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廣宇 高潔
近年來,社會上經常出現關于學生課業負擔過大、課外輔導班火爆等現象的新聞。家長和學生怨聲載道,家長教育焦慮情緒不斷蔓延。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雙減”文件除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課業負擔、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外,還明確規定了家校協同育人的責任,如家長應充分科學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開展閱讀和文藝活動等。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始終認為孩子的學習活動,只應該在“專業機構”中由“專業人員”主導完成,認為那些在家庭場景下開展的家務勞務、體育鍛煉、閱讀和文藝活動等并不屬于學習范疇,學習價值不大。這與家長們對于“家庭學習活動”的認識有關。
所謂“家庭學習活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狹義的“家庭學習活動”,是指在學校等教育機構中開展的學習活動在家庭場景中的延續,或在家庭場景中開展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例如家庭作業和家庭補習等。廣義的“家庭學習活動”,是指家庭活動中一切具有學習意義和學習價值的活動,例如家務勞動等。一些家長向孩子表態“你只負責學習(指學科學習),其他一切由家長完成”,就是僅僅把“家庭學習活動”理解為狹義概念,而沒有意識到更廣意義上的“家庭學習活動”的存在和價值。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澄清“家庭活動”的學習價值,豐富“家庭學習活動”的內涵。家長在“家庭學習活動”過程中,要掌握有效的方法,厘清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如此才能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構建全社會良好的育人生態,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在一般認識中,人們只把學生在正規教育機構中開展的有明確的教育目的(證書)、規范的教育組織(學校等教育機構)、系統的教育資源(教材)、專業的教育人員(教師)的教育過程視做學習。但學習的概念不止于此。按照教育學的劃分,學習可以分為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正式學習又分為正規學習、非正規學習兩類。
正規學習就是傳統意義上學校教育中的“學習”概念,它的特點是全部學習活動都圍繞著一個明確的目標,即資格證書展開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學生在學校完成小學及初中階段的義務教育就屬于此類教育;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有意識地參與其中,并最終獲得學習結果——畢業證書。如果說正規學習是結果導向的,那么非正規學習中并沒有明確的學習結果——證書。非正規學習是指那些學校或教育機構開展的,并不以獲得證書為導向的學習。在非正規學習中,學習者的學習也是主觀開展的,并有較為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活動。例如,學生在教育培訓機構參加的學科類與非學科類輔導班。在這些培訓中,學生也會有較為明確的學習目的——深化知識理解、提升知識水平、提高學業成績等。教育培訓機構雖然也提供了固定的學習場地、學習材料和教師等,但其最終的目的并不圍繞證書展開。
以上兩種學習比較容易得到認可和理解,但其實人們的生活中還存在著大量其他的學習活動,即非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是指那些由于工作或生活經驗的積累引起的學習活動。非正式學習活動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偶發的、隨意的,學習的目標也并非是明確的,學習支持也呈現非結構化、非組織化的特征。例如,一個學生每天騎自行車上學,隨著時間的增加,車技越來越好,抵抗交通風險的能力也越來越強。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在形式上雖有不同,但其學習價值和重要性是一致的,學校教育中也大量存在著非正式學習。
絕大多數的“家庭活動”均屬于非正式學習。從事家務勞動可以鍛煉孩子時間管理、策劃運營的能力,同時掌握一些科學知識;開展體育鍛煉可以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增強身體機能;進行家庭閱讀可以擴展孩子的視野,體驗不同的情感,增強親子關系;舉辦家庭文娛活動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等。這些“家庭活動”各不相同,卻都具備很高的學習價值,因此家長們應當重新理解“家庭活動”的學習意義,充分挖掘“家庭活動”的學習價值,將具備學習意義和價值的家庭活動也納入“家庭學習活動”的認識范疇,使家庭成為育人的重要場所。
