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萍鄉市湘東區面對如何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歷史問卷,積極加強調查研究,因地制宜謀篇布局。通過整合資源、多點發力,探索打造了百里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帶、“一河兩岸”鄉村振興示范帶和多個鄉村產業發展示范片區,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提質增效。以做強產業發展這一“引擎”,助推構建全域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格局,探索出一條具有湘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因地制宜做好“謀劃”文章,讓產業發展更有生命力
一是調研分析摸準“家底”。通過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沉下去、走出去,積極為產業振興的謀篇布局舉旗定向。組建鄉村產業發展重點工作調度機構,對產業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對鄉村振興發展優勢和薄弱環節進行研判分析,明確發展方向,制定落實機制。二是集思廣益定準“盤子”。廣泛聽取區直有關部門、鄉鎮、村支兩委、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及農業經營主體代表對產業發展的意見建議,為發揮傳統產業優勢、推動產業提檔升級制定工作藍圖,確立目標“盤子”。三是對標先進定準“思路”。赴浙江溫州、臺州,贛州、尋烏、上猶等地觀摩學習,引進楊梅加工生產線和優質臍橙種苗,為楊梅基地和臍橙基地提升了“技術”含量,注入了新生活力。通過深入調研,湘東區確立了打造百里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帶、“一河兩岸”鄉村振興示范帶和多個鄉村產業發展示范片區的發展思路。
整合資源做好“加法”文章,讓產業發展更有輻射力
一是推動“政府+企業”融合發展。投資近2億元重點打造藤茶、生態油茶、雜交水稻制種、雙低油菜、鄉村振興示范園區為主的5個萬畝農業基地和區級臍橙、楊梅、冰糖柚等20個千畝果業基地,打造百里特色農業產業帶。同時各鄉鎮根據實際情況均打造了1個鎮級成熟產業基地。二是推動“文化景區+產業振興”聯動發展。打造“一河兩岸”20公里鄉村振興示范帶,建成零799藝術區、三石竹藝中心、海綿城市植物培育基地、花草基地等項目景點。培育“農業+旅游”“農業+體驗”等新業態,將文化、旅游、休閑相融合,依托騎馬、餐飲等產業,實現村民增收致富。三是推動“農旅研學+鄉村振興示范帶”協同發展。打造以研學為產業的特色小鎮,推進鄉村振興全域農旅研學公園建設項目,形成種植、加工、配送、銷售、采摘、研學體驗一體化研學公園。四是推動“紅色教育+民宿經濟”組合發展。依托凱豐故里的資源優勢,將紅色資源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組織發展致富產業,助推民宿、餐飲、種養等行業全面發展,探索出一條以紅色培訓帶動村民致富增收的特色發展之路。五是推動“地方+高?!彪p贏發展。積極與高校進行對接,深化政府和商業院校的合作,帶動高校人才在企業和學校之間雙向流動,將高校資源與產業融合。與萍鄉學院商學院初步達成了框架協議,致力于健全產業技術服務,深化產學研一體化雙贏發展。
立足全局做好“延伸”文章,讓產業發展更有吸附力
一是打造先行示范點。重點打造麻山楊梅基地、麻山金蟬柚基地、臘市臍橙基地作為先行示范點,采用“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將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作為產業振興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致富帶頭人在優品培育、促進農戶就業增收等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著力延伸產業鏈。投資3400萬元占地1500畝的湘東區區級扶貧產業臍橙種植示范基地,投資2600萬元引種金蟬柚、馬家柚、唐柚等項目初顯成效,投資900余萬元的楊梅加工生產線投產,讓“制成品”身價大幅提升。三是帶動農戶致富增收。通過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模式,整合項目資金推進產業項目建設,成立帶貧合作社42個,培育155個致富帶頭人,龍頭企業7個,家庭農場2個,扶貧產業基地32個,共吸納5000余人到基地務工,人均增收近6000元。
站在新起點,面對新使命,湘東區深入貫徹中央、省、市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決策部署,堅持真抓實干,持續奮斗,堅持建美鄉村、城鄉融合,奮力帶領湘東百姓實現經濟社會新發展、新變化。
作者簡介:湯中檢,湘東區鄉村振興局局長。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