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嘉

[摘要]隨著我國的綜藝節目制作行業的迅猛發展,綜藝節目制作行業的產業化趨勢越發明顯。但伴隨產業發展的同時,其也出現了一些糾紛和問題。2020年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全文簡稱著作權法)中并沒有對綜藝節目模式提出明確的界定,這導致被侵權的節目無法獲得有效的法律保護。2020年,新修改著作權法對受本法保護的作品提出了新的界定標準,這為國內綜藝節目模式的法律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考。本文將基于新修改著作權法,對國內綜藝節目模式的界定以及其是否受到法律保護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修改著作權法;綜藝節目模式;著作權保護
一、綜藝節目模式的概念
綜藝節目模式(Program Format),最初由美國作家協會提出,其概念最早源于英、美等傳媒行業發達的國家。西方的相關學者認為,綜藝節目模式是節目整體流程和行進方案的一種總體體現,它包含節目構成的各種元素及節目演員的選擇、效果的呈現等,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而國內的劃分就更為細致。國內部分學者認為,節目從誕生到完整產出需要經歷兩個階段,分別是創意階段和實現階段。第一階段是創意的產生和方案的孵化,這是想象力和創意化的階段;第二階段是實現創意、方案落地的階段,這是一個實現想法的執行階段。而在第二階段,將會有一套比較完整并能夠實行的制作方案,在執行階段會有明顯的內在邏輯和外在指向性[1]。
由于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秉承的是“思想、表達二分法”原則,我國現行司法實踐是明確不保護“思想”的。綜藝節目在制作初期所提出的一些創造性的想法和創意文案,由于只是在“思想”層面,并沒有將之“表達”出來,因此一般是不予以法律保護的。為了使本文的研究更有針對性,本文所指代的綜藝節目模式主要是指第二階段中比較完整的綜藝節目制作方案,已經成型并推出,經過市場和觀眾驗證,具有鮮明的標識和外在指向性以及穩定流暢的內部運行流程。這些綜藝節目模式具有明顯的獨創性表達,而且已經付出實際操作并形成成品,其在構成形式上已經非常接近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可由于當前各界對綜藝節目模式并沒有統一的界定標準,導致因其定性的不同而影響在不同狀況下綜藝節目模式的法律保護。
二、國內綜藝節目模式的著作權保護發展概況
相較于西方根植于成熟文化產業的土壤,我國的文化產業形成較晚,著作權保護起步也較晚。因此,我國綜藝節目的著作權保護只是近期才開始得到重視。我國著作權法對綜藝節目模式的保護歷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8—2010年,這一階段大家對綜藝節目模式這一概念并不清晰,且我國綜藝節目市場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剛剛起步,綜藝節目模式之間的著作權糾紛較少,多集中于節目行進過程中單個演出節目的表演者和原作者之間的沖突。第二階段是2010年之后,彼時因為“制播分離”機制的大力推進,綜藝節目制作市場化和產業化成效凸顯,視頻平臺和電視臺注意力資源的競爭加劇,繼而引發一系列綜藝節目間的糾紛。
筆者梳理近幾年國內綜藝節目模式著作權的糾紛案例,發現綜藝節目的版權糾紛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綜藝節目著作權糾紛的案件明顯增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綜藝節目著作權案件的調查研究》一文中指出,在2010年后,綜藝節目模式之間的著作權糾紛數量增加。其中僅在北京海淀法院,2012年與2009年相比,單年受理案件就增加了一百多例[2]。二是涉及糾紛的綜藝節目類型較為集中。綜藝節目有很多種表現形式,但是就涉及糾紛的節目類型來看,主要集中在情感觀察類、戶外競技類、才藝競秀類等;傳統晚會形式的著作權糾紛較少且多集中于單個作品的糾紛,而非節目模式本身。三是網絡平臺方綜藝節目模式的侵權案件頻發。2014年之后,網絡平臺崛起,綜藝節目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不少平臺“多快好省”地制作節目,以便獲取可觀收益。
因此,為了提高對綜藝節目模式的保護,國家相繼出臺了相關草案和指導意見來加大對綜藝節目模式的法律保護。例如,目前我國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第六項為“視聽作品”,這極大地提高了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
三、綜藝節目模式著作權保護的可行性分析
(一)綜藝節目模式是否構成新修改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
