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伊始,面對突然暴發的疫情,各級黨委宣傳文化部門,堅決貫徹學習落實黨中央決策方針部署,全線協同發力,為牢固維護我國社會主義大局穩定、凝聚基層抗擊疫情攻堅力量,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目前,我們逐漸從開始的“盲人摸象”到現在的系統化、規范化應對疫情下的群眾文化工作,在面對新冠疫情大考之下,我們雖為閉卷,但縱觀當今世界多地疫情防控現狀,我們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在基層宣傳和思想文化教育工作隊伍得到鍛煉和提升的同時,文化部門也表現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之處。面對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疫情依然嚴峻的現實,疫情防控常態化成為趨勢,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要認真從這一年的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提升基層思想宣傳工作的水平。本文以疫情防控為背景,針對如何組織好基層人民群眾,宣傳好疫情防控文化知識,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活動,以及如何更好地適應新技術等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如何有效地進行基層文化建設的具體工作等,進行一系列分析,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疫情防控 群眾思想文化 方法
自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疫情防控下的群眾文化工作時刻深深地牽動著每個地區文化宣傳工作人員的每根神經,在扎實做好文化宣傳服務工作和各項防疫措施工作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員的帶頭作用,立足“戰疫”一線工作崗位,干在前、沖在前,不懼危險,加班加點,摸排現場,進行督導,為全力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只為守護城市安寧。在社區相關基層干部以及全體在職黨員干部的積極參與下和積極影響下,群眾也紛紛發出聯名行動響應,各種類型基層志愿者的服務機構隊伍和組織的規模已經日益壯大,感人事跡層出不窮,一些基層志愿者就這樣用他們的愛心和責任擔當,默默無聞地守護著社會中心地區城市和偏遠鄉村的安寧。雖如此有責任、有擔當,但是由于經驗不足,應對突然,群文工作者在工作中還是面臨很多問題和不足。
一、抗疫工作中文化工作者面臨的問題
(一)工作貫徹 “落而不實”
首先是信息聯動做得依然不夠好。疫情防控中,亟待建立統籌審定信息數據,并有具體人手連線對接、新聞部門匯總編發的“部門間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其次,要通過創設以察促改、察改結合、隨察隨改的“指令落地反饋機制”,能夠讓我們根據“回應”及時整改,確保工作自始至終走在正確的方向上。面臨傳染性強的突如其來的公共事件,應建立加倍完善的應對機制。另外,還應建立地市直通縣鄉、管理直通基層、指令直至一線的“輿論引導應急調度機制”,由地市直接調度轄下縣市融媒體,打通上傳下達的“中阻塞”,達到統籌全局的“一站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二)宣傳思想 “普遍撒網”
宣傳文化部門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在疫情防控時期“不打烊”。但從疫情防控期間宣傳文化單位的思想文化活動的組織來看,還是暴露出“戰疫”工作的敏銳性和創新性不足的情況,甚至放棄了思想文化宣傳手段,用單一的灌輸來強制執行,使得宣傳嚴重不足,導致工作跟不上步伐,影響了教育、引導、服務群眾的實際效果。分析原因,首先是主次不分,沒有承擔責任,抓重點的意識不強。缺少工作使命感和責任擔當,只是過度注重“有沒有”,缺少對“好不好”的執著和“實不實”的理性思考,面對小小的進步就心滿意足,滋生了“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消極怠惰心理。其次是服務群眾意識仍然不強。沒有牢固堅持以廣大人民群眾為發展中心的思想導向,未能從社會效益高度出發、履行各項社會主體責任。尤其是對“群眾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精神文化”缺乏深入思考,使得思想宣傳的實體有表無里,接不上地氣、聚不攏人心。最后是創新意識不強。“身體”進入新時代,“思想”還在原地轉悠。突出表現在利用短視頻、H5等新媒體新技術方式開展工作的時候,表露出很明顯的本能性的恐慌,有些宣傳人員不會用、逃避用、從而放棄了最好的宣傳陣地,并沒有從社會效益出發、切實履行社會責任。
(三)宣傳工作 “獨幕劇,獨角戲”
現如今是“萬物互聯”的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也應該順應時代潮流,互聯融合發展也是實現文化宣傳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回顧我們在互聯融合上下的功夫,還遠遠不夠。首先是只停留于表層,未見深入。主要表現在地方對迎合中央“各方面發展”要求的呼應不夠,要么跟進不緊密,工作看似“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實際上是游走在跑題邊緣。其次是涉及的范圍依然很小,領域還是很窄。不能夠多部門合作來開展工作,依然是老方法單打獨斗。應將各個方向領域的資源整合利用起來,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四)倡議動員多為“自我感動”
