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娜
摘 要:食品安全不僅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關系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以及國家的形象。然而,我國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對公眾的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脅,因此食品安全問題亟待妥善解決。本文分析了幾種食品安全領域的常見風險類型,并結合我國實際,對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食品安全;風險;產生原因
食品是人類生存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之一,食品安全不僅關系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還關系著國家的安定繁榮、民族的健康發展。隨著國家對食品的相關立法越來越健全,對食品的監督管理越來越嚴,以及一系列保護措施的實施,食品中的病原體、毒素、有害物質等得到有效降低,人們的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1]。
然而,近年來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仍然頻繁發生。2019年濟源雙匯食品有限公司的瘦肉精事件[2],2020年央視“3·15”晚會上曝光的養海參整箱放敵敵畏事件等,都影響了人們“舌尖上的安全”,危害了公眾的身體健康和幸福感。此外,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食品交易給政府監管和群眾飲食安全帶來了新課題和新挑戰。
1 食品安全領域的常見風險
1.1 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
規范食品添加劑使用的國家標準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食品添加劑是根據國家標準規定在一定范圍內被允許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3],而濫用食品添加劑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會導致慢性的或者急性的疾病。
《市場監管總局關于2020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分析的通告〔2020年第18號〕》顯示,在抽檢的138萬余批次產品中,依據有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檢驗,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有近6 000批次。BU Kun等通過分析得出,食品安全刑事案件中添加劑較多的是硫酸鋁銨和瘦肉精,應對這些添加劑的過量添加高度重視[4]。
1.2 添加有毒有害物質
常見的人為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質有安定、工業硫酸銅(毒皮蛋)、工業甲醛、工業級雙氧水、三聚氰胺、人工色素、瘦肉精和蘇丹紅等。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過多,輕則會降低營養品質,重則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會導致死亡[5]。
王恬恬等對添加有毒有害物質案件的判決書進行了整理,結果表明,在保健品中,多數被告人是在自營的保健品商店中銷售含有西地那非的性保健品;食用油中,多是將顧客吃過的火鍋油經過反復提煉再銷售給其他顧客;在生產、銷售有毒有害的自制熟食案件中,多是將罌粟熬制的湯汁添加到食品中[6]。
1.3 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
2020年上半年,在全國市場監管系統檢出的29 153批次不合格樣品中,存在農藥獸藥殘留超標、重金屬等元素污染、微生物污染、有機物污染問題的共計19 428批次。
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幾乎所有的農戶都會使用農藥,而有些農戶使用的農藥遠遠超出了正常使用標準,盡管農產品外表美觀,但是有大量的化學物質殘留,容易引發食品安全事故[7]。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微生物污染是導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ADRIAN Herod等的研究表明,微生物污染的主要產品有肉類、海產品、堅果和可食用種子。食源性疾病會導致大量人群住院或者死亡[8]。
1.4 網絡餐飲的食品安全問題
在快節奏的當今時代,餓了么、美團外賣等網絡餐飲平臺以其能夠節約大量的購物時間、海量的網絡商品、相對優惠的價格、越來越好的服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9]。在這些平臺上進行經營的食品經營主體、小作坊、小餐飲更是數量頗多。但是,網絡平臺商家的資質問題、主體責任落實情況、衛生狀況、管理制度等方面千差萬別。一些網絡平臺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淡薄,在管理中存在疏漏,對入網商戶資質把關不嚴,導致商戶以次充好[10]。另外,網絡訂餐常出現食材不新鮮、衛生狀況差、食品成熟度不適、保溫不到位、配送過程和人員問題等[11]。部分商戶責任意識滯后,信用觀念相對缺乏,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采用不符合標準的原材料[12],帶來了食品安全隱患。