要明確綜藝節目模式是否構成新修改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我們首先需要明晰新修改著作權法中受法律保護的作品特性,再進一步判斷是否可以將綜藝節目歸納至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即作品的范圍內。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2010修正)》中,規定的受保護作品范圍包括所列舉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而2020年所發布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中第三條規定,“本法所稱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第六項為“視聽作品”,其界定已有所不同。我國著作權法中所認定的作品,其實是一種智力創造的結果,需要通過創作者大量的腦力勞動,最終得以成型。作為智力勞動的成果,它具有創作者鮮明的特征和風格,且由于智力創造的特性,在某種程度上作品也便于他人進行復制,具有批量可復制性。由上所述,我們可得出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均體現以下特點。
1.作品具有表達特性
根據我國在實踐上常用的“思想、表達二分法”原則,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屬于“表達”層面上的作品,而非單純停留在“思想”層面上的作品。因為作品的表達特性,它才能將具體的物質通過有形的形式展現,進而被他人識別。
2.作品具有獨創性
作品的創作過程有別于作品的復制,它既不能是抄襲作品,也不能是剽竊作品,而是創作者付出了一定勞動力的產物。在外延意義上,獨創性同時也是一種獨立創造的行為,如果市場上有兩個非常相似的作品,但通過比較能夠確定這兩個作品是創作者分別獨立創作出來的,那么這兩個作品也均具有獨創性。
3.作品具有可復制性、可操作性
作品若要被法律保護,必須具備有形的形式,就如同舞蹈能夠以肢體動作加以表現,電影能通過鏡頭語言呈現,音樂可以通過旋律傳達一樣,能夠被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必須具備一定可感的傳達形式,與單純停留在大腦中的某個想法、某個思路相區別。停留在“思想”層面無法被客觀物質所表現的想法,無法被認定為作品。能被人感知、通過特定載體呈現,側面體現了作品在被復制時的可操作特性。
(二)綜藝節目模式是否具有新修改著作權法保護的法律客體特性
對比我國2010年修正的著作權法,2020年新修改著作權法草案將原本的“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更改為“視聽作品”,擴大了多種類型的作品受保護的范圍。因此,基于上文對作品屬性的闡述,我們首先需要先對綜藝節目模式的法律屬性進行厘清和分類。
第一是將綜藝節目定性為視聽作品。綜藝節目模式作為視聽作品,它的獨創性在于其是一種需要大量腦力活動思考并制作播出的視聽節目。它通過節目制作人員有意識地編排,形成一個流程腳本。節目制作人員對腳本中的每一個流程、鏡頭呈現的內容、每一個鏡頭的設計細心規劃,再通過對單個元素的邏輯編排、后期的特效制作,給予觀眾良好的審美體驗和視聽感官刺激。
第二是將綜藝節目模式定性為匯編作品。匯編是對各種作品內容和其他非作品素材的整合與總結。它并非一種隨意拼貼的過程,而是一種有意識、有邏輯、有目的性的整理。而這個有目的的整理過程就體現了創作者智力創造的過程。綜藝節目模式的實質就是一種“大拼盤”,在某種程度上其與匯編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匯編作品具有創造性的體現是在對已有掌握內容基礎上的重組和二次結合,某個具體部分其實不具備創造性。如2005年胡戈改編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是否對陳凱歌的《無極》構成侵權,仍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問題。而央視春晚就是一個典型的“大拼盤”體現,它由多個不同的獨立藝術門類組合而成,晚會的導演會根據當年的國家戰略和熱門事件確定主題基調,通過多次彩排,對所有事先選送的節目進行篩選和有機編排。篩選和編排的過程體現了春晚團隊的智力勞動成果,內容編排的過程具備獨創性,符合匯編作品的特點。
第三是將綜藝節目模式定性為錄像制品。錄像制品是某一視聽作品在錄制過程的綜合性呈現,它的獨創性主要體現在錄制過程中對鏡頭景別的設計、內容的安排等。雖然大多數綜藝節目也是采取錄制的方式,但是其與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錄像制品有很大區別。因為一檔綜藝節目的核心并不完全在于錄像過程中的一系列操作,它還包括節目前期對腳本流程的設計、創意的呈現手段等諸多要素,錄像過程是體現其創造性的其中一個元素,既非全部內容,也非核心部分。
通過以上對著作權關于“作品”和綜藝節目模式的法律屬性的闡述,我們可以發現構成作品的幾個關鍵要素。因此,筆者通過這幾個要素來探討綜藝節目模式是否屬于新修改著作權法中對作品的要求。
1.綜藝節目模式是一種智力勞動成果
綜藝節目模式是一種智力勞動成果。市場上具有特色的綜藝節目模式不是簡單元素的拼湊,而是通過眾多制作人以及各工種在創作過程中的相互配合而共同創作出來的智力勞動產物。因此,一個完整綜藝節目模式的形成,包含了對整個節目制作流程的全覆蓋。
2.綜藝節目模式具有獨創性
