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燁
隨著啟東市“三段四模塊”教學模式的深層次推廣,中小學園丁們銳意進取,勇于創新,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大膽嘗試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廣大一線教師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和學科特點,積極營造適宜學生創新思維的問題情境,為他們圓滿完成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任務創造有利條件。
一、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自然蕩起思維的漣漪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現在使用的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既是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也是以道德與法治為核心的社會性問題的理論性升華。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啟迪性比較強烈的問題情境,鼓勵、引導學生聯系熟悉的社會現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自然蕩起創新思維的漣漪。
例如:筆者在執教《悄悄變化的我》一課時(七年級下冊第一課《青春的邀約》,以下版本同),在學生初步了解青春期的生理變化現象及其正確對待的前提下,針對“直面矛盾心理”這一比較抽象的知識,就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逐步展示相應的問題:先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自身的心中有哪些煩惱?他們暢所欲言,紛紛傾訴平時學習成績徘徊不前、同學之間經常發生小矛盾、與父母出現代溝現象、對部分任課教師有不滿情緒等情況;然后,我要求學生進行總結性歸納出“開放與閉鎖”、“依賴與反抗”和“怯懦與勇敢”等青春期的三大矛盾現象;最后,我再提出問題:“如何正確對待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同學們聯系各自的學習生活,得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一是多參加集體活動,盡量放松自己的心情;二是通過求助同伴、老師或者父母,逐步化解心中的郁悶;三是通過積極參加課外興趣活動,學會轉移矛盾心理的辦法;四是加強自我調節,逐步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有所獲,感有所悟,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注重適度提問,打開學生創新思維的閘門
問題是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先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秉承因材施“問”原則,緊緊圍繞三維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求知需求,恰如其分地提出問題情境,讓各個層次的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首先,提問有“梯度”:有些問題視野比較開闊,學生往往不能把握其核心所在,因此,教師應堅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針對某一個大問題分解出若干小問題,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例如:筆者在講《中學序曲》一課時,針對部分新生跨入中學之門時產生忐忑不安的現象,為了讓他們弄清楚如何面對新環境這一大問題,就直接通過多媒體展示如下小問題:(1)當你進入中學大門時,是否感到中小學有很大的區別?(2)開學以來,你是交了哪些新朋友?(3)你是否希望構建新的文明和諧的班集體?(4)你已經屬于一名中學生了,應該如何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呢?同學們通過上述問題的逐一思考與討論,最終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其次,提問有“深度”。當下使用的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涉及校園生活、社會生活、自然現象、國內外時事政治以及我國政府和黨中央的發展思路與策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務必有一定的“深度”,促使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理解教材描述的核心內容和相應問題的實質。
例如,八年級下冊“探究與分享”內容是:一天傍晚,一個刑警為了成功應急抓捕在逃嫌疑犯,就臨時征用了一輛摩托車,這個摩托車車主爽快地答應了刑警的要求,最終及時抓捕了嫌疑犯,后來車主得到了當地媒體的報道與表揚,并獲得相應的物質補償。為了圓滿完成這一教學任務,筆者緊緊圍繞“公民的基本權利”提出了如下問題:(1)刑警應急征用公民摩托車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條文?(2)摩托車主人應該享受公民的哪些基本權利?頓時,教室里的討論聲此起彼伏,同學們很快地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正確答案。應當指出:如果任教者直接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設置高難度的問題,那往往讓學生產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現象,根本不能真正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類似提出一定“深度”的問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門徑,但絕不能設置超標準的“提問”,否則會產生難以預料的不良后果。
課堂提問多渠道,精心設問不可少,道德法治求高效,腳踏實地路途遙。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但愿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緊密結合教學目標和具體的學情創設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思維的熱情,逐步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讓啟東特色的高效課堂之花綻放光芒。
編輯/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