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振哲,豐 安
(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223800)
隨著城市社區的不斷發展,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已然成為目前最科學、最適應時代發展的社會治理模式,而居民群體作為最大的參與主體,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我們探索。為了研究城市社區協同治理中居民參與治理的相關問題及其對策,在宿遷市宿城區項里街道展開調查,共發放問卷110份,回收問卷107份,有效率97.2%。
城市社區協同治理需要居民的積極參與,居民作為其中的一大參與主體,對協同治理的實踐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綜合國力不斷上升,社會始終和諧有序。人民相信政府,基層的群眾性自治組織也在其管理區域內贏得了居民們的信任。調查中,65.4%的人都表示自己“十分相信社區在治理上的措施”。現階段,社區協同治理多元主體的重心是居民群體,因此政府要對居民群體進行積極引導,發揮這一群體的重要作用。在政府的領導下,居委會、社會組織都能很好地達成協作互動,積極引導居民參與治理,能夠形成更好的聯動機制。在調查中,有27.1%的人選擇了“十分愿意在業余時間參與社區治理”,這一部分居民可以成為這一群體的代表,帶領更多的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
在城市社區協同治理的實踐過程中,由于居民缺乏參與意識、居民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政府沒有創造合理的溝通渠道等諸多因素導致居民作為參與主體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居民是協同治理的重要參與主體。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居民的重心在于生計,在社會競爭的高度壓力下,社區居民朝九晚五地工作,很少會投入精力去關注社區內存在的問題。當被問及“您認為該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怎么樣”時,29%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較低”這一選項,還有8.4%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社區居民不愿意參與公共事務”,這樣的數據說明在當前社區協同治理的實踐中,仍然有較多的居民不愿意參與處理社區公共事務。
這是因為長期以來很多居民過分依賴于政府對社會的管理,政府作為單一社會治理主體的思想根植在人們心中。居民們沒有意識到社區治理應當是在黨組織、居委會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下才能更好地發展。在被問及“近兩年里您所在的社區居民提建議的情況是”時,53.2%的人認為居民是“偶爾建議”,30.8%的人選擇了“從未提出建議”這一選項。反映了居民對待社區的公共事務缺乏思考,事不關己的思想對居民參與治理造成了阻礙。
我國社會正在不斷地發展中,城鎮化發展至全國,不同地域的人民群眾由于工作等原因走到了同一座城市甚至是同一個社區。城市居民的流動性影響了原生社區以血緣關系為主建立的人際關系,同一社區內的居民自身的理想信念并不相同。這樣的情況導致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情感上的羈絆,他們無法產生對社區的認同感。如此,便導致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不強。同時官僚化、行政化色彩濃厚,依靠權責機關推行的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導致群眾參與熱情不足,難以有效取得群眾配合,權責機關與群眾作用發揮不均衡,導致政策在落實上以及在取得實際的工作實績上大打折扣。
最后,社區居委會對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宣傳力度不夠也成了居民參與協同治理意識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社區居民習慣了政府貫穿于社區管理的治理模式,居委會作為基層群眾的自治性組織應當鼓勵居民更多地參與到社區的協同治理中,為建立一個和諧美好的社區而共同努力。
居民參與協同治理的渠道好比連接河兩岸的橋梁,只有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渠道才能保障居民能夠參與到協同治理中去。但是在目前社區的治理中,社區的黨組織、居委會并沒有建立完善的溝通渠道,居民無法及時地反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不合理的現象,也無法和黨組織、居委會等其他參與主體有效溝通,共同商討關于社區發展過程中的改善方法。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居委會等組織對參與渠道的不重視,忽視了渠道給居民參與治理帶來便利的重要作用。在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單一的參與治理平臺已無法適應多樣化的社區,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格的居民需要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參與到社區協同治理中。在被問及“近兩年里居委會是否經常性的入戶走訪,征求群眾意見”時,31%的人選擇了“偶爾走訪入戶”,還有29%的人選擇了“從未走訪入戶”,這說明居委會對居民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需要多次且及時有效地與居民溝通來了解社區情況。
另外,黨組織、居委會內部缺乏相關電子技術人才也是參與渠道不夠順暢的原因之一。如今,電子產品的進步與日俱增,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創新,所以需要更多的相關技術人才進行操作,幫助建立多樣的平臺以豐富參與渠道。
正是因為居民參與協同治理的相關程序過于冗雜、流程過于復雜導致居民反饋問題、進行溝通受到重重阻礙。
居民主要是通過問題反饋和與其他組織交流的方式參與社區協同治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觀念不同,性格不同,年齡不同,所以一萬個居民就可能會有一萬種不同的意見。在反饋問題時,大家各持己見,難以對社區的改善方法達成共識,極大程度上導致了參與協同治理的效率低下。
社區內居民參與治理的制度不完善也導致了效率低下,這一制度是否符合當地社區的實際情況,是否過于嚴格或寬松等都是社區制度不夠完善的體現。而居民參與治理缺乏一個有效且合理的流程、流程存在斷裂以及流程的層級過多等情況都是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在被問及“您是否能夠很清晰地知道社區中出現的問題該去找誰咨詢”時,33.7%的人選擇了“比較模糊”,12.1%的人選擇了“完全不知道”,反映出社區在引導居民參與協同治理的開端就不合理,沒有對社區事務、社區相關負責人進行公示,居民的問題不知道該如何反饋。
在解決居民反饋的問題時,居委會也存在拖延的現象,這是導致效率低下的最重要原因。對待社區存在的問題,居委會不重視或者沒有及時解決,逐漸堆積,阻礙了社區發展。
