的基礎上促使種植業向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
3 討論
技術進步在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結構優化和調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很多學者以不同視角研究二者間的關系,但均基于農業本身的技術進步來分析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楊強(2020)從農業科技視角研究農業供給結構、變化及效能。也有學者對互聯網與農業經濟進行分析,馬曉河和胡擁軍(2020)研究了“互聯網+”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邏輯和框架;隋福民(2020)分析了農業+互聯網模式在我國農業產業升級中的作用。上述研究均基于宏觀層面的理論分析,將農業經濟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其與互聯網發展間的關系,尚未具體研究互聯網與狹義農業經濟結構和廣義農業經濟結構的關系。本研究通過實證分析互聯網技術對我國農業經濟結構(包含廣義和狹義的農業經濟結構)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互聯網技術發展對我國農業經濟結構優化具有正向影響,尤其是對狹義農業經濟結構的影響更明顯,顯示了互聯網技術在提供農業市場精準服務和引導農業生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與馬曉河和胡擁軍(2020)的理論分析結論較吻合。本研究還發現,互聯網技術發展與物流水平的適配性呈遞增趨勢,即農村物流能力的提升能提高互聯網技術發展對農業經濟結構的影響。在農業資源(主要是耕地資源)有限的基礎上,推廣應用互聯網技術、提高農村物流水平不僅有利于農業經濟結構優化調整,還有利于提高單位農業資源的生產效率。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對互聯網技術發展在提高我國農業本身技術進步方面的作用沒有涉及,有待在后續研究中進行深入探析。
4 建議
4. 1 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經濟結構優化中的能動作用
截至2018年底,我國30個省份互聯網技術應用的普及率均值僅為56.37%,在沿海發達地區的最大值也僅為78.00%,西部地區普及率不及50.00%,廣大農村地區互聯網技術應用的普及率更低,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空間依然很大。互聯網技術普及與應用在提供農業精準數據服務、農產品市場推廣、農產品質量控制與保障、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農業轉型及促進新型農業業態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要持續推動互聯網技術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進一步普及和創新性應用。在互聯網技術設備、基礎設施、政策支持、市場推廣及法律保障等方面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扶持力度,尤其要加強對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四省藏區和新疆南疆地區等的支持力度。應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經濟結構優化中的技術推動效用(高飛等,2019)。在農業生產中的市場信息捕捉、產業鏈延伸、產業規模擴張和整合、農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農業資本投入、農業生產效能和效率提升等方面要積極主動融入并推廣應用互聯網技術,助力鄉村振興。
4. 2 加強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物流水平與互聯網技術應用的適配性
我國現階段互聯網技術與物流水平的適配性對我國農業經濟結構優化的邊際生產力仍處于遞增階段,尤其是對種植業經濟結構調整。現階段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滯后于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創新應用,互聯網技術應用與農村物流能力的適配性有待提高。因此,首先在提高互聯網技術的利用效率方面,要加強廣大農村地區互聯網技術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及物流能力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技術應用素質培訓等。其次,在快捷、便利、通暢方面,要持續完善農村地區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互聯網應用配套設施建設及提高農村物流通暢能力建設、提高農產品對接市場信息的能力建設,使地方農產品賣得動、出得去、存的住。第三,構建農業互聯網與農村物流綜合平臺。在縣、鎮(鄉)兩級,有條件的地區也可在村級層面建立基于新媒體大數據的農業物流平臺,對于緩解和解決農業空心化以及生產要素和產品在城鄉間互聯互通具有重要作用。
4. 3 加強互聯網技術與農業融合的人力資本投入,穩步提高農業從業人員文化技術水平
從統計數據和研究結果來看,現階段由于受到良好教育的農村人口外流,我國農業從業人員受教育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尤其是種植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不利于我國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因此,首先要利用新時期互聯網和5G技術在廣大農村的逐步普及應用構建村、鎮(鄉)、縣三級聯動的學習培訓云平臺,提高農業從業人員文化水平和技術能力,推動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分批次分類別對農業從業人員進行文化培訓、技術培訓和創業培訓,云培訓和現場培訓相結合,利用互聯網把文化知識和農業技術送到農民手中和田間地頭。其次,建立和完善鼓勵各類高素質返鄉人員回流的機制和政策,充分發揮文化與技術的溢出效應和帶動作用,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支持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尤其要鼓勵扶持在鄉村一級創業就業,鼓勵與支持在城市務工且具有一定知識能力的高素質人員回鄉創業,加強對“互聯網+”農業新業態的智力與資本支持。第三,在總結全面脫貧成功經驗基礎上,把提高農業從業人員文化知識、技術能力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抓手和推動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發展的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高飛,劉曉珂,黃紅星. 2019. “互聯網+”現代農業評價與提升對策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 江西農業學報,31(1): 139-145. doi:10.19386/j.cnki.jxnyxb.2019.01.24. [Gao F,Liu X K,Huang H X. 2019. Research on “internet+” modern agriculture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countermeasures in Guangdong Province[J].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31(1): 139-145.]
郭曉蓓. 2019.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產業結構演進歷程與新時代重大戰略機遇[J]. 當代經濟管理,41(4):1-10. doi:10.13253/j.cnki.ddjjgl.2019.04.001. [Guo X B. 2019. The evolution of China 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major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J]. 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41(4): 1-10.]
