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燕
摘要:高職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其情緒波動較大,如果教師采取不得當的教育方式和心理疏導方式,會加重學生的叛逆心理和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應當注重優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為高職生提供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快速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本文分析高職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探究新媒體時代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分析
引言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較大的工作便利,同時也帶來全新的挑戰,比如一些不健康的網站和信息,會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較大的沖擊,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與提升。因此,身處新媒體時代,高職教師要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重點優化新媒體時代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才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
一、高職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缺乏自信
高職生長期脫離傳統學習方式,會產生自卑感,影響其的學習和生活。大部分高職生的學習成績不夠好,或者家庭的經濟壓力較大,導致其在入學前就比較自卑。其長期保持自卑的性格,對很多事抱著悲觀的態度,導致其對生活和學習缺乏積極性,影響其后續的發展。
(二)迷茫
高職生比傳統學生需要更早地思考自己的未來道路,但由于受學生的社會經驗減少、年級較小,其無法為自己規劃一條明確的發展道路,導致其特別迷茫。而且學生長期處于迷茫的情緒之下,其本身的心理問題會逐漸加重,無法沉心學習,在生活中也會產生焦慮、暴躁的情況,久而久之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惡劣影響。
(三)厭學逃避
學生面對過多需要學習的內容時,往往會產生反叛心理,采取不聽課或者不學習等方式逃避課程。因為高職院校中學習氛圍相對較差,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狀態容易受到影響,此時,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意味著痛苦,學生無法在學習中感受到自我提升與自我充實的感覺,也自然無法在學習中感到快樂。
二、新媒體時代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創建溝通平臺
在新媒體時代下,學??梢岳孟冗M的網絡技術,構建一個溝通平臺,心理教師通過運用新的教育平臺,可以與學生在線上進行交流,師生加強交流,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存在的錯誤認知,對此運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導方法,讓擁有正確的思想認知。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溝通平臺,向學生分享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講座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講座,意識到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尋求教師幫助,以此緩解內心的苦悶和學習方面的壓力。
(二)開設心理健康課程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應當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使學生接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導和指導。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授專業化的心理知識,也能鼓勵學生,讓其主動舉手說出自己的心理障礙。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生表述的心理問題,圍繞心理健康知識進行詳解,教師還可以運用先進的教學設備,播放專業化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與心理健康相關的視頻,使學生了解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的技巧,也能讓學生學習心理方面的知識,懂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調節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以此緩解其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發揮新媒體技術的重要性
教師要意識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并發揮新媒體技術的重要性。比如教師可以應用新媒體技術,建立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將其作為新媒體傳播媒介,為學生擁有心理創造條件。教師還可以定期在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微博等發布有關心理教育的文章、視頻、影視文學作品等,讓學生加深印象。同時教師還可以應用新媒體技術開發微信小程序,比如制作一些心理健康小游戲,或是在微信公眾號后臺提供實時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使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更加多樣化。
(四)應用網絡信息技術
心理教師加大對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渠道,讓學生具備良好的交流與互動平臺,從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職生在上網過程中,可以直接在網絡上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掌握更多的學習知識,同時能讓學生了解一些調適自我心理的方式。此時,教師要在一旁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從海量信息數據中,篩選科學且合理的心理健康知識,同時引導學生將其轉化成為自身的知識結構,這樣能在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有效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教師要意識到高職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進行創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率。教師可以使用線上指導、平臺互動等方式,使學生隨時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也幫助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及時地疏導和開導,幫助高職生解決其心理健康問題,由此讓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金鐸. 新媒體背景下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研究[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0(08):64-66.
[2]馬巖. 淺議新媒體時代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J]. 國際公關,2019(08):76-77.
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