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思雨 彭卿
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提起徐渭不免會想起“寫意”這個概念,關于徐渭和“寫意”畫風關系的研究很多,但對“寫意畫”名稱的提出、畫種的形成、發展,卻很少有人深入研究。
從圖1和圖2[1],可知“寫意”這個概念最早出現于漢代,而“寫意畫”卻最早出現在明代徐渭的文章之中:“往在京邸,見顧愷之粉本,曰:斫琴者殆類是。蓋晉時顧、陸輩筆精,勻圓勁凈,本古篆書家象形意。其后為張僧繇、閻立本,最后乃有吳道子、李伯時,即稍變,猶知宗之。迨草書盛行,乃始有寫意畫,又一變也。卷中貌凡八人,而八猶一,如取諸影。僮仆策杖,亦靡不歷歷可相印。其不茍如此,可以想見其人矣。”[2]

圖1 唐明慧歷代“寫意”出現的頻率

圖2 馮思雨春秋戰國到清“寫意畫”出現的頻率
可見,徐渭認為“寫意畫”是草書盛行的產物。因徐渭本人擅長草書,可知這是徐渭本人親身體驗的結果,也是徐渭心中的書畫發展史。同時也側面體現出草書與“寫意畫”有著極其重要的聯系。草書在漢末興起,其自由精神貼合著明代徐渭對“寫意畫”精神與筆法的想象。而文集中的“萬物貴取影,寫竹更宜然”[3]以及“不求形似”[4]等都是徐渭對“寫意”的主張。
隨著明代寫意風氣的形成,“寫意畫”在清代的文章中被提及21次。[5]相比較明代對“寫意畫”概念的提出,清代畫史畫論對“寫意畫”有了更詳細的闡述。“寫意畫”這個概念作為專有名詞被提到并加以闡釋為5次。[6]
1.惲壽平《甌香館畫跋》借宋人之言來說明什么是“寫意畫”:“宋人謂能到古人不用心處,又曰寫意畫,兩語最微,而又最能誤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處;不知如何用意,乃為寫意。”[7]實際上,強調的是用心與寫意之間的關系。
2.方薰《山靜居書論》談到“寫意畫”的特點:“寫意畫最易入作家氣。凡紛披大筆。先須格于雅正。靜氣運神。勿使力出鋒鍔。有霸悍之氣。若即若離。勿拘繩墨。有俗惡之目。”[8]“氣”是中國繪畫史中的重要概念。南齊謝赫提出的六法論中的第一法便是“氣韻生動”。到了明清之后,“氣”是心學發展的重要走向。寫意畫重視“氣”正是明清心學氣論的體現。
3.李佐賢《書畫鑒影》跋戴文進靈谷春云圖短卷,提及戴進曾在卓鶴溪少宰處看到過一個山水冊頁是寫意畫,并稱贊這個冊頁“在規矩之中,而神流縑素之外”,可見寫意作為一種繪畫風格是基于規矩同時要有“神”。“文進畫法,探源于馬、夏,而流極于蔣三松、藍田叔輩,遂不免為世所訾。其實文進之佳作,固未可輕議也。昔曾于卓鶴溪少宰處,見其山水冊頁一開,系寫意畫,風韻獨絕。茲卷乃工筆法,在規矩之中,而神流縑素之外,可謂異曲同工。后經思翁、退谷諸名公題跋,退谷并載入銷夏記,稱其設色布景蒼秀,有宋元大家風,洵非虛譽。聶書甚有姿趣,董跋亦得意之筆。余得此于歷下,為稱快者累日。”[9]
4.迮朗《繪事瑣言》記錄了“寫意畫”對工具的要求:“凡寫意畫,多用生紙,既無勾染之功,亦無數層之漬,可以不必上礬。”[10]
5.王昱《東莊論畫》說明“寫意畫”的畫法:“精細可以力為雅健,清逸則關乎神韻骨格,不可強也。寫意畫,落筆須凈。布局布景,務須筆有盡而意無窮。位置落墨時,能于不畫煞處轉出別意來,每有奇趣,正如摩詰所云‘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是也。”[11]
王昱“精細可以力為雅健,清逸則關乎神韻骨格”一句中,精細與清逸相對,正如工筆與寫意相對。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寫意畫”這個概念獨立的同時,“工筆畫”也相對地成為了獨立畫科。通過中國基本古籍庫的檢索,統計出圖3春秋戰國到清“工筆畫”出現的頻率。“工筆畫”在宋代出現了4次,都是噪音詞。內容為歐陽修《歸田錄》介紹處士林逋“逋工筆畫,善為詩”。此處的“工筆畫”并非一個詞匯。直到清代,“工筆畫”才成為一個專有名詞,與“寫意畫”并舉。

