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譚盾是音樂世界里多元文化并行的理想存在,被稱為“先鋒音樂家”,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武俠三部曲”,體裁均為中國武俠電影系列,是中國武俠電影音樂的代表作,其中多部配樂作品榮獲大獎。因此,筆者選擇其“武俠三部曲”《英雄》《臥虎藏龍》和《夜宴》中的部分配樂進行研究,主要從東西方不同的樂器選用、調式搭配和文化融合三個角度,對譚盾武俠電影配樂的創作特色及意義進行解讀,為我國武俠電影音樂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譚盾 電影音樂《臥虎藏龍》 《夜宴》 《英雄》
一、譚盾及其電影作品
(一)譚盾
1.譚盾簡介
譚盾,1957年出生,湖南湘潭人,中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在國際上享有盛名。他的藝術成就不勝枚舉,尤其是他獨創性的音樂創作理念獲得了世界音樂愛好者的廣泛喜愛和關注。
2.譚盾的音樂
能受到中國甚至世界關注的華人音樂家少之又少,譚盾卻是其中之一,他將風味濃郁的民族音樂用獨創性的音樂創作理念改編整理后表演給全世界,讓西方人看到了中國音樂文化的源遠流長。他的創作領域包括室內樂、交響樂、歌劇和多媒體等跨界音樂。數項大獎的獲得證實了譚盾不僅在電影界叱咤風云,他的其他類型的作品也都具有獨特的魅力。他的管弦樂作品《道極》被評選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他的實驗音樂作品《紙樂》《水樂》等,都在國際上被譽為“先鋒音樂”,他還創作了大型網絡交響樂“復活”,并擔任指揮,他的實景園林版昆曲《牡丹亭》已連續演出數百場,依然讓觀眾樂此不疲,每每叫好。誠如譚盾的理念,“把中國當代音樂與文化風貌介紹出去”,隨著他的成功,華人的音樂舞臺也變得更加寬廣。由此可見,譚盾的藝術才能在世界上也是讓人嘆為觀止的。他的電影音樂在他的創作中占據很大一部分,以他的天賦和努力,不僅成功融合了東西方音樂文化,更是為我國未來電影音樂的創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
(二)譚盾的電影音樂
說到譚盾的電影音樂,就不得不提到他的“武俠三部曲”,它們分別是《臥虎藏龍》《英雄》《夜宴》。三部都是古裝武俠題材,所以被稱為“武俠三部曲”。2001年譚盾與導演李安合作,為電影《臥虎藏龍》作曲,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獎,在2002年,又獲得了格萊美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專輯獎。馬友友問譚盾為什么不延續小提琴、鋼琴演奏,集成一個《武俠三部曲》,正是因為馬友友的這一句話,才有了之后的“武俠三部曲”。2002年,譚盾和張藝謀合作完成了電影《英雄》的配樂工作。2006年,又與馮小剛合作,完成了電影《夜宴》的配樂工作,譚盾的武俠夢最終不再是夢,而是成為現實。而本文要研究的音樂都是出自這三部電影中的配樂片段。
二、譚盾“武俠三部曲”電影中的藝術特色
(一)東方元素的運用
1.民族樂器的運用
《英雄》的開場畫面便是一萬名戰士參與演出的行軍場面,雄赳赳氣昂昂,伴隨著民族樂器東方鼓的深沉、粗獷和滄桑,大秦虎狼之師的形象不禁躍然眼前。影片《臥虎藏龍》其中的“南行”曲目加入了笛子,讓活潑俏皮的玉嬌龍形象更加凸顯,讓人印象深刻。在竹林中打斗和兩個女俠的飛檐走壁場面,有中國打擊樂器鼓和鑼的加入,使得整個武打場面更加激烈,打斗動作和節奏鼓點相得益彰,音畫同步,營造出打斗的緊張氛圍。《英雄》中飛雪因為親手刺死了自己心愛的人而在沙漠中號啕大哭的時候,譚盾把馬頭琴和二胡的祖先——古代秦朝的弦子請出來,塑造那種蒼涼悲愴的意境,大大豐富了影片的藝術效果。至于使用日本的太鼓,筆者認為譚盾是考慮到了音效,因為中國鼓在營造氣勢方面與太鼓相比略遜一籌,《風》一段就用了日本鼓,但打法上參考了中國鑼鼓的傳統手法,由Sony請來日本知名的“鬼太鼓”大師演奏,果然是殺氣騰騰、咄咄逼人。譚盾對民族樂器運用的嫻熟程度可見一斑。