動員群眾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存在問題的地方。一是方法較為單一。僅僅依賴“致××的一封信”“告廣大市民書”等紙面倡議書來號召群眾,效果根本沒有達到預期。與之相反,各類新媒體的短視頻、H5發揮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二是后續力量不強。往往是“一倡了之”,嚴重缺乏后續跟進,導致倡議的起點高落點低、雷聲大雨點小、投入效果不成正比。三是常常得不到群眾反饋。倡議發出后,不能及時聽取群眾反饋的呼聲,不能及時作出應急調整,導致組織動員工作處于被動狀況。
二、有效進行基層群眾思想建設工作的具體方法
(一)要切實做好“守門員”
小小的聯防大門這個崗位本身便是一個聯防、聯控的重要崗哨,“逢人必查”也是基本的工作原則。“守門員”要按時按點上門測量體溫,尤其要嚴格管控外來人員,保證外來人員能提前向社區(村屯)報備,針對不同人群和年齡段,應采取使用統計App、電話監督、上門監察等多種方式。要求文化工作人員熟練掌握“疫情防控碼”“吉事辦”等手機應用程序和App應用軟件,指引進入住宅區的外來人員如何注冊登錄,并如何將其與辦理住房和出入證的使用相結合。守好社區大門后,還要針對目前積壓的社區快遞和商品信息進行及時注冊、整理,幫助他們及時配送,面對沒有積極主動配合針對疫情采取防控相關措施的社區居民,進行開展疏導勸說以及宣傳教育等各項工作,實現與疫情防控措施無縫銜接,高度配合,無距離、無死角的全方位覆蓋。
(二)應切實做好“傳播知識的宣傳員”
把社會風險綜合防控的核心力量向整個農村社區整體傾斜,這既需要有效的社會保障和資源補充,又同時需要積累更多的社會專業知識。在積極組織協調指導幫助轄區全體居民,印發防疫聯控知識教育宣傳活動海報、投遞印發專業知識宣傳手冊、張貼通知的同時,全體文化工作人員在工作中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防疫專業知識技術服務能力,及時組織收集國內外有關疫情的最新技術動態信息和資料, 市鄉鎮的“大喇叭”持續不斷地播放各類防疫訊息,打通防控疫情知識的“最后一公里”。采用打油詩、順口溜等群眾通俗易懂的方式,每天24小時不間斷播出各種防控疫情的資訊以及科學知識,同時及時組織收集和認真聽取廣大居民具體利益情況反映。
可以通過網站,視頻平臺開設欄目或拍攝Vlog等形式,持續報道文化工作者“戰疫”最新動向,創作文化工作者“戰疫”的優秀作品,呼吁文化工作者進行創作,描繪、撰寫抗疫一線工作人員的事跡。文藝作品最能鼓舞斗志、溫暖人心。各個文化站(所)應在微信公眾號推送“抗疫”為主題的群眾文藝原創作品,鼓勵基層文化館(站)的群眾創作者用音樂、詩歌、曲藝、舞蹈等形式,創作出一批有溫度接地氣的文藝作品。要充分發揮文藝優勢,積極發聲,為堅決遏制疫情擴散、奪取防控斗爭勝利貢獻精神力量,并號召文藝工作者以多樣而適當的方式開展其他文藝創作。例如戲劇、音樂、美術、書法、攝影、曲藝、漫畫、剪紙、微視頻等多種類型的“抗疫”主題作品,并讓這些作品通過云傳播方式使得群眾足不出戶就能感受文化的溫度。讓廣大人民緊張的情緒和急切的心情都能夠得到有效緩解,從給他們一個放松的精神環境,幫助他們減壓、鼓勵、不斷給他們打氣,營造一個群攻聯防、抗擊攻堅戰的強大自信心、暖全國強人心、凝聚社情民意的良好環境。
(三)要切實做好“保證群眾生活的勤務員”
基層的工作千頭萬緒,都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因此,我們一定要積極地幫助社區居委,當好轄區居民的“勤務員”,這樣才能夠有效地保障在疫情期間的居民安心地在家。
對集體團拜、大型慰問、聯歡聚餐、各類廟會、跨年活動等室內聚集性大型活動嚴格監管,定時監察從嚴控制室內聚集性文旅活動、宗親聚會、婚禮婚宴等現象。為了防控疫情,曾經關閉了全部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暫停了所有文化演出、電影放映、互聯網上網場所等,雖說控制了疫情擴散,但宅居家中的群眾文化需求非常強烈。對此,應鼓勵創作一批文化作品和產品,通過線上展廳、線上戲曲、線上影院等形式,推出一系列文化活動,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嘗試與企業合作打造微信小程序“云圖書館”“云自習室”以及通過數字圖書館提供網絡文化服務,利用微信公眾號豐富疫情期間群眾的精神文化等。啟動線上虛擬畫展,使群眾足不出戶便可獲得大量數字化文化資源、觀看精品展覽。
三、結語
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不僅需要前線的醫療工作者擁有奮斗精神砥礪前行,同樣也少不了我們這樣一群生活在民間、工作在一線的基層工作人員的無私奉獻,構建一支傾情致意、竭誠服務于人民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在人民最迫切需要幫助的關鍵時刻,不懼艱險,挺身而出,勇闖難關,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生活在基層、工作在基層的宣傳文化工作者應從實踐中求得真知,總結不足,改正缺點,向著建立被群眾認可、讓祖國安心的基層文化服務隊伍的目標努力前行。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本來就應該像夜空之中的螢火蟲一般,雖然很微小,但閃爍著點點生命之火的光,千萬點微光匯聚,便可照亮黑暗,我們每位基層文化工作者都將自己的使命責任一肩扛起、為民族而奮斗,勇沖在前,相信就一定能夠成功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作者簡介:云霞,女,長春市九臺區九郊街道文化站,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