綜藝節目的獨創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這種獨創性體現為原創性。原創節目的模式創作過程是通過節目制作人的大量腦力活動,并通過實踐操作和獨立創作進行呈現。其次,獨創性也體現為獨特性。綜藝節目有其獨有的主題、設定風格、人物選角、舞美燈光等元素,這些獨特的元素讓觀眾可以區分其他的綜藝節目模式。例如,音樂類綜藝節目多種多樣,但是一提到“轉椅”元素,大家總是能想到《中國好聲音》。綜藝節目有專門的流程臺本,其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預先設定規則,根據預設規則,參與人員會按照相應流程,在框架內自由發揮,完成臺本。臺本提供基礎的框架,表演者與各工種人員共同完成“血肉”的填充,而節目中的舞美、燈光的效果呈現也要經過專門的設計。所以,一個完整綜藝節目模式的形成,往往要耗費巨大心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工作人員層層把關,其經過市場的考驗,成為具有鮮明創作特色的智力勞動成果。
3.綜藝節目模式具有可復制性
綜藝節目模式的可復制性,主要體現在節目制作人員可以通過打亂或調整節目元素,重新進行制作,形成新的節目模式。這種方法方便其他節目制作方引進、模仿節目,抄襲犯錯的成本較低。如燦星公司曾以引進模式節目《中國好聲音》為模本,在其基礎上進行改編,推出了《中國好歌曲》。而且因為可復制性的易操作性以及相關法律的不明確,國內的綜藝節目市場產生了同一檔節目在各個不同的平臺出現不同版本的局面。
4.綜藝節目模式呈現穩定可識別的框架
我們熟知的綜藝節目基本都有其穩定不變的結構,而且這也會成為節目獨具標識的模式點。比如《奔跑吧兄弟》的“撕名牌”環節,《蒙面唱將猜猜猜》的蒙面環節等具有可識別性的穩定的框架。
(三)綜藝節目模式是否具有符合表達的特性
從綜藝節目的策劃過程來看,綜藝節目的前期策劃就是以目標為起點,比如要確定是否以晚會或真人秀的形式來呈現節目,節目制作人員通過對海量有效信息的捕捉,圍繞創意這個核心而展開一系列創造性活動。它是一項系統的工作,有著一套系統的創作規范。在上文中,本文分別從構成作品特性、綜藝節目是否構成作品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初步得出綜藝節目模式符合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構成要素。另外,綜藝節目模式要構成符合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同時還應該符合“思想、表達二分法”原則中的表達特性。“思想、表達二分法”原則雖然被普遍運用于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但至今并沒有被明文納入。不過由于我國已經加入國際TRIPS協議,該協議明確規定了著作權的保護范圍只延及表達層面而非思想層面。因此,若要討論綜藝節目模式是否受到我國著作權法保護,必須要在“思想、表達二分法”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深入討論,突破原有的局限[3]。
我們需要明確綜藝節目模式從何而來。綜藝節目模式的產生來自創意,任何一檔綜藝節目被納入運行計劃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召開大量的節目選題會。在選題會中,各級編導要進行長時間的“頭腦風暴”,收集各種與眾不同的創意點。隨后,在創意落地的過程中,節目制作人員要采取各種手段和方法讓節目從創意階段到最終成型,如圖1所示。
在這一過程中,節目編導還要根據實際操作的情況不斷調整節目的實現手段,最終使節目能完整成型并成功推出。在節目不斷具化和實現過程中,節目制作人員會在主題選擇和內容形式的排列上逐條明確總結,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以被推廣、并方便為他人復制的節目制作方案。綜藝節目模式從最初一個只存在于制作人員腦海中的“母體”出發,經過層層關卡完善,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節目制作方案,這個過程不僅要花費大量時間,還會耗費節目制作人員的大量心血。因此,綜藝節目模式的形成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從“思想”層面逐步完善成“表達”結果的過程。這是一種有客觀實體的智力勞動成果,其具有鮮明的獨創性、可復制性以及能夠被識別的穩定框架。
四、結語
在我國著作權法最初制定時,主流學者和部分政策制定者認為,著作權的一個功能就是激勵作者創作[5]。而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大大地擴大了著作權法的保護領域。由此看出,國家現在不僅在鼓勵原創,也在保護原創,肯定了綜藝節目模式作為知識產權的一種類別,應該受到保護的必要性。這些舉措極大地促進了國內綜藝節目市場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綜藝節目著作權案件的調查研究[J].電子知識產權,2015(05):90-99.
[2]胡智鋒.電視節目策劃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
[3]郭小琪.電視節目模式的著作權法律保護[D].濟南:山東大學,2018.
[4]游潔.電視媒體策劃新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5]大衛·赫斯蒙德夫.文化產業(第三版)[M].張菲娜,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