2.民族調式的運用
民族調式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五聲調式,五聲調式各音的名稱依次為宮、商、角、徵、羽,《夜宴》中的插曲《越人歌》就是一首民族調式的作品,該曲采用羽調式,節拍為4/4拍。騰格爾演唱的版本顯得低沉凄婉,加上開頭身穿白色衣衫的舞者僵硬遲緩的舞姿,給人一種蕭瑟凄涼之感。相比之下,宴會之上青女的演唱,帶有濃重的哭腔,表達出人物內心的千千情結,婉轉愁腸,使聽眾無不淚眼蒙眬,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電影劇情的表現力。《臥虎藏龍》是大提琴協奏曲,但是通過運用民族五聲調式和七聲調式,用中國戲曲配樂的手法拉出了中國特有的神韻,描繪出神秘的東方意境。譚盾在武俠電影配樂中,大量運用本民族音樂的調式,將民族音樂與影視作品充分結合,表達出的民族音樂意境深遠,從而煥發出耀眼的光彩。
3.民族文化的影響
在《臥虎藏龍》中,導演不僅注重了場景的寫意精神,更將詩意的畫面建構作為人物心靈的體現,影片中的武打設計、對白、劇情音樂均引人入勝。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中,李慕白和玉嬌龍的武打場面十分奪人眼球,此時的場景音樂便是《穿越竹林》。眾所周知,竹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很高的代表意義,在紙張出現之前,人們大都用竹簡作為文獻資料的載體,竹與梅、蘭、菊并稱為“花中四君子”,本身也象征著人高雅的品行,總而言之,竹文化的加入使整部片子散發著東方文化的藝術魅力。
(二)西方元素的運用
1.西洋樂器的使用
電影《臥虎藏龍》的影片一開始,就是馬友友用大提琴奏出的主題音樂,大提琴哀怨婉轉、如泣如訴,以其低沉優雅的音色特征,為影片中羅小虎與玉嬌龍的愛恨糾葛充當了一名訴說者的角色,曲調緩慢抒情,影片的故事線也就慢慢展開,娓娓道來。在此之前,誰能想到大提琴可以演奏出東方那種空靈神秘的情結和意境呢?譚盾卻做到了。又如《英雄》的主題曲《天下》,就是使用小提琴演奏的,但是它的琴弦是用二胡的絲弦改造而來的,改造后的小提琴不失小提琴原本的抒情,還增添了馬頭琴音色的蒼涼和悲壯感,從而奠定了影片《英雄》整體風格的厚重歷史感。
2.西洋調式的使用
2006年,譚盾為馮小剛的電影《夜宴》打造配樂,運用了交響樂的曲式結構,其中鋼琴代表著婉兒的形象,她高貴、漂亮、冷漠,卻由始至終專一地愛著一個人,譚盾在這里采用了很多不協和音程,從旋律風格上便暗示了婉兒注定悲劇性的一生,鍵盤的敲擊集中在鋼琴的中低音區,低音區以重金屬的聲音渲染出了幾百年前大唐盛世中絕望而又凄美的愛情。又如《月光愛人》,這首由李玟演唱的流行音樂風格歌曲,采用了自然調式C大調,4/4拍,曲式結構采用復樂段結構,展示出了西方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東西交融的特色
1.東西音樂的交融
在影片《臥虎藏龍》的背景音樂《穿越竹林》中,譚盾運用了兩種樂器來烘托出此時的畫面,大提琴出場,緩慢而低沉的聲音,讓人們感到多么的舒適愜意;中音長笛吹奏的旋律是在模仿簫的聲音,音色清靈透亮,仿佛就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長笛的音色與主奏樂器大提琴的音色形成了鮮明對比,中西音樂的交融增加了音樂的厚重感,大大提升了電影的藝術內涵。2018年,譚盾獻上了“武俠四部曲”,除了前三部外,還加上了《復活》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三重協奏曲。其中馬頭琴與小提琴,二胡與大提琴、古琴、中國鼓甚至編鐘的運用使得這場“古典樂+中國武俠電影”的音樂會,在呈現原汁原味古典音樂的基礎上,還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色,創造出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2.東西文化的交融
