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要】學前教育承載的任務艱巨,關系著幼兒的啟蒙。從幼兒園教學的角度來看,幼兒天性活潑,對枯燥的學習較為抵觸,游戲一直都是幼兒最為喜愛的教學方式,所以游戲應用于幼兒園學前教育中能夠顯著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將教學內容有機的融入到游戲中,幼兒既學習了相關的知識,也收獲了十足的樂趣,教學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幼兒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對游戲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以期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點參考。
【關鍵字】游戲;幼兒園;學前教育;策略
引言:幼兒園的幼兒天性活潑、愛好玩耍,具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學習的專注度卻有所不足,影響著學前教育的效果。如果教師開展教學時針對知識點反復強調,幼兒就會形成一定的抵觸心理,反而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探尋長時間吸引幼兒注意力是眾多幼兒教師所追求的目標,而游戲教學正契合這一教學需求,借助游戲營造輕松、趣味的課堂環境,激發幼兒興趣、凝聚幼兒注意力,才能夠實現高效率的課堂教學。
一、切實提升教師素養,有效落實游戲教學
無論任一學習階段,教師始終都扮演著引導者、組織者的重要角色,幼兒的身心發展處于起始階段,教師的引導作用更為凸顯,所以要想有效落實游戲教學,發揮游戲教學的效果,還需提升教師的素養,提高自我認知、游戲教學認知,才能夠將游戲教學與相關知識相結合,將其作用最大化的體現,促進幼兒的自主參與、積極思考。因此,針對當前幼兒園學前教育來說,首要前提即是持續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從而實現對游戲教學、幼兒興趣的靈活掌控,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二、有機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游戲教學
幼兒園游戲教學的初衷是借助游戲的方式幫助幼兒更好的掌握知識,促進幼兒的自我參與,并形成相對應的能力。因此,在游戲教學的應用時,教師應注重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并通過游戲打造自由、寬松的氛圍,促使幼兒高效率的學習,并深刻的理解知識。
例如在進行幼兒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時,教師就應積極轉變教學方式,借助游戲承載教學內容,從而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先為幼兒營造一個安全的場地,然后組織幼兒一同開展蕩秋千游戲,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幼兒就逐漸的克服了對速度與高度的恐懼,切實的提高了幼兒心理承受能力,并且也收獲了充足的樂趣,更加堅定了幼兒的自信與勇敢。
三、科學設計游戲內容,凸顯幼兒主體地位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凸顯幼兒主體地位越來越重視,游戲教學也應秉持著這一原則,所以教師在進行游戲設計時,也要充分考慮這一方面,通過激發幼兒興趣,帶動幼兒自主參與、探索。教師應明確自身扮演的角色,和幼兒積極的互動,讓幼兒處在公平、和諧、友愛的氛圍下,發揮幼兒主觀能動性,突出游戲教學的價值。
例如,針對幼兒責任意識的培養而言,教師就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幼兒特點,巧妙設計游戲內容,確保幼兒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如開展“雞蛋運輸”游戲,教師將幼兒劃分為多個小組,開展一場傳遞雞蛋的游戲比賽,用時最少的小組獲得比賽勝利,并獲得教師的獎勵。在游戲過程中,幼兒懂得了團隊協作和保護雞蛋,幼兒就對自身的責任有所感知,將相對抽象的內容更加生動的展現出來,很好的體現了教育意義。
四、合理創設游戲情境,加強幼兒自主探究
對于幼兒教學而言,游戲不僅僅應體現于教學目標、內容方面,環境的營造也十分關鍵,教師應合理的創設出游戲情境,給予幼兒身臨其境的感受,才能讓幼兒感受到學習的魅力并積極的自主探究。
例如在進行《靜夜思》的教學時,這首詩表達的思鄉之情溢于言表,但幼兒卻無法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就應事先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為幼兒營造出真實的情境,然后讓幼兒開展角色扮演游戲,分別扮演作者和親人,從而更好的感受離別之情,深層次的理解古詩,啟蒙幼兒的思維。
填充幼兒游戲材料,豐富游戲教學形式
游戲教學不僅僅應落實于課堂教學,更是應融合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從而活躍幼兒的思維。幼兒園目前均設置了自然角、科學角、美術角等游戲區域,意在讓幼兒自主的探索,在游戲的過程中提高智力、豐富見聞,所以教師應積極的為幼兒填充材料,既為幼兒營造了良好環境,也增添了課堂教學的游戲形式。
例如,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各個區域角的材料整合應用,如彩筆、吸管、紙杯等,讓幼兒結合教學內容發散思維、獨立操作,這就很好的鍛煉了動手能力,也就通過了多元化的游戲更好的掌握了相關知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教學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關乎幼兒的健康成長,而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只有切實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才能為祖國發展提供源動力。因此,幼兒園的學前教育應給予十足的重視,切實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使教師具備專業的教學能力,確保游戲與教學內容的完美結合,從而有效的激發幼兒興趣,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發揮游戲教學的固有價值,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岑娥. 游戲多元化教學方法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 課程教育研究,2018(24):89-90.
[2]劉琨鵬. 扮演類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J]. 學周刊,2019(0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