社區中存在不同年齡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他們對待協同治理有著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并且大多數居民對協同治理這一理念缺乏認知,沒有學習過相關的專業知識。居民群體是由社會各部分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構成的,他們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對社區管理有著不同的見解,因此,在參與協同管理中難免會出現無法與其他組織合理協調的狀況。
個體價值觀的不同,導致處理公共事務過程中居民無法達成統一意見。再者,不同年齡的居民在處理事情時同樣存在不同的處理方式和態度,大部分年齡較小者在處理組織事件時會給以一些創造性方法,但是容易情緒化,年齡長者憑著長期的社會經驗會給組織帶來一定經驗性知識,但容易墨守成規。同時性別的不同也會帶來不同的管理效果。這些因素,都影響著居民群體在協同治理中的治理效果。
城市居民對待協同治理的態度決定了協同治理是否能夠有效實施,以及對社區的長期發展、社會的和諧是否具有積極的影響力。面對居民在協同治理實踐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需要提出有效對策來改變這樣的局面。
居民參與社區的協同治理,首先應當調動其積極性。居民才是社區的主人,但很多的居民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就要求社區居委會要充分向居民宣傳協同治理的理念,讓他們逐漸接受自己作為社區主人的身份和參與社區治理,將居民社會化。鼓勵他們在空閑時間多多關注社區事務,發揮每個居民作為獨特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居民過去以政府作為單一治理主體的思想觀念。強化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居民感覺到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明確社區治理的重要意義,從而主動承擔起社區治理的相關責任和義務。
社區居委會應當提高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適時舉行一些文化和體育活動,邀請社區的住戶參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讓居民感受到社區的溫暖和活力,減少居民之間的隔閡,為小區營造和諧的氛圍,有利于居民為小區的發展出謀劃策。
社區居委會也應該積極地與居民溝通,了解居民關于社區的一些想法,了解他們的情況,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己對社區的發展提供了幫助。
構建居民參與社區協同治理的渠道,打造居民與黨組織、居委會的溝通橋梁。首先,居委會應當打造多樣化的交流平臺方便居民反映社區中存在的問題、給居民群體提供相互交流和了解的平臺,結合社會具體狀況和群眾實際需求以一種靈活的、日常化的、群眾化的方式來解決。其次,社區內要引進相關的技術人才,幫助建立和創新交流平臺,構建參與治理的暢通渠道,建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溝通渠道。線上利用相關技術型人才建立一套組織溝通系統,促進各組織間的高效溝通,特別是對于居民群眾而言,操作簡單、高效便捷的溝通渠道尤為重要,這樣能使居民反饋快速傳達給基層組織,促進基層組織盡快討論出解決方案,快速改正完善措施。
同時設立線下溝通渠道,包括集中開會協商、線下訪問等渠道,除去一些不必要的程序,從而使整個溝通系統的運行速度和質量不斷地得到提高。提高集中討論與線下訪問的質量,實事求是地討論必要問題,使整個渠道更高效。建立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和社區居民之間的溝通議事平臺,定期商討社區公共事務,對重大事項的決定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必要時通過約請政府相關部門、第三方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實現社區治理主體間的平等對話、有效互動。
居民群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多、雜。能力的參差不齊導致居民參與的效率無法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居民多、雜的群體特點,如果沒有得到能力和資源的合理分配,他們在參與協同治理的過程中就會形成一種雜亂無章的現象。這時,必須要有一種組織和團體將居民的各種能力很好地協調,真正發揮出居民參與協同治理的作用。發揮社區精英熟悉社區、主體資源多的優勢,擴大社區居民間的聯系,適時成立群眾團體與社區組織,實現居民的再組織化。
在組織中,完全可以依據居民各自的專業職業能力與社會治理中所需要的能力進行匹配,分配到適合其能力的區域中去。如修理汽車方面的可以安排其去處理社區中出現的汽車檢視方面的事務,幫助社區居民排除一些安全隱患;有金融方面知識的則可以安排其處理公共財產方面的事務,為社區居民提供關于理財等金融方面的相關知識。在年齡方面,年紀較小者,以社區實地服務為主,利用年輕人的活力,給社區治理帶來實際性的幫助。年紀較大的,則可以安排其利用人生閱歷為社區提供建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理的水平與效率。除這兩種因素以外,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因素,所以說有一個能夠將各個居民不同能力合理協調的組織或團體尤為重要。
在這種組織或團體中,對內居民互相幫助,協調高效;對外則各司其職,積極有效處理好相關任務,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同時,在組織中通過公共投票來確定一些領導者、組織者和工作者。在其他組織的協調幫助下,更好地融合到整個協同治理的過程中,讓群眾這一主體更多地參與進去,使其更加重視整體的利益,更高效地為整個社區服務,在協同治理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居民參與社區協同治理需要一定的政治素養和管理能力作為基礎,但是光依靠居民自己來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一些專業要求、專業形式、專業技術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社區政府組織必須要對居民群眾提供一些專業性知識的培訓。
為了做好政治素養與治理能力的培養,提高協同治理的效率,需要花費一定的資源對居民群體進行集中培訓,使得居民群體能夠充分了解相關知識。當居民群體產生對專業知識的自我理解時,他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提升,促使他們更多地參與到社區的協同治理中去,并更好、更高效地去處理協同治理中的各項事務,進而帶動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同時幫助其他社區組織更好地做好相關工作,使群眾參與起到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最后,居民群體的政治素養與治理能力的培訓在整個管理中起著一個基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