杭帆,郭劍雄. 2016. 人口轉型、技術進步與中國農業的可持續增長[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1):66-75.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6.01.11. [Hang F,Guo J X. 2016. Demographic transition,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16(1): 66-75.]
黃季焜. 2010. 六十年中國農業的發展和三十年改革奇跡——制度創新、技術進步和市場改革[J]. 農業技術經濟,(1): 4-18. doi:10.13246/j.cnki.jae.2010.01.003. [Huang J K. 2010. Sixty year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ree decades of the reform miracle—Institution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nd market reforms[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1): 4-18.]
黃振華. 2008. 技術進步、人力資本與中國農業發展——1985—2005年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率的實證與比較[J]. 財經問題研究,(3):124-129. doi:10.3969/j.issn.1000-176X. 2008.03.020. [Huang Z H. 2008. Technological progress,human capital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at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ina from 1985 to 2005[J].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3): 124-129.]
劉輝. 2009. 基于技術進步視角的中國農業發展60年[J]. 湖南社會科學,(5): 105-109. [Liu H. 2009. 60 year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J]. Social Sciences in Hunan,(5): 105-109.]
羅必良,江雪萍,李尚蒲,仇童偉. 2018. 農地流轉會導致種植結構“非糧化”嗎[J]. 江海學刊,(2): 94-101. doi:10. 3969/j.issn.1000-856X.2018.02.015. [Luo B L,Jiang X P,Li S P,Qiu T W. 2018. Will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nd lead to “non-grain” planting structure[J].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2): 94-101.]
馬曉河,胡擁軍. 2020. “互聯網+”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框架與政策設計[J]. 宏觀經濟研究,(7): 5-16. doi:10.16304/j.cnki.11-3952/f.2020.07.002. [Ma X H,Hu Y J. 2020. The framework and policy design of “internet+”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J]. Macroeconomics,(7): 5-16.]
錢龍,袁航,劉景景,洪名勇. 2018. 農地流轉影響糧食種植結構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8): 63-74. [Qian L,Yuan H,Liu J J,Hong M Y. 2018. Does transfer of farmland affect grain planting structure?[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8): 63-74.]
速水佑次郎,弗農·拉坦. 2000. 農業發展的國際分析[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65.[Yujiro Hayami,Vernon W. Ruttan. 2000.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M]. Beiji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 Press:165.]
隋福民. 2020. “互聯網+農業”還是“農業+互聯網”——中國農業產業升級的戰略選擇[J]. 寧夏社會科學,(6): 102-107. [Sui F M. 2020. “Internet+agriculture” or “agriculture+internet”—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y upgrading[J]. 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6): 102-107.]
謝童偉,張錦華,吳方衛. 2011. 教育與人口遷移相互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2004—2008年31個省的面板數據[J].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13(2): 70-76. [Xie T W,Zhang J H,Wu F W. 2011.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migration:based on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from 2004 to 2008[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13(2): 70-76.]
楊進,鐘甫寧,陳志鋼,彭超. 2016. 農村勞動力價格、人口結構變化對糧食種植結構的影響[J]. 管理世界,(1):78-87. [Yang J,Zhong F N,Chen Z G,Peng C. 2016. The influence of rural labor price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n grain planting structure[J]. Management World,(1):78-87.]
楊強. 2020. 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農業供給結構分析[J]. 南方農業學報,51(10): 2588-2596. doi:10.3969/j.issn.2095-1191.2020.10.033. [Yang Q. 2020. Agricultural supply structure in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in China[J].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51(10): 2588-2596.]
姚洋,崔靜遠. 2015. 中國人力資本的測算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1): 70-78. [Yao Y,Cui J Y. 2015. Estimation of Chinas human capital stock[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1): 70-78.]
葉初升,馬玉婷. 2020. 人力資本及其與技術進步的適配性何以影響了農業種植結構?[J]. 中國農村經濟,(4): 34-55. [Ye C S,Ma Y T. 2020. How do human capital and its adaptability to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ffect agricultural planting structure?[J]. Chinese Rural Economy,(4): 34-55.]
鄭旭媛,徐志剛. 2017. 雙重約束下的農戶生產投入結構調整行為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11): 26-37. [Zheng X Y,Xu Z G. 2017. Study on the adjustment behavior of production input structure of farmers under double constraints[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11): 26-37.]
鐘甫寧,陸五一,徐志剛. 2016. 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不利于糧食生產嗎?——對農戶要素替代與種植結構調整行為及約束條件的解析[J]. 中國農村經濟,(7): 36-47. [Zhong F N,Lu W Y,Xu Z G. 2016. Is rural labor out-migrating for work unfavorable to grain production?—Analysis of peasant household factor substitution and planting structure adjustment behavior and constraint conditions[J]. Chinese Rural Economy,(7): 36-47.]
Brauw A D. 2010. Seasonal migr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Vietnam[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46(1): 114-139. doi:10.1080/00220380903197986.
Gonzalez-Velosa C. 2011. Essays on migr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D]. Maryland,USA: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責任編輯 鄧慧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