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平,方旖旎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450001)
根據圖1可知,近20年來,從中國小麥進出口貿易總量來看,小麥逐漸從凈出口轉向凈進口,從2001年到2019年,中國小麥進口額呈現上升趨勢,2001年我國小麥進口金額為1.21億美元。2004年,國內糧食供應能力有限,中國進口小麥趨勢急劇上升,中國小麥進口量為725萬噸,進口金額達16.5億美元。國家重視糧食生產的同時,實施四項補貼使得國內的糧食供給能力有所提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小麥進口金額跌到谷底僅為0.15億美元。2009年由于國內天氣的原因,國內小麥受到影響,進口的數量開始增加,2012年進口量突增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國際方面的影響,價格的暴跌更傾向于進口;二是國內小麥飼料用量需求增大,需要更多的小麥供給。2013年全球小麥產量都在增長,國際市場小麥價格開始下降,同時國內受到降雨和大風的影響,我國小麥進口額在18.64億美元。2019年我國小麥進口額持續上升。
圖1 2001~2020年中國小麥進出口總量及金額
由圖2可知,我國小麥主要是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進口。從各國所占我國進口小麥的比重來看,澳大利亞變化趨勢為增加—減少—增加—平穩發展,美國逐漸增大,加拿大則比較穩定。這些年,我國進口小麥的市場發生了一些變化,在2006年之前澳大利亞市場份額較小,之后澳大利亞一直趕超美國、加拿大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這樣出于對糧食安全地考慮,澳大利亞這支新秀為我國進口小麥注入了生命力,三個國家相互制衡,使市場更加穩定。
圖2 中國小麥主要進口國進口總量
小麥進口國家來源結構的動態變化一般由公式1來表示,公式如下:
式中,D表示中國小麥總進口國家來源結構的動態變化指數,i和t分別表示國家和時間;IMi,t為t年某進口國從i國進口小麥總量;∑iIMi,t為t年某進口國小麥總進口量;IMi,t-1為t-1年某進口國從i國進口小麥的總量;∑iIMi,t-1為t-1年某進口國小麥總進口量。
根據公式1可得小麥進口國家來源結構的動態變化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小麥進口國家來源結構的動態變化計算結果
由表1中的結果可知,2000~2008年平均值是正數,中國從主要小麥進口國進口比重呈增長趨勢,澳大利亞的增長速度相對于美國、加拿大較快。2008~2017年平均值中,加拿大出現了負數,美國和澳大利亞成為我國主要小麥進口國家,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比重大幅度增加。適當地增加對加拿大的小麥進口量,有利于調整我國小麥的進口結構,減少對某一個國家的依賴,保障小麥的質量。
進口多樣性指數(H指數)用于度量系統結構組成的復雜程度。公式如下:
式中,Pi表示i國在中國小麥進口總量中所占的份額;n表示中國小麥進口的國家或地區的總個數;H的取值范圍是H>0,沒有上限。
根據公式2可得進口多樣性指數、均勻度(E)指數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進口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計算結果
根據表2中的結果可知,從進口多樣性來看,H指數一直在減少,從2007年的1.47減少到2015年的1.09,2016年增加到1.46,但還是低于2007年的1.47。從計算結果來看,從2009年來看,中國小麥的進口來源向更少的國家集中,多樣性下降,小麥進口供給結構的安全存在很大的風險。
進口來源市場的分布均勻程度通常用均勻度指數(即E指數)衡量。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H是進口多樣性指數;E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E越趨于0時,分布越不均勻;E越趨于1時,分布越均勻。公式中的n表示中國小麥進口來源國的總數。
公式表示在進口貿易中,某一國家的進口來源分布的均勻程度。由表2可以看出,均勻度指數從2005年的0.89增加到2011年的0.91,2016年上升到了0.93,我國小麥進口來源國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在既定的小麥進口來源內部,小麥進口來源的結構在趨于優化。但在2017年E值開始變小,在既定的小麥進口來源內部,說明這些國家占中國小麥進口份額之間的差距在擴大,進口來源地區結構不平衡。
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很多從事農業的工作人員開始向城市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減少使得人工成本上升,具體表現在農忙時期。在農忙時,需要大量勞動力,雖然現代化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但有些地方需要人工才能完成,所以人工成本上升;種子、肥料、農藥、機械作業等直接費用的上漲,使得種植小麥的農戶成本增加,這可能會降低農戶種植小麥的積極性。無論是人工成本的上升,還是直接費用的上漲都影響著小麥的生產成本,進而影響著我國小麥進口的趨勢。
