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
[摘要]著作權問題一直是音樂匯編類圖書在出版過程中令編輯困擾的問題。出版音樂匯編類圖書,不僅需要得到圖書匯編者的授權許可,還要得到被選入作品原作者的授權許可。匯編者的授權許可問題按一般出版合同的條款約定即可,而征求被選入作品原作者的授權許可卻相對困難和煩瑣,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此外,由于編輯對音樂知識的匱乏或疏忽易使匯編圖書中存在一些編校錯誤,這實際上也忽視了對原作者作品完整權的保護,一旦處理不好,極易與作品原作者產生版權糾紛,給出版社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帶來損失。本文重點對音樂匯編類圖書出版所涉及的著作權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音樂匯編類圖書;著作權;授權;署名
在眾多文化藝術門類中,音樂以其獨有的魅力,能夠舒緩情緒,給予精神享受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作為音樂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音樂圖書對音樂文化藝術的記錄、流傳、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音樂圖書類市場一直保持穩定增長。2018年,音樂圖書類產業規模達到10.31億元,同比2017年增長28.2%;2019年,即使受到外部不利因素影響,音樂圖書類產業規模也達到了10.44億元,同比2018年增長了1.3%。隨著相關產業規模的擴大,許多非音樂類的出版社也紛紛涉足該領域。與音樂類專業出版社多專注于出版音樂學術理論專著、專業教材和樂譜等音樂圖書種類不同,非專業出版社在市場銷售渠道及圖書受眾方面更占優勢,其出版方向主要集中在啟蒙普及類音樂讀物、通俗流行音樂樂譜及音樂欣賞大眾圖書等類別,更受大眾青睞,在音樂圖書市場中占據了相當大的份額[1]。
然而,隨著音樂圖書出版“這塊大蛋糕”越做越大,市場中必然存在魚龍混雜和良莠不齊的,甚至帶有誤導性的音樂圖書。實際上,非音樂類出版社中具有音樂專業背景的編輯較為缺乏,大多數編輯并不具備相關的音樂專業知識,也沒有處理音樂圖書特別是處理音樂匯編類圖書著作權許可相關事宜的經驗,容易忽視音樂作品原詞曲作者的著作權,給出版社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帶來損失。
一、與音樂匯編類圖書出版有關的著作權法律
音樂著作權是指音樂作品的創作者(包括合作作者)對其創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權利。其主要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等人身權以及復制權、發行權、表演權、廣播權、改編權和匯編權等財產權。因此,出版音樂匯編類圖書在取得著作權許可以及付酬方面與其他類型圖書有著明顯區別。
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五條規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我國著作權法第十六條規定:使用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匯編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進行出版、演出和制作錄音錄像制品,應當取得該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通過對這兩條法律規定的分析,并結合音樂匯編類圖書創作的特殊性,我們不難看出,出版音樂匯編類圖書,不僅需要得到匯編者的授權許可,還要得到被選入作品原作者的授權許可;不僅需要付給匯編作者稿酬,也需要付給作品原作者稿酬。前者的授權許可按一般圖書的出版合同規定處理即可,操作相對困難和煩瑣的是取得后者的授權許可[2]。
另外,由于音樂作品創作的特殊性,常常一首曲子存在多個詞作者或者曲作者的情況。也就是說,這種音樂作品屬于合作作品,而合作作品的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但在具體實踐中,編輯很難與所有著作權人取得聯系或獲得其授權許可。針對這一問題,2020年11月新修改的著作權法第十四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合作作品的著作權由合作作者通過協商一致行使;不能協商一致,又無正當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轉讓、許可他人專有使用、出質以外的其他權利,但是所得收益應當合理分配給所有合作作者。這一規定一方面掃清了行使合作作品權利的障礙,使得合作作品能夠順利實現其價值;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省去了編輯處理授權問題的麻煩。
二、音樂匯編類圖書出版所涉及的著作權問題
總的來看,音樂匯編類圖書出版所涉及的著作權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解決或只解決少部分作品的著作權人許可