圖3 馮思雨春秋戰國到清“工筆畫”出現的頻率
近現代以來,中國的美術家們開始吸收西方繪畫、藝術思想,進而反思中國畫,認識寫意畫的價值所在。1917年,俞錕《論述中國寫意畫于美術上之價值》在開頭就闡述了中國寫意畫在美術上的價值表現:“是國民道德的進步”把中國寫意畫放在國家層面去闡述。隨后論述了國外一些哲學家對美術的闡述,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康德等。民國時期的作者在吸收中國古代文化的同時,還積極吸取西方優秀的先進的美術思想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積極將中國寫意畫納入世界之語境做中西方繪畫對比,如:“中國寫意畫者法自然而不利,自然居乎現象世界之中。而超乎現象世界以外,無利害之感情,而心無人,精神亦無窮之快樂,意味也。神韻也所謂合于理性而成于抑制作用者,也適合于美術之美者,尚有出乎中國畫之上者哉!”[12]和“與西方繪畫注重寫實,一點一畫,一枝一葉,一草一木,沒有自由寫意的意思”[13]。以中西繪畫對比和西方哲學家對美的闡釋論述中國寫意畫的價值。
1935年,吳文質在《談寫意畫》這篇文章中指出:“寫意畫是最不注重格局和形式的,中國畫本來是一種不求貼合現實的東西,它是一種主觀主義,注意性靈的呈現,重感情和內容的美,形成了一種超越性以氣韻為主要條件。”同時指出南齊謝赫提出的六法中的第一法“氣韻生動”的中心地位,其他的都是為了達到氣韻生動的效果而創造的手段,獨抒性靈是為了表現他高尚的情操,并論述了六法與寫意畫之間的關系。作者也同樣指出書畫相通的關系但不僅僅限于明代徐渭的草書而是融百家之所長,如柯九思著名的畫竹理論以及南唐后主用金錯刀法畫竹。
吳文質同時又舉出著名畫家關于繪畫的不同觀點來論證寫實與寫意的畫,如更加強調寫實的蘇東坡曾說,論畫貴形似見于兒童齡,和更加強調寫意的倪瓚也曾說過:“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同時指出“寫意畫”被這一時代人所歡迎,作者對同時代的風氣進行針砭時弊的論述,認為同時代的畫家們對藝術修養、文化內涵的提升并不太注重。
當下,“寫意畫”作為一種獨立概念已成為常識,以下以中國知網為檢索對象,展開對當代“寫意畫”研究的調查。以“寫意畫”為檢索詞,對“寫意畫”研究的論文及期刊進行檢索,得到切題的論文有237篇。
從圖4可知,“寫意畫”研究在1980-1990年代還處于起步階段,十年共發表論文和期刊3篇。1991年之后,開始連續出現發表論文的情況。1997年,出現一個小高峰10篇。2000年后,開始呈明顯上升趨勢,中間雖有起伏,但基本穩定。2010年達到最高值20篇。

圖4 馮思雨1982—2020年論文發表年度
從圖5可以看出關于“寫意畫”研究的論文發表刊物的情況。其中《美術向導》發表10篇占論文總數的4%,《國畫家》發表8篇,占論文總數的3%,《美術教育研究》發表8篇,占論文總數的3%,美術觀察、老年教育(書畫藝術)各發文5篇,各占論文總數的2%,《美術》《美術大觀》各發文6篇占總數的2.5%。由此可以看出現代對于“寫意畫”的研究無論是從傳播角度還是研究角度都有了很大的飛躍。

圖5 馮思雨1982—2020發表論文5篇以上刊物
綜上而述,本文從古代畫史畫論到民國期刊再到當代中國知網,論述了徐渭提出了“寫意畫”的概念,清代“寫意畫”與“工筆畫”并舉,近現代以來作為一種獨立畫種,“寫意畫”日趨發展與成熟。“寫意畫”的獨立,對中國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