1.5 網紅產品、直播帶貨等新時代產物的食品安全問題
伴隨著小視頻的迅速發展,網紅產品、直播帶貨等迅猛發展,受到大部分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青睞,如火遍朋友圈的火雞面、爭相在朋友圈曬的臟臟包等[13]。除了天貓、京東等大型網購平臺,目前還有微信銷售。但是,有品牌、無工廠或以貼牌生產的加工方式,使網購食品成為食品安全問題與食品欺詐的高發地帶[14]。
目前,直播行業的規模已經越來越大,我國的在線直播行業用戶已超過5億,有些電商一天純利潤十幾億元。然而直播帶貨交易具有虛擬性和跨區域性,部分直播行業自律性差,為了利益的最大化,夸大商品宣傳,存在實際商品與網絡描述不一致的情形。
2 食品安全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
根據我國目前實際情況,主要從以下5個方面對食品安全風險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2.1 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存在不足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規章、標準規范等越來越完善,但與最嚴格的標準之間還存在差距,而且某些規定之間有時存在矛盾、不協調的地方[15],容易讓不法者鉆法律的空子。
(1)與時代發展相比,食品安全相關法律的制定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針對一些新時代的產物,如網絡購物、網紅產品、直播帶貨等,缺乏權威法律規定和標準規定的及時出臺。
(2)某些法律規定不明確,容易導致公眾或監管人員產生意見分歧。如對于職業打假人的投訴舉報,有人認為職業打假人也是消費者,他們的投訴舉報屬于社會監督,有利于維護食品安全,應予以支持;但也有人認為,職業打假人的初衷是獲取個人利益,并不是為了消費,投訴的很多內容與食品安全無關且浪費過多執法資源,應不予支持。
(3)缺乏完備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16]。目前,食用農產品、進口食品與食品生產銷售等分屬不同環節進行管理,法律多而且零散,需要將現有法律中不符合時代要素的部分刪除,去粗取精,逐步完善和整合,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完備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2.2 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
規模較大的生產經營企業,其生產經營把關普遍較為嚴格,管理規范。有些通過了ISO9001、HACCP、ISO22000等規范的管理體系認證[17],有些認識到食品安全文化的重要性,注重食品安全文化建設[18],較好地履行了他們的主體責任,保證了產品質量。而某些小工廠、小作坊從業人員的素質較低,對現有的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不了解,不能很好地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規定。生產條件簡陋、原料入廠及產品出廠把關不嚴、食品檢測意識淡薄,沒有足夠的檢驗設備和人員來保證質量[19]。此外,一些小商店也存在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問題。他們不能嚴格按照產品儲存條件進行運輸和保存產品,不能嚴格執行進貨查驗記錄與產品銷售記錄制度。還有一些小商店篡改產品生產日期,導致經營環節出現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2.3 監督抽檢力度不足,食品檢驗水平有待提高
食品檢驗是驗證食品是否符合相應產品標準的重要手段,如果食品檢驗不到位、違法曝光率不足、違法成本低,將難以達到應有的監管效果。食品的品類有成千上萬,食品的生產廠家更是不計其數,抽檢全覆蓋的難度相當大,部分生產商甚至為了逃避監督抽檢,故意謊報停產或者將廠房建立在相對隱蔽、交通不便的地方。此外,互聯網信息的不對稱性和隱秘性,也進一步加大了抽樣管理難度。
食品檢驗方面,目前的食品檢驗標準不夠完善,如雙匯瘦肉精事件、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相關企業均聲稱產品經過了嚴格的檢驗,但瘦肉精與三聚氰胺不在產品檢驗項目內。目前的食品檢驗水平有待提高,近年來我國的食品檢驗發展迅速,但仍然有一些檢測機構的檢驗結果不夠準確,導致產品復檢時被推翻。此外,部分檢測設備陳舊、檢測人員不夠專業等都對產品檢驗帶來了不良影響。
2.4 基層監管力量不足、監管方式落后
目前的監管手段基本仍是線下監管,而與大量的被監管市場主體相比,監管人員的監管力量明顯不足。同時,食品安全監管不僅是一個專業性領域的問題,很多時候還需要復合型人才,如涉及食品科學、生物學、法學、計算機學和管理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例如,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食品相關行政案件的文書中,有相當一部分案件涉及程序違法而被判決確認違法。這說明食品安全監管不僅需要食品知識,而且需要法律知識。
隨著時代的發展,基于網絡交易的特殊性,線下監管的監管方式暴露出極大的局限性[20]。網絡食品主體的身份信息的真偽、交易信息的全面調查、是否超范圍經營和虛假宣傳等重要信息的監管和調查,都需要新的監管思路和新的監管方式[21]。
2.5 社會監督存在不足
消費者參與食品安全社會監督的意識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不足。食品安全的社會監督主要包括食品投訴舉報、媒體監督以及公益訴訟制度。根據《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暫行辦法》,消費者對于權益爭議可以進行投訴舉報,請求相關部門予以解決。而現實生活中,很多消費者對于相關法律不太了解,不明確如何具體保護自己的消費權益,有些不會主動索取票據,導致維權時缺少必要證據[22],且部分消費者也不愿意花費較多時間去處理相對較小的消費爭議。媒體和檢察機關方面,所報道與公訴的食品安全事件依舊有限。