一般而言,音樂匯編類圖書應該由出版社而不是編寫者去取得被選入作品所屬著作權人的授權許可并向其支付報酬。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這項工作十分龐大且復雜,大多數出版社受限于條件無法去征得所有著作權利人的復制許可。為了盡量縮短出版周期和降低圖書生產成本,一些出版社只能解決部分作品的授權許可和稿酬支付,同時在版權頁上注明“因本書所選作品的部分作者地址及聯系方式不詳,我社無法支付稿酬,煩勞相關作者與出版社盡快聯系,我社會按相應標準完成稿酬支付”等字樣的方法,以規避可能存在的侵權問題的風險。而由于一些詞曲作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被出版社收錄,或者雖然注意到相關圖書的出版,但是由于不夠重視或怕麻煩而放棄向出版社索要稿酬;對積極與出版社聯系的詞曲作者,出版社則會向這些作者表達歉意,并補付稿酬。這樣的做法與動輒聯系數百詞曲作者獲得復制許可并支付相應的稿酬相比,節省了巨大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這種附加“版權免責解釋”的做法從表面看似乎沒有什么不妥,但細究下來,出版社仍然侵犯了這些作品原著作權人的權利。原因在于,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音樂匯編類圖書所選作品的復制權一般并非法定許可,而是屬于專用許可,也就是說,必須經過著作權人許可并繳納相應的費用才可以使用這些作品,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匯編其作品的都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3]。因此,出版社在版權頁上的“版權解釋”并不能真正地規避法律上的侵權責任,侵權行為依然存在,若部分詞曲作者對出版社提起此類法律訴訟,出版社大概率會敗訴,可能要賠償數倍甚至更多的稿酬,得不償失。
此外,一些出版社在處理音樂匯編類圖書的出版時,常在與匯編者簽訂的出版合同中約定“免責條款”,即著作權人保證擁有作品的復制權,如因上述權利的行使侵犯他人權益而與他人產生版權糾紛的,由著作權人承擔全部侵權責任,以此來規避音樂匯編圖書中的著作權問題。然而,倘若真的與作品原作者產生版權糾紛,出版社并不能擺脫干系。原因在于,出版合同是出版社與匯編作者之間的約定,并不能約束第三方權利人,一旦進行法律訴訟,出版社仍然是侵犯作品原作者著作權的被告方。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出版者對其出版行為的授權、稿件來源和署名、所編輯出版物的內容等未盡到合理注意義務的,依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只要出版者未盡到應盡的合理注意義務,或者明知道作品侵權,但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堅持出版,那么其就屬于故意侵權行為,無論合同中怎么約定,都不能免除自己的侵權責任,甚至喪失了向匯編作者的追償權。
(二)未確認所選入作品是否處于著作權保護期
為了限制著作權人的權利,防止著作權利無限擴張,促進社會科學、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各國著作權法都設立了著作權保護期。著作權保護期滿之后,作品即進入“公有領域”,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無條件使用該作品。因此,為了避免麻煩,音樂匯編類圖書的編寫者傾向于使用那些已經進入“公有領域”的音樂作品。殊不知,這些音樂作品實際上有可能并未真的“公有”。例如我國古代的音樂曲譜,按照我國著作權法,這些作品全部脫離了著作權保護期,可以免費使用,但是,如今的古代音樂往往經過了專業人員的整理、編校,其同樣享有對該編校作品的著作權。如果出版單位要使用,就要獲得該整理、編校作品著作權人的許可并支付報酬。可見,“免費使用”也須謹慎。
另以《八月桂花遍地開》(以下簡稱《桂花》)這首群眾喜聞樂見的革命歌曲為例,其曲調脫胎于商城民歌《八段錦》。《桂花》的創作者雖然一度引起很大爭議,但現在一般認為商城革命烈士王霽初為該歌曲的版權所有者[4]。王霽初犧牲于20世紀30年代初,因此該歌曲應早已經進入公有領域。然而,新中國成立后,由于該歌曲色彩鮮明、歷史意義重大且流傳甚廣,音樂界人士爭相對其進行改編。1959年,作曲家李煥之與詞作家霍希揚把這首單旋律民歌改編成豐富的民歌合唱曲。1964年,李煥之再度將其改編成女聲合唱曲,用于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一時間《桂花》紅遍全國,最終變成紅色經典歌曲。李煥之先生逝世于2000年3月19日,因此,其改編的兩個版本的《桂花》仍處于著作權保護期。同樣的名字,相似的曲調和歌詞,但此《桂花》非彼《桂花》,如果出版社使用前不對其進行仔細確認就極易產生侵權行為。
(三)未保證作品的正確署名及作品完整權