2002年李安執導了《臥虎藏龍》,雖然對于李安來說他并沒有動作片的導演經驗,但是武術執導袁和平極大地還原出了俠客精神和武術場景,通過兩男兩女之間的情感糾葛,展現出東方文化中庸內斂、隱忍堅守的傳統文化和西方追求自由、勇敢表達的現代文明之間的碰撞。所以譚盾在《越人歌》中采取復樂段,第一段音樂歌詞表達的是隱忍和含蓄,側重描寫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東方式愛情;第二段歌詞表達的是自由與追求,側重描寫羅小虎和玉嬌龍的愛情。片中的青冥劍在這里不再是擁有400年歷史、削鐵如泥的絕世寶劍,而是見證著李慕白與俞秀蓮之間難以割舍的愛恨情仇,也是人心莫測的世俗江湖的濃縮和寫照。另外,影片中的飛檐走壁、竹林飛馳、郊外大戰,每一個動作都扣人心弦,美不勝收,在無數傳統元素構建的畫面中,讓中國傳統的禪宗禮法與西方文化的熱烈自由產生激烈的碰撞,在音樂國度中實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天下大同”。
三、譚盾“武俠三部曲”的當代價值
(一)中國武俠電影音樂的發展
武俠電影起源于中國,也只有在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才可以拍出真正的武俠電影,可以說,武俠電影就是中國電影的名片。當下,武俠片不僅在中國,就連在國外的影響也是十分大的,這就促使當代武俠電影的配樂也要同國際接軌,尋求武俠電影音樂的國際化風格。
(二)中國武俠電影音樂的不足
目前,我國武俠電影音樂的創作質量參差不齊,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在電影音樂的創作中,一個優秀的音樂人是非常重要的,我國部分武俠電影音樂人的創作水平有待提升,大多數人走的都是前人壓出來的車轍子印,創新力度不夠,要么是瘋狂追求所謂的“高大上”,脫離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反而成為“四不像”。
(三)譚盾“武俠三部曲”電影音樂的啟發
通過對譚盾“武俠三部曲”電影音樂的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要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文學藝術創作的生命之泉。第二,將民族音樂注入電影音樂之中。第三,要懂得西學中用,對待西方和民族的音樂文化都要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所謂,民族的亦是世界的。另外,中國武俠電影音樂的多元化、曲風的現代化以及觀眾的需求都是要在配合影片自身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要不斷提高配樂與作品內容本身的契合度,拒絕貌合神離,需要知行合一,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因此,筆者認為,只有立足于多元的且具有獨創性的音樂創作道路,才能夠把我國的武俠電影音樂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王怡.譚盾“武俠三部曲”電影音樂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7.
[2]任珺(王瑩). 從“歸隱”到任用自在的“頓悟”[D].內蒙古大學,2010.
[3]劉春林.新世紀武俠大片民族特色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5.
[4]李澤鑫.鋼琴音樂對中國電影的詮釋與演繹[D].華中師范大學,2015.
[5]王璐璐.中國武俠電影中傳統音樂的創作特色研究[J].當代電影,2019(08):158-160.
[6]李建坤.胡偉立武俠電影音樂的藝術特色研究[D].云南大學,2013.
(作者簡介:朱丹丹,女,碩士研究生在讀,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史與文化審美)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