糧食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熱點,自2006年以來國家對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保護農民的利益。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水平,形成合理比價關系”。在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最低收購價政策對農戶種植決策有正向影響,對國內小麥的價格以至于國際市場產生影響。最低收購價政策是國家為保護農民利益,保障市場穩定確定的最低收購價的惠農政策。最低收購價格會對農民或者生產者的價格預期產生一定的引導,從而影響他們對糧食的生產供給。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正在發生變化,高質量的生活離不開科技的創新,很多小麥種植企業引進了二維碼系統,以實現全產業的可追溯性。二維碼系統可以將小麥從農田到餐桌整個全過程完整地呈現給消費者,但是這種技術的成本太高,設備又煩瑣復雜,很多農戶暫時無法很快上手,仍舊使用傳統的模式進行種植、加工、運輸及流通。許多現代化設備不能很快地普及,有些農戶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接受甚至排斥它們。
農牧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包括農牧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體系的不完善以及基礎設施設備體系的不完善。對于農牧物流行業來說,配送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產品的完整性是體現在配送過程中的,既要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又要及時到客戶手中,需要高效的物流才能體現。我國物流配送體系本身就不完善,存在各種缺陷。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的基礎設施設備比較落后,很多地方都是山路崎嶇,交通不便。這些客觀條件使得小麥的運輸受到了制約。小麥運輸也受溫度、氣候的影響,稍有不慎就會使小麥發霉發臭,無法保證它的質量。
根據小麥成本分析,種子、肥料、農藥、機械作業費用上漲,使得種植小麥的生產成本快速上升,打擊了種植小麥農戶的積極性。政府應該發揮自身職能,對農資市場進行整改,對小麥的質量、品種、價格等進行規范,對亂要價、改價,不符合市場價格的要求有關部門處理,對農資市場進行監督管理,保護好農戶的權益。政府和市場共同作用,使種植小麥的成本降低,農戶收益提高,滿足國內的需求量,減少小麥的進口。
政府確定最低收購價格的初衷就是保護農戶的利益,政府應根據小麥的供求關系合理定價,讓市場起主導作用,避免谷傷賤農。對于相關的扶持政策要盡快地完善,對小麥種植大戶要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實際種植面積進行補貼。提高對種植小麥農戶的補貼效率并精準補貼,激發更多農戶種植小麥相互競爭,憑著競爭優勢的種植農戶對其補貼加大力度,轉變農戶的生產方式,使其種植優質小麥。根據需求供給理論,這樣小麥的進口量就可以減少,進口小麥所面臨的風險也能減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創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科技人員的研發、推廣、應用都需要數據作為理論依據,經過反復無差錯的試驗才能讓農戶使用。現代農業不僅需要自主創新,還需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再結合我國的資源條件加以創新。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小麥實驗基地,培養小麥種植人才,專業研究小麥的種植、品種、加工等;科學引導農戶小麥的種植,生產出更多優質小麥;加強技術的推廣,使更多的農戶加入種植優質小麥的隊伍中,讓更多農戶受益;培養技術人員幫助農戶答疑解惑,進而提高小麥的產量、質量,從而減少對小麥的進口,尤其是減少對傳統小麥出口國家的依賴。
農牧物流配送體系的完善包括農牧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體系的完善及基礎設施設備體系的完善。緊跟信息時代的步伐,物流信息化已不再是傳統的運用計算機,而是實時跟蹤定位,進行信息的傳遞。像小麥這樣易受溫度、氣候變化影響的產品更需要高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所以要加強對農牧物流體系的完善。積極推動智能化,完善網絡物流系統,可以讓顧客更準確地了解物流信息,方便又快捷。農牧物流公司應引進創新型物流人才,并加大對物流體系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使物流系統的信息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文章基于對我國小麥進口的相關數據分析,通過進口多樣性指數、分布均勻程度、小麥進口國家來源結構的動態變化的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從進口來源結構的動態變化來看,2000~2008年,在中國主要小麥進口來源國中,中國從美國進口小麥較澳大利亞、加拿大所占的比重較低;然而,2008~2017年中國從加拿大進口小麥比重出現了負數,中國減少了加拿大的小麥進口量,越來越依賴美國、澳大利亞的小麥出口。
第二,根據進口多樣性指數、分布均勻度指數分析,進口多樣性一直在降低,進口來源國比較集中,因而小麥的進口存在很大風險。過度依賴這幾個國家會對糧食安全產生影響,尤其是對國內的影響比較大,包括農戶種植小麥的積極性,國內小麥的價格、存量,以及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的糧食安全。
從全球角度來看中國應當提高小麥進口的多樣性,增加新興小麥國家的進口量,提高傳統小麥出口國的競爭力。對國內而言:應降低種植小麥的生產成本、激發創新能力、培養技術人才、完善物流體系,政府也要合理發揮職能,出臺與時俱進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