署名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都屬于著作人身權,根據我國著作權法,作者終身享有這兩項權利,其保護期沒有時間的限制。音樂作品的正確署名關系詞曲作者的權屬,沒有參加創作是不能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而如果是合作作品,所有合作作者都享有署名權,未經合作作者許可,不可對作品進行單獨署名。例如熱播劇《神話》的片頭曲《穿越》,在一些音樂圖書中其詞曲作者的署名均只有嚴丹丹一人,實際上該歌曲的曲作者還有音樂制作人劉佳。嚴格說來,這種行為侵犯了曲作者署名權,曲作者可以依法起訴出版社,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又如經典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該曲曲調元素與內蒙古民間曲調暗合,旋律悠揚靈動,極富少數民族風格及地方色彩,且在牧區人們用蒙古語演唱,表達更為自然流暢。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該歌曲在出版物上的署名均為“內蒙古民歌”。實際上,該歌曲是作曲家美麗其格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時為一次晚會創作的,歌詞最初就是漢語。因此《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的正確署名應為“作詞:美麗其格,作曲:美麗其格”。可見,出版社應重視每一首所使用音樂作品的署名信息,并對相關信息變更保持高度關注。
除了保護原作品的完整權,匯編作者匯編的作品完整權同樣不可忽視。例如,為了規避所選作品的著作權問題,一些出版社會刻意刪掉某些未進入公有領域但十分有代表特色的歌曲,導致匯編作者的意圖不能充分體現,甚至被扭曲,圖書的影響力也大打折扣。如此做法雖然降低了版權糾紛的可能性和圖書的成本,但是極大地打擊了匯編作者的出版熱情,作者資源反而會流失,出版社得不償失。此外,音樂匯編類圖書的編校錯誤也不容忽視,如歌詞、調號、拍號、速度術語遺漏或錯誤,且不說這些錯誤會導致圖書質量不合格,若詞曲作者進行追究,肯定也會產生侵權糾紛。
三、音樂匯編類圖書著作權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般來說,出版社在解決音樂匯編類圖書的著作權問題時往往會尋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幫助。我國著作權法第八條規定,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依法設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非營利法人,被授權后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主張權利,并可以作為當事人進行涉及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訴訟、仲裁、調解活動。同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根據授權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費。目前,我國行使這一職能的組織只有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其成立于1992年12月17日,是由國家版權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發起成立的專門維護作曲者、作詞者和其他音樂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非營利性機構。
針對音樂匯編類圖書,其著作權許可流程為:首先,出版社向該協會提供所選用的作品信息,該協會負責核查是否擁有與作品有關的著作權利;其次,出版社根據情況填寫申請表并支付著作權使用費;最后,該協會向出版社出具許可證明和發票。根據該協會的收費標準,若使用其管理的音樂作品出版圖書,應按照批發單價×版稅率6%×圖書發行數量支付版權費,且每首作品不低于300元。當然,若對該標準存在異議,出版社可與該協會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可以向國家著作權主管部門申請裁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適用于與作品相關的著作權利屬于該協會的情況,對非該協會會員的作品,出版社需要與原詞曲作者一一協商。
四、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匯編類圖書的出版過程極易產生侵權行為,對此編輯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最好在圖書策劃時就考慮獲得相關作品著作權許可的難易程度及成本控制的合理性,妥善處理音樂匯編類圖書出版所涉及的著作權問題,以免最后耗費巨大的時間和資金成本。
[參考文獻]
[1]韓小婷.非專業社如何解決音樂類圖書出版中的侵權問題[J].出版參考,2015(Z1):18-19.
[2]張紅蕾,胡利民.音樂類圖書出版中的著作權淺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8(10):79-81.
[3]徐瑤.音樂圖書出版中常見版權問題及其解決思路[J].出版發行研究,2011(06):56-58.
[4]周其瑋.一段鮮為人知的紅色民歌軼事—《八月桂花遍地開》誕生始末[J].廣播歌選,2010(0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