3 結語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視,對食品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長,不僅要求吃得飽、口味好,而且要求吃得安全、健康[23]。與此同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切實保障食品安全。通過對近年來食品安全領域常見風險的論述及產生原因分析,希望能進一步提高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重視,進一步保障人們“舌尖上的安全”。
參考文獻
[1]STEVEN J L.Food safety analysis[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18,410:5329-5330.
[2]沙雨欣.我國食品安全檢測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食品,2020(5):155-157.
[3]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4]BU Kn, LI X L, WANG K, et al.Data analysis of public food safety cases based on Apriori[C]//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2020.
[5]樊陳莉,洪娟.淺談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種類及危害[J].廣東化工,2017,44(8):144-146.
[6]王恬恬.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問題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11):266-267.
[7]李彩艷.新形勢下強化食品安全監管策略[J].食品安全導刊,2020(12):17.
[8]ADRIAN H,LAWRENCE G,JOHN R.Recalls of foods due to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classified by the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2000 to 2017[J].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
2019,82(11):1901-1908.
[9]魯馨.誰是網絡訂餐食品安全監管的“守門員”?[J].品牌與標準化,2019(4):14-17.
[10]周靜峰,張小濤,朱菲,等.網絡食品經營監管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6):238-239.
[11]洪嵐,尹相榮,張喜才.基于負面評論的網絡訂餐平臺食品安全現狀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9(9):92-95.
[12]ZHANG H, TANG L.Regulation Research of online-sold homemade food safety based on nash equilibrium game model[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gistics, Informatics and Service Sciences,2018.
[13]宋龍艷.“網紅食品”的喜和憂[J].投資北京,2018(4):
36-38.
[14]墨菲.食品安全水平顯著提高關注焦點向健康轉移: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J].中國食品,2020(2):36-41.
[15]張亭.網絡餐飲的食品安全監管缺失原因及完善對策[J].現代食品,2020(7):138-142.
[16]趙雪潔.網購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研究[J].法制博覽,2020(6):93-94.
[17]PHIL B.Reflecting on events that have shaped our focus on food safety[J].International Food Hygiene,2020,31(1):7-8.
[18]BERTRAND E. Focusing on food safety culture excellence[J].International Food Hygiene,2020,31(2):13.
[19]陳榮楦.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食品,2020(8):143-144.
[20]魏高歌.網絡食品監督抽樣工作現狀及措施[J].現代食品,2020(8):147-149.
[21]王江水.淺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現狀、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青年時代,2018(21):124-125.
[22]高凜.我國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困境與對策[J].法學論壇,2019,34(5):96-104.
[23]林沈節.以法律手段擰緊網絡食品的“安全閥”[J].人民論壇,2019(1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