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優秀的戲劇作品在創作及舞臺呈現的過程中,除了有精彩的故事情節、演員表演的到位,還離不開戲劇編導的情懷融入。本文主要以《茶館》這一作品為例,探索戲劇編導的藝術情懷。
關鍵詞:戲劇編導 藝術情懷 《茶館》
一、引言
戲劇的誕生意味著人們能夠以另一種形式欣賞生活當中的喜怒哀樂,了解他人的故事。通過故事的情節以及演員的表演來再現生活實際情景,使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得以與演員實現心靈互通。正如莎翁所言:“自有戲劇以來,它始終致力于反映人生,揭下善惡的假面,將自身的演變發展模型呈現給它的時代。”戲劇的誕生,使人類文明進入了藝術化時代。在當下我國的戲劇作品中,產生了非常多的藝術精品,戲劇編導以自身的專業能力對其進行具體而深刻的呈現。編導與其他人一樣,對于現實生活的感悟都有自己的理解。然而,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們的情懷和感悟,可以通過他們所從事的事業加以表現和釋放。
二、戲劇編導的藝術情懷
在文學領域,人們對情懷有不同的理解。但目前引起最廣泛共識的是,情懷擁有高尚的心境。在戲劇創作領域,所謂戲劇編導的藝術情懷,便可看作是編導將自身的情緒、思想傳達給觀眾,讓觀眾感到美的同時,引發自身情感上的共鳴。
作為一門藝術,戲劇在編導的過程中需要將音樂、舞蹈、文學進行結合,隨后再在其中加入動作、表情、語言等,使其成為輔助的方式與手段,這種方式很多時候主要的目的就是展示出自己的情感。而在表演人員進行表演的過程中,自身的情感也會帶入其中,進而呈現在觀眾的面前,讓觀眾與自己的情感狀態達成同步。可以說,編導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作品來展示出自己的情懷,在實際編導工作當中,戲劇編導需要了解戲劇的實際特征,隨后根據特征來進行創作。
首先,戲劇的綜合性特征較為明顯。一般來說,戲劇表演僅僅會涉及一些道具因素,同時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搭配音樂與舞蹈,但是主體依舊是表演者本身。如果編導想要讓戲劇作品更好地呈現在觀眾的眼前,那么,就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將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穿插其中,同時還需要注意這一過程中的協調性,穿插不能夠過于盲目,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對作品的指導。
其次,戲劇具有沖突性,在實際表演的過程中,這也是考驗編導能力的主要因素。想要解決戲劇當中的沖突性,就需要編導能夠擁有較高的職業素養水平。戲劇當中的沖突很多時候都是在不同的角色上。在一部作品當中一般來說會有很多的人物,每個人物的身份不一樣,在各方面也就有了自己的沖突,如果不能夠將這種沖突解決,那么將會影響整個戲劇的演出效果與演出狀態。因此,當編導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將戲劇沖突作為一大突破點,解決好沖突,才能夠更好地展示出劇中人物的整體性格。同時,藝術情懷還需要與戲劇的情節、人物之間產生直接的聯系,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就能夠直接了解到人物的性格、特征,這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項內容。
最后,戲劇還具有多樣性。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不同,藝術表現形式也會不一樣,在戲劇中這些不同都會展現出來,突出了多樣性的特點。如果把這些戲劇藝術進行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成兩個種類,一種是注重表現,另一種是注重再現,前者主要是在戲曲或者歌劇當中體現出來,這類戲劇大多比較關注情感的傳遞,后者則重點在于對故事進行闡述。
三、從《茶館》看戲劇編導的藝術情懷
戲劇編導要在挖掘生活素材的同時,不斷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理念,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創作中融入自身的藝術情懷。藝術本身的詞義很廣,它是才藝和技術的統稱,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藝術慢慢演變為一種對美、對人生境界概括的術語。在當前的戲劇編導行業,很多編導都有著自身獨特的藝術情懷,并將這些藝術情懷表現在自身作品當中,使得自身作品轉變為藝術作品,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下面將以話劇《茶館》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老舍先生是一名非常受大眾喜愛的作家,《茶館》是他精心創作的作品,其戲劇結構獨特。雖然劇中集結了各式各樣的人物,但他們之間的關系,并不存在直接的、具體的沖突,作品中的人物與人物之間每個細小的沖突,都在直接暗示人民與舊時代的沖突。