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芳艷
摘 要:小學語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引領學生喜歡上語文課則成為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循序漸進激發學生由低到高的學習任務,不斷助力小學生愛上語文,并投入語文的世界中,接受精神的洗禮以及素養的培養。要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要從低年段起就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入手,從而打牢基礎。就小學低年級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做一探究。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培養;語文興趣;探究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需要打牢學生的學習基礎,要不斷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有針對性、富有趣味性的教學,從而助力學生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小學教學的質量,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他們產生積極的學習熱情,投入學習之中。
一、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對低年段的學生來說,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不僅是為了當下的學習,更為以后的學習奠定扎實基礎。低齡段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閱歷尚淺,他們以感性思維為主,好動、愛玩、活潑,為了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需采用直觀而形象的教學方法,將他們的興奮點與好奇心充分調動起來,使他們積極學習知識,在循序漸進的梯度教學中,不斷引發他們深入地學習興趣。
二、教師要具有一定的教學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低段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興趣,作為教師的教學藝術非常重要,教師本身要放低身段,用孩子們喜歡的童言童語,讓整個課堂變得風趣幽默、讓學生感受到開心快樂,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講解理解學習內容,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比如,在教學“回家”的“回”字時,有的學生是先封口,然后再往里面填一個“口”。教師為了糾正學生的這一錯誤筆順,在進行演示時這樣說道,“大家想一想,如果爸爸媽媽還沒有回家的話,咱們提前把門關上,爸爸、媽媽會不會生氣?”這一風趣幽默的引導,巧妙地點撥讓小學生一下子覺得很有意思,也能做到心領神會,正確的筆順該怎么進行書寫讓他們記憶深刻。
三、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激發學生的生活趣味
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能讓學生感受到知識與生活的相融相通,產生親切感,樂于投入學習中。如果說教師單純講解語文知識,就顯得有些簡單,也引發不了低段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將生活元素融入其中的話,學生不僅產生親切感、認同感,也使他們學會主動觀察生活,成為有心人,有一雙慧眼,學以致用。如在《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充滿了童話趣味,讓學生掌握一些生活常識,理解小蝌蚪形態變化過程更有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知。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現實中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學生聚精會神、仔細地觀察,然后對課文進行閱讀。由此,學生先行已對小蝌蚪與青蛙之間的關系有了了解,就很容易理解這篇課文了。正是借助生活景象,讓學生豐富生活經驗,與課本中的知識緊密結合,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求知欲望。
四、在問題的啟發之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正是撬開學生思維的一個導火索,通過讓學生對問題產生好奇心,進而主動思考、主動探究,這樣讓學生的思維得以培養,讓他們投入找尋答案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理解,答案解決之后體驗成功感與喜悅感。創設問題需要綜合教學內容的知識點,還要根據學生對具體問題的認知水平、分析能力,靠近學生“最近發展區”,不斷探索、不斷求知。比如說,在春、夏、秋、冬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制作了精美的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現四季不同的景色,創設問題啟發學生回答:“小朋友們春天是什么樣的,您能用一句話描述描述嗎?”,或者說:“你知道有關春天的古詩詞嗎?能給大家朗誦出來嗎?”以此類推,還有夏、秋、冬,這些季節都可以通過一些富有趣味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紛紛說出不同季節的一些特點,教師經過匯總,總結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這樣,學生在進行問題的探究中,不斷地思考問題,也引發了他們強烈的興趣。
五、作業布置要富有情趣,激發學生持久興趣
有的教師布置作業時有些刻板,讓學生多寫一寫,希望能加強學生的記憶力以及練習他們的書寫能力。殊不知,低段學生來說,讓他們保持持久的注意力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單純寫寫算算的話,也容易讓他們產生煩躁感。如何才能讓語文作業更富有情趣,讓學生喜歡投入其中完成作業任務呢?這時教師就需要開創自己的創造性,讓設計更加靈活多樣,還充滿樂趣。比如,在教學了古詩《鵝》之后,作業就是讓學生根據自身潛能對大白鵝進行繪畫,或者口頭講述一只大白鵝的形象,或者讓喜歡唱歌的小學生把大白鵝編成一首歌,將鵝的動作與神態體現出來。這類作業可以說是富有靈動性,激發學生不同的個性潛能和作業欲望,從而使他們體會到做作業是件快樂的事情。
總之,低段學生年齡尚小,作為教師,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尊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及時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切實使教學形式與學生的需求相貼近,充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以及生活經驗,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黃小云.智慧激趣,提升能力: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興趣培養措施[J].課外語文,2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