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祝強 萬海容
摘要:新課改深度推進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起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我校以高中語文學科為依托,在此基礎上開設了漢禮課程,加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該展漢禮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些有益的經驗,本文將圍繞如何在高中階段以語文課程為依托開展漢禮課程展開探討,希望給有關人士帶來一定幫助。
關鍵詞:語文素養;高中語文;校本課程;漢禮課程
前言:
漢禮課程在我國基礎教育環節中涉及較少,在全面推進四個自信的背景下,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我校在開展漢禮課程教學的時候借鑒了一些特色課程的開辦經驗,教師在教學漢禮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程教學有效性。
一、結合語文教材,開展漢禮教學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中國古代的很多禮節一直被保留到今天,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如今記得這些禮儀,并且認真傳承的人越來越少。高中階段開展漢禮課程,有助于加強學生的文化觀念,引導學生自覺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我校的漢禮課程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強調將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基礎教育工作相結合,經過一段時間的有效探索,筆者發現可以結合語文教材開展漢禮教學,其他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語文知識,一舉兩得。
例如:《荊軻刺秦王》作為高中階段語文教材中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其中比較難以理解的部分就是文章中出現了很多有關人物動作的描寫,《荊軻刺秦王》本身就是一篇晦澀的文言,文學生僅僅是了解其中的故事情節就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再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中人物的動作就會顯得更加困難。而讓學生感覺頗有難度的這部分內容,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漢禮教學。高中階段的學生沒有系統了解過我國古代的生活方式,所以學習古代人的行為動作難免就會遇到障礙,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課文以及漢禮課程綜合開展教學。比如上語文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課文中描寫人物動作的語句勾畫出來,告訴學生這些句子就是漢禮方面的知識,在漢禮課堂上,教師會給大家詳細講解。到了漢禮課堂上,教師可以把這些句子拿出來,將語文知識與漢禮知識相融合,綜合講解古代的禮儀細節,明確荊軻和秦王在初次見面的時候,二人之間發生的這些動作分別反映了哪些君臣之禮。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漢禮知識的理解,也進一步講解了語文課文中的內容,全面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二、結合影視作品,開展漢禮教學
現代生活節奏比較快,高中生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學校里,需要遵守的社交禮儀不多,而教學漢禮知識對學生而言,更大的意義在于讓學生理解我國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從而加深對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就是說,教學漢禮知識這件事情本身的應用價值要大于實用價值,高中生學習漢禮不是為了把這些禮儀應用于日常生活,而是為了在解讀影視作品或者古代文學的之后可以有更全面的理解。所以在漢禮課堂上,教師可以積極結合優秀的影視作品展開教學。
例如: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古裝劇作品,教師可以把這些內容拿到課堂上,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共同學習。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電視劇為例,電視劇中兩位主角大婚的時候,新郎和新娘的婚禮有個很明顯的漢禮特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一段視頻,帶領學生共同尋找這段劇情中新郎新娘的禮儀表現。比如新娘子進門的時候一直用扇子遮著臉,這個做法就是典型的宋代禮儀,北宋時期,我國的民間經濟開始嶄露頭角,社會氛圍相對開放多元,所以很多大戶人家結婚的時候不會像以前一樣讓新娘子帶一個紅蓋頭,而是用更為優雅的遮扇子的方式完成婚禮。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男女主角在影視劇中的其他表現,繼續深入分析,通過對一小段影視作品的分析,就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一個朝代的禮儀文化,拓寬學生認知水平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我國多元文化的認同感,有助于培養文化自信。
三、搭建漢禮場景,創建沉浸體驗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隨之也涌現出了很多傳統模型復興的元素,比如在高中生群體中有很多人喜歡穿漢服、穿唐裝,學生的這些喜好也給開展漢禮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靈感,教師在教學漢禮知識的時候可以積極結合古代傳統服飾,為學生搭建更加逼真的漢禮教學場景,創建沉浸式的課堂學習體驗。
例如:揖禮和拱手禮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讓學生沉浸在恰當的氛圍里,學習這些禮儀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禮儀的理解程度。就以揖禮為例,根據歷史記載,這種禮節從西周開始,就已經在同輩人之間的交往中采用了。隨著時代的演進揖禮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這種禮儀,剛剛有記載開始使用的時候,需要雙手外展內核,平分指交疊,男女行禮沒有非常明顯的差別。后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女性的社會地位發生了變化,男女行禮的方式發生了越來越明顯的轉變,教師上課之前可以準備好不同朝代的服飾,讓學生換上之后感受揖禮的變化,比如學習漢朝時期的揖禮,教師就讓學生換上漢服,教學清朝時期的揖禮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換上清代的服裝。豐富學生文化認知的同時加強課堂的教學質量。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揖禮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參與這樣的課堂學習本身是具有很強的趣味性的,學生既可以把這當成是一堂趣味的文化課,也可以將學習的過程看成是一場有趣的游戲。
需要注意的是,創建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教師要注意將講解漢禮細節和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朝代都有特殊的文化特色,教師要注意滲透這些內容,全面豐富學生的歷史認知。
總結:
傳統經典中承載的“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對于我們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通過學習,讓這些傳統美德根植于少年幼小的心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孕育純樸的民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毛馨儀.高中古詩詞中漢服元素的內涵與解讀[J].學園,2020(1):105-106.
[2]張成毅.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J].讀與寫,2020,17(9):38.
江蘇省徐州經開區高級中學 江蘇 徐州 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