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他們鐵骨錚錚,百折不撓。脫下軍裝,他們積極投身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助力鄉村振興中勇當“排頭兵”,他們就是那群最可愛的人。
01
在九江市德安縣磨溪鄉,有這樣一個人,他穿上軍裝保家衛國,脫下軍裝依然保持良好的戰斗作風。在服務民生的“最后一公里”的脫貧工作中,他始終保持著無私奉獻的軍人本色,積極請纓作戰,詮釋屬于軍人的本色。
脫貧攻堅沖在前
每天早上8點左右,扶貧車間就傳來陣陣“噠噠”機器聲。“原來村里沒有什么產業,村里有些留在家照顧家庭的婦女,只能到10公里以外的新田醫用敷料車間打工。”南田村黨支部書記王元斌回憶道,“現在有了這個車間,村里人就業途徑多了,經濟收入也跟著上去了,多虧了杜書記啊。”
據了解,杜星在村任職以來,積極爭資爭項4.9萬余元用于扶貧車間項目建設,并申請認定扶貧車間,目前,有四名脫貧戶在車間務工,平均月收入過千元。同時,為 4戶符合條件的脫貧戶申請小額信貸10萬元,款項用于入股合作社、發展種養殖。今年產業項目收益5.15萬余元,給全村脫貧戶收益4千元,真正做到了“造血式”扶貧。
排憂解難沖在前
“以前辦事都是我們去找政府,現在大不一樣了,黨員干部主動上門提供服務辦實事,送政策、出點子、解難題,不一樣的服務讓我們親得就像一家人一樣。”提起干部駐村蹲點,磨溪鄉南田村村民付小英連連豎起大拇指。
杜星來到南田村駐村蹲點以來,定期對農戶開展走訪調研,積極宣講黨的方針政策,主動排查解決矛盾糾紛,每半年組織開展民主生活會,重點幫扶困難群眾,切實辦實事好事。截至目前,共走訪困難戶、老黨員戶100余人,組織困難群眾走訪慰問活動10余次,幫助蹲點村修建百米村內道路,為醫用敷料加工廠認定扶貧車間,帶動脫貧戶就業增收。
02
贛州市南康區赤土畬族鄉杏花村張慶法是一名退役軍人。1973年出生的他,1995年參軍入伍,199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8年參加了九江抗洪搶險任務。在度過了六年的軍旅生涯后,他回到了地方,謹記著退伍前部隊首長的諄諄囑托,礪志返鄉創業為社會多做貢獻。
回到家鄉沒有啟動資金的他,毅然決然通過貸款做起了農產品種養。由于缺乏管理經驗,多次嘗試后仍以失敗告終。為了償還貸款本息,不得已他只能走出家鄉去外面務工還債。在外出務工的兩年多時間里,他不斷尋找創業機會。
后經朋友介紹,他在酸棗糕生產企業入職。從學徒工做起,用了六年時間,終于把制作手工酸棗糕的工藝、秘方悉數掌握。2007年,張慶法回到杏花村,專門制作純手工南酸棗糕。在家人的幫助下,他迅速開起了一家以自己姓名命名的“慶發原始手工食品作坊”,開始了手工酸棗糕的生產銷售。
對制作工藝的執著,來源于張慶法在部隊退伍前的錘煉。這幾年,靠著一股吃苦耐勞的拼勁,張慶法的酸棗糕小作坊發展成了食品加工廠,吸納了農戶60余戶,其中脫貧戶30余戶,帶動當地農戶靠傳統手工制作南酸棗糕增收致富。
純手工制作傳統南酸棗糕是個辛苦活兒,張慶法每年都要進山采集收購野生南酸棗。而一斤野生南酸棗果經過一系列工藝后,只能產出約1兩南酸棗糕。在駐村幫扶干部的幫助下,張慶法純手工打造的酸棗糕搭上電商的快車,遠銷全國各地。
張慶法說,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退伍軍人,今后,他計劃以杏花村為生產基地,用五年時間打造全省最大的酸棗糕生產企業和酸棗種植基地。同時,張慶法還種植了三十多畝葡萄,可觀的收入讓他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03
在新余市渝水區人和鄉有著這樣一個人,他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再當“尖兵”,在鄉村振興這個主戰場,引領創新創業,書寫著青春,他的名字叫丁莉莉。2017年12月份轉業,2018年度榮獲渝水區脫貧攻堅“第一書記之星”,2019和2020年度榮獲新余市“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2019年度榮獲渝水區“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轉變身份 投身扶貧
告別了奮斗12年的軍營,丁莉莉于2017年末轉業至渝水區人和鄉工作。剛去報到,正值脫貧攻堅進入全面攻堅期,該同志主動請纓到武郎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駐村扶貧工作。丁莉莉走遍武郎村的每一個角落、每一戶農戶,為群眾辦實事達50余件,村民親切的稱他為莉莉書記。
2018年10月,丁莉莉調任鄉扶貧站擔任副站長一職。貧困戶識別、精準扶貧臺賬完善、督查問題整改、產業扶貧項目推進、系統信息……他帶著他的隊伍不斷攻堅克難、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他與武郎村“兩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武郎村高質量的完成了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并于同年年底摘掉了“軟弱渙散村”帽子。
04
湯功勛,于2004年入伍,服務國防事業12年,2017年底轉業安置在鷹潭市余江區扶貧辦公室。參與扶貧工作以來,他始終保持軍人的優良作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吃大苦、耐大勞,恪盡職守、默默奉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書寫著“華麗人生”。
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甘下“苦功夫”
跨出部隊大門,邁入社會熔爐,湯功勛努力學習業務知識,在工作崗位上鉚足干勁。扶貧工作繁雜且涉及面廣,湯功勛憑借在部隊當過通訊員的經驗,充分挖掘貧困戶自主脫貧事例的典型,多角度多層次的開展內外宣傳工作,講好群眾身邊的脫貧典型故事。
在工作崗位上,湯功勛初生牛犢不怕虎,白天處理扶貧具體業務,晚上靜下心來撰寫脫貧故事,“5+2、白+黑”是家常便飯,家成了起早貪黑的代名詞。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至今,余江區在各級各類媒體刊登發表的扶貧稿件共計1678篇,有效推動了該區扶貧宣傳工作的新高度。
工作踏實,嚴格標準,做好“細文章”
在湯功勛的工作中,還包括脫貧攻堅工作簡報。湯功勛每周堅持編輯扶貧工作周報,日常工作中積極收集工作動態,將一周的工作動態羅列整理,堅持在每周末的晚8點左右將脫貧攻堅工作簡報推送至各相關的扶貧工作微信群,堅持用“繡花功夫”做好“細文章”,截止當前湯功勛已編輯157期脫貧攻堅工作簡報,節假日也從未段篇。
(來源:江西省鄉村振興局網站)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