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榆杰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已進入一個轉型期,農村地區也開始向多元化發展。近年來,鄉村多功能發展研究作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地理研究的一個熱點,逐漸成為指導鄉村轉型發展的新理論和新范式??陀^評價大都市郊區鄉村多功能及其空間分布特征,是分類制定差異化鄉村振興策略的關鍵之一。系統梳理了鄉村地區多功能發展的概念和內涵,探討了鄉村地區多功能在鄉村尺度上的時空演化模式。運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法,構建大都市郊區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糧食生產-社會保障-生態保育-文化涵養”多功能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成都市周邊鄉村地區的多功能值;從村域的角度出發,基于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在分析農村地區多功能時空演變特點的基礎上,研究其影響因素及其驅動機制,揭示其空間分布格局,并分別歸納出相應的農村發展戰略。研究結果為明確農村功能定位、優化功能分區、完善農村經營政策、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村域;多功能;評價;鄉村
1引言
國外關于鄉村地域性功能的研究起步較早,在空間特征、鄉村景觀功能、政策對鄉村地域性功能的影響及相互作用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盡管在功能類型劃分、評價方法及實踐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但與研究城市區域功能相比,仍顯薄弱。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市經濟不斷向農村地區滲透,農村地區正處于轉型發展和重建過程中,其功能多樣化和功能多樣化特征日益明顯。中國多功能鄉村研究在借鑒國外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也迅速發展并取得了許多成果。我國學者逐漸深入研究了鄉村區域多功能的內涵及其政策啟示、鄉村發展的多元目標、鄉村區域功能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等[2]。但現有的功能評價劃分主要是經濟功能評價,對其他鄉村地域功能評價重視不夠,現有的功能劃分或者不能涵蓋人與系統各維度之間的一致性,或者不能充分覆蓋多個地域單元,使其難以有效支持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決策。鄉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不斷要求、人地矛盾的多元化、鄉村區域功能的多樣性特征等,都迫切需要開展鄉村地區多功能研究,以彰顯鄉村的價值。在農村地理學理論創新研究中,農村地理學功能的時空分化已經成為一個亟需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目前我國鄉村發展進人轉型期,推進區域布局調整已成為新時期鄉村轉型發展的重要任務。對鄉村多功能進行合理的評價是制訂鄉村政策和相關的土地、財政政策,協調城鄉發展,對鄉村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規劃鄉村生產生產能力建設布局的基礎[3]。開展鄉村多功能評價研究, 可以從不同層次上把握區域鄉村功能需求和實現的特點、方向,避免鄉村結構調整中的盲目性,發掘農村自身所具有的經濟發展、社會保障、生態保護、文化涵養等諸多功能,使制度創新在多元化功能驅動下更加活躍,受到外部力量的沖擊,創新形式更加多樣化,在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更好地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我國經濟已經進人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全國統籌區域發展的宏觀調控能力從根本上改變了。21世紀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城市要反哺鄉村,國家初步具備了進行有效地域多功能統籌的經濟實力。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其中區域統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地域區域發展差異化較大,促進鄉村多功能發展和加強優勢功能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自然成為統籌區域發展新階段關注的重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區域發展,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區域板塊,構建優勢互補是鄉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內在要求,也是對鄉村地域系統學科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4]。鄉村地域類型及其功能研究應進一步發揮地理學科的優勢,加強地域分工、區域統籌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鄉村區域問題研究,并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論體系,服務于鄉村地域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通過測度成都市周邊各村域在不同時點的鄉村多功能時空格局,辨析其演變特征,進一步進行鄉村多功能演變的影響因子探測及驅動機制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2 研究目標
主要的研究目標包括:(1)通過歸納國內外鄉村地域多功能的理論成果,探討大城市郊區鄉村多功能演進規律、機制及影響因素。(2)基于研究數據,微觀尺度深入研究鄉村地域功能的內在機理、功能準確定位及與城鄉協調發展的影響,明晰鄉村地域多功能發展所面臨的制約因素與關鍵問題。(3)梳理成都市郊區鄉村多功能演變的階段性特征與模式,為其他大城市郊區的鄉村地區多功能發展提供借鑒意義。(4)通過對成都市城郊農村地區多功能發展演變的分析,提出了成都市城郊農村地區多功能發展的演變特征及影響機制,為區域分工、城郊多功能的協調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
3 研究方法
1 定性分析結合定量分析。以統計資料為基礎,采用 GIS、RS 等高新技術,開展定量化研究鄉村地域多功能的成因機制及其影響。
2 系統分析法。以要素→結構→功能→發展為主線,系統剖析鄉村地域功能時空格局演變及其成因規律。鄉村地域系統是復雜人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將鄉村地域功能置于系統框架中,才有可能獲取對鄉村地域功能演進較全面的認識 。
3)熵權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據指標的變化程度,采用熵權法的方法確定目標權重;一般而言,如果某指標的信息熵越小,說明其指標值變異性越大,在綜合評價中發揮的作用也越大,其權重也越大。反之,它在綜合評價中的作用越小,其權重就越小。
4 展望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梳理,將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以成都市周邊村域為實證區,探討了農村多功能的內涵,農村多功能演變的特征評價和驅動機制分析,提出了對策建議,在研究視角和研究內容上具有一定創新。研究內容創新。探析大城市外圍鄉村地區多功能的空間分布格局與演進規律,明確不同地區在鄉村發展中的戰略定位,凸顯地區功能價值;通過揭示成都市周邊鄉村地區功能演變的動力機制,對未來的發展提供客觀依據或為其他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借鑒。研究視角創新。沿“要素—結構—功能”刻畫農業地域功能演進動力機制;從功能評價、優化統籌的視角構建地域分工、功能協同的發展模式,從多尺度綜合視角評價鄉村多功能演進的成因、機制與影響,解釋功能演進影響作用大小與約束因子,進而得出鄉村地域功能演進過程中所面臨的瓶頸問題。
參考文獻 :
[1]徐凱, 房艷剛. 鄉村地域多功能空間分異特征及類型識別——以遼寧省78個區縣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03):26-39.
[2]喬偉峰, 戈大專, 高金龍,等. 江蘇省鄉村地域功能與振興路徑選擇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v.38(03):66-78.
[3]范曙光. 湖南省鄉村多功能演變特征及驅動機制分析[D]. 湖南師范大學, 2019.
[4]谷曉坤, 陶思遠, 盧方方,等. 大都市郊野鄉村多功能評價及其空間布局——以上海89個郊野鎮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 2019, 34(11):2281-2290.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