在重新理解“家庭活動”的學習價值后,家長還要掌握有效的方法引導孩子完成“家庭學習活動”,并厘清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
1939 年,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在其《經驗與教育》一書中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他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經驗不斷改造與重組的過程。簡言之,杜威認為學習的過程即“經驗+ 反思”的過程。1984 年,澳大利亞學者庫伯補充和完善了杜威的理論,提出了經典的經驗學習環理論,認為基于經驗的非正式學習應該由四個環節的閉合循環構成。這四個環節分別為具體經驗、觀察與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和概化、在新情景中檢驗概念內涵。
很多“家庭學習活動”效果不好,其原因往往是家長只讓“經驗”學習這部分行為發生,但沒有充分重視“反思”這一環節在非正式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反思”包含的對象很多,從進行家庭學習活動的原因與目的,到家庭活動的具體內容,再到其實踐方式、溝通言語,等等。有些家長認為“家庭活動”時間只要積累足夠,就會自發形成學習效果,這是不準確的,也是導致很多“家庭學習活動”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這其實是只重視了“量”的積累,而忽略了“質”的變化。這里指的“質變”就是引導孩子對自己所參與的家庭活動進行必要的“反思”。以孩子參加家務勞動——拖地為例,如果僅僅要求孩子不斷地重復這個勞動行為,雖然不能排除孩子自己緩慢地認識到其中的學習價值,但這樣的學習效率往往不高。家長應該積極引導孩子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例如孩子拖了一段時間的地后,將孩子拖地的視頻錄下來,引導孩子觀察自己拖地的過程并思考自己在其中的收獲,最后想想這些收獲是否可以應用到其他活動和場景中。
因此,提高“家庭學習活動”效果的關鍵就是家長引導孩子對活動行為進行反思。一般包括如下步驟:首先,讓孩子充分參與到這些家庭活動中,使孩子獲得充分的感性經驗;其次,深刻認識活動的本質,同時與孩子交流對活動的認識,促使孩子反思自己在這些活動中的變化、成長;再次,將這些變化和成長運用達成共識的概念進行表述;最后,讓活動始終處于未完待續狀態,在下一次的新場景、新活動中延續并提升孩子的收獲。例如,希望提高孩子在家庭體育鍛煉中的學習效果,首先需要讓孩子參與某項體育活動,如果只是收看該項體育活動的視頻則很難增加孩子的經驗。其次,和孩子交談,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在體育鍛煉中遇到困難時的感受和想法,比如如何克服困難。然后,和孩子一起將這些品質歸納為“遇到困難時要堅持不懈”等。最后,擴大范圍,讓孩子思考在其他活動中,這種意志品質是否重要。
通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提升“家庭學習活動”效果的關鍵在于家長的引導。一些家長認為,促進孩子學習和成長的角色應該由“專業人士”擔任,這樣的認識其實是轉移了自己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責任。雖然在專業學科學習中,具備相應資質的老師可能會發揮更好的作用,但是在“家庭學習活動”這類非正式學習中,家長能夠發揮的作用其實更大。一方面,家長對于自己的孩子更加熟悉,在引導其反思的過程中能夠激發孩子更大的潛力。另一方面,孩子對于家長的信任也使得這種學習和成長更容易發生。擴大范圍來看,這種家長和孩子的互動,還可以更好地促進親子關系,促進家庭和諧。家長在家庭活動中具有主動權,不必因自己并非專業教師或沒有經過專門學習而自卑,而應積極承擔起教育的主體責任。當然,如果家長有余力,可以積極參加各類“家長課堂”,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科學育兒的知識、青少年和兒童的身心發育特點,學習溝通技巧和方法,提高自身在“家庭學習活動”中的引導影響能力。
國家的“雙減”政策,強化了學校育人主陣地的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長教育責任的轉移,而是明確了家校協同育人的作用,強調了家庭活動的學習價值。“雙減”政策絕不是不讓孩子學習,而是如何讓孩子更好更全面地發展。當孩子們從無窮無盡的校外輔導和課業負擔中解脫出來回到家庭后,該如何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安排更有價值與意義的學習活動?這個問題不僅是政府、專家學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更是每一位家長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