通過這種特殊的戲劇沖突向我們展現了清末社會的真實現狀。《茶館》這一作品實質上具有一定的悲劇性質,是少見的以悲劇展示樂觀主義精神的作品。《茶館》可以說是當代我國話劇舞臺上最成功的一門劇目,在國外展演時,這一話劇也被稱之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老舍先生是一位現實主義大師,他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了大量的小說以及話劇。而《茶館》當中,老舍先生除了使用現實主義手法之外,還使用了非常多的古典手法。比如說,在描寫人物的過程中將戲曲與曲藝的技巧應用于話劇。之所以選擇這樣復雜的創作手法,主要來自老舍先生獨特的藝術情懷,是老舍先生想讓我國文字擁有民族特色與時代特色的偉大愿望。比如說,老舍先生使用史詩表現手法來描寫話劇,具體的呈現就是老舍先生通過三幕話劇展示了五十年的故事。《茶館》當中,五十年出現了多少的變動與變化,都通過三幕戲當中人物的變化得以展現。可以說,正是老舍先生追求的史詩性,讓老舍先生的《茶館》擁有了敘事戲劇的特點,將理性思考與審美感受進行了結合,從而更好地達成共鳴。敘事戲劇的特點就是通過描寫人物來呈現出社會的變化特征,《茶館》當中有著非常多的小人物,這些人物的出現并不是為了豐富人物自身形象,而是為了展示出時代的變化。小人物的生死浮沉,在很多時候都能夠折射出歷史及時代的變遷,具有一定的史詩性。
比如說《茶館》當中的馬五爺,這一人物就是呈現出那些侍奉列強的人物。這一人物甚至只出現了一幕戲,并且只說了三句話。第一句話就是:“二德子,你威風啊!”這一句話就制服了二德子,展示了五爺的地位。第二句則是:“有什么事好好地說,干嗎動不動地就講打?”這句話說得非常文明,說明五爺經常接觸高層人士,并且這句話說得非常中肯,甚至引起了常四爺的好感。但是當常四爺覺得能夠主持公道的人來了,湊過去的時候,五爺轉身就走,說出了第三句話:“對不起,我還有事。”這一句話非常精辟,北京本地人的口音說對不起的時候都會說對不住,只有經常接觸洋人的人才會說對不起。再聯想常四爺罵洋人的舉動以及他的冷淡態度,五爺的人物形象直接扭轉,表明五爺是投靠洋人的賣國賊。而對于這一個小人物的形象塑造,主要的目的就是反映出社會的實際特征。因此,戲劇編導在全面把握《茶館》的故事脈絡時,一定要結合原作背景,將人物角色細微的動作、表情及對白背后暗含的深意體現出來。
除了人物塑造之外,《茶館》還是一篇通過喜劇形式展現悲劇內容的作品。作品當中,老舍先生將那些人世間丑惡的東西寫出來給人們看,讓人們在觀看的過程中發出憤怒、嫌棄的笑聲,這種方式成功地串聯起了喜劇與悲劇。同時,這種笑聲也是人們與舊時代告別的笑聲。可以說,《茶館》的藝術諷刺水平非常高,但是這種效果很多時候也并不是喜劇那種開懷大笑,而是一種帶著眼淚的笑聲,幽默詼諧的外表下揭示了時代與人物的悲劇性。除了這些內容之外,《茶館》當中還具有非常鮮明的民俗文化特征,展示出了在不同歷史階段下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文化形態,將風俗喜劇與史詩劇進行結合。此外,《茶館》還具有一定的現代化意義。不像傳統戲劇,《茶館》沒有緊張的沖突場面,甚至沒有來回貫穿的情節,很多時候主要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動來貫穿全劇。在《茶館》的背景當中,民族矛盾、社會沖突、階級沖突共同構成了一個大背景,而在這一背景下,人物的活動和各種語言,無時無刻不透露出一種幽默感,那就是大廈將傾之際的無力回天。簡單來說,《茶館》當中并不是將一個人、一件事作為主要線索,而是使用橫斷面連綴式結構,通過人物帶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刻畫人物來將眾多人物的生活片段巧妙地用于作品的主題當中,這共同組成了若干時代的剪影。
《茶館》這一作品雖然是一個悲劇故事,但是在其中卻又明確地展示出了對生活的向往以及期待,就像一個破舊的屋子,但是始終有明媚的陽光照射進來,讓人心生歡喜,忍不住落淚。老舍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而未來的編劇和藝術家都需要向老舍先生學習,只有真正領悟到這一點,才能夠創作出讓大眾喜愛的作品。
四、結語
從《茶館》這部作品當中,能夠清晰地得出一個結論,戲劇編導要能夠站在時代的角度分析問題,其創作內容要通過反映出現實存在的問題,來引起觀眾與戲劇之間的共鳴。無論是笑聲還是淚水,都說明戲劇編導的藝術情懷與當下的時代發展痛點相同,從而促成了全新藝術的誕生。
參考文獻:
[1]梁冰青.戲劇、影視編導的藝術情懷[J].戲劇之家,2020,(13):4-6.
[2]崔安姬.戲劇、影視編導的藝術情懷[J].戲劇之家,2017,(21):50.
[3]薛程.從《茶館》分析戲劇編導的藝術情懷[J].戲劇之家,2017,(08):28.
[4]李越.從《茶館》分析戲劇編導的藝術情懷[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02):291.
[5]于洋.論戲劇、影視編導的藝術情懷[J]. 藝術教育,2008,(07):28-29.
(作者簡介:張星宇,男,本科,西南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方向: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