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劉磊明 華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治理與創新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員):家庭是生活的場所,也承擔著重要的教育與學習任務。當前,如何組織子女的學習活動成為讓很多家長困惑甚至迷茫的問題:瘋狂“報班”或“請家教”、整個家庭生活只圍繞子女學習轉、自己變成專業教師在家庭輔導孩子各學科學習……這些都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和理解家庭組織的學習活動。2021 年7 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提到“協同育人共同體”,這說明我國將進一步突出家庭的教育與學習作用,并提倡家庭、學校和社會發揮協同作用。
為了讓更多家長認識到學校教育并不能成為教育的全部,讓更多有識之士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中華家教》編輯部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聯合策劃推出了“新時代家庭教育理論創新”行動系列主題研討。本期內容從“雙減”政策出發,從不同角度研討時下家庭中的學習活動,包含的4 篇文章分別探討了當代家庭學習活動組織的理解、價值、不足和新的法律定位。
理解家庭中的子女學習活動要從理解家庭開始。家庭的內涵與特質決定著子女學習活動的范圍和方向。余清臣的文章認為家庭中的學習活動不同于其他機構和場所中的學習活動,受到家庭基本功能、構成結構和資源條件狀況的總體限制。他探討了當代家庭學習活動要根本依存于家庭的生活功能,要特別關注人生與生活事物學習,要以保重家人親情關系為底線。在現實家庭生活中,將“家庭活動”轉化為“家庭學習活動”是個難題。蔣廣宇和高潔的文章提出家長們要充分挖掘“家庭活動”的學習價值,實踐時,除了“經驗”學習,更要發揮“反思”在家庭活動中的學習價值。
置身于眼下的“學校化世界”中,從入學到畢業,從教法到學法,從課程到文憑,等等,關涉個人成長發展目標的各方面實踐,幾乎都受到量化價值的支配。相應地,無法按測評標準賦予價值的學習活動遭到忽視甚至擠壓。劉磊明的文章對此進行了辨析,認為找回家庭在學習資源選擇和價值判斷標準等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已經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當國家權力選擇以法律形式進入家庭教育領域,意味著同時設定了家庭教育權的國家義務。劉昕鵬的文章認為,家庭學習活動權內涵主要圍繞以家庭作為主要場域的學習活動而展開,其對應的國家義務應當體現為對家庭學習活動的尊重、給付和保護。
“雙減”政策的出臺讓孩子們的課后時光和周末時間重新回歸,但如何利用好這些時間,也成為了不得不思考的現實問題。本組文章從不同側面為落實中的“雙減”政策提供了有限思考,旨在聚焦家庭學習活動如何組織得更好,也希望能夠引發更多關于此類問題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