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玉梅
【摘要】近年來,為全力推動煤炭行業持續高質量健康發展、促進煤炭產業升級轉型結構升級、助力行業打贏中國藍天能源保衛戰,我國大力支持推進火電、鋼鐵等煤炭行業超低能碳排放技術改造,取得顯著推進成效。與此同時,一些重點地方也在積極推動著對水泥、玻璃、陶瓷、電解鋁、焦化等多個行業超低能碳排放技術改造。很多科研機構紛紛開展超低排放的技術研究。超低排放成為當前大氣污染治理的熱門話題。
【關鍵詞】環保;超低排放;人工智能監測
鋼鐵行業超低質量排放項目改造順利深入推進的巨大背景下,同樣也是超低排放改造大戶的水泥、玻璃、陶瓷、電解鋁、焦化等行業"一擁而上",各行業都要求開展超低排放改造。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吳險峰針對現形勢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一、要避免超低排放泛化
不支持對已經全面達到超低排放要求的企業提出進一步的"超超低"改造要求。吳險峰認為不能一味"超低"要求,也要依據具體情況,對大局進行人工監測、人工調控。吳險峰特別強調,要按照全局統籌兼顧全局重點考慮環保治理行業的對可持續健康發展潛力需求水平、環境資源保護服務質量水平所受到的影響、技術可達性、治理綜合利用環境成本等,算好環保行業內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3本核算流水賬。
目前亟待加快開展超低碳碳排放的行業是我國水泥加工行業。"隨著火電、鋼鐵行業陸續全部完成超低污染排放系統改造,水泥等建材行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占比將進一步提高。我們初步分析考慮,接下來,要在今年全國較大范圍內積極推動對在技術、資金等條件成熟、污染物總體排放量大的新型水泥涂料行業繼續實施超低濃度排放技術改造。"吳險峰表示。同時,各地可根據自身產業結構和環境質量改善、高質量發展需求等,對本地其他具備條件的特色行業,因地制宜有序推進超低排放改造。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對于已經全部達到超低污染排放標準要求的污染企業,生態環境保護部的應對態度很明確:不支持"鞭打快牛"。
對已經全面達到超低排放要求的企業提出過度的"超低"改造要求,只會適得其反。主要原因是,超低排放改造不僅僅是末端治理設施的改造,而是一項系統性的大工程。連續多年實現長期穩定超低的大氣碳排放并不非好事,這里面往往還是需要我們每天花費巨大的精力時間比如人力、物力和大量的的財力。不能頻繁加碼擾亂企業正常生產,讓企業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在環境效益預期不明顯的同時增加企業負擔,甚至可能逼迫企業造假。
二、要明確超低排放內涵
超低濃度排放要求應始終貫穿于整個企業全生產工序、全生產流程、全生產時段,并將這一排放要求深入形成該企業經營理念和安全生產管理習慣中。
對于每個有社會組織碳排放的企業,要求嚴格達到民用燃氣和汽輪機的綜合排放控制水平,即尾氣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排放水平要分別嚴格控制在10毫克/立方米、35毫克/立方米、50毫克/立方米以內。對于廠區無煙有組織廢氣排放,礦山、原料場、生產工藝的全過程等可能存在出現無煙有組織廢氣排放的關鍵環節,要繼續優先考慮采用廠區密閉、封閉等有效污染控制措施;對于廠區不可避免的出現無煙有組織廢氣排放的節點,要繼續全面提高廠區廢氣綜合收集處理能力,做到確保應收之物盡收,確保廠區不得出現有可見的油煙粉塵外逸,實現綠色無煙有組織廢氣排放的"超低化"。對于貨物運輸重要環節,進出口企業的大宗商品物料和化工產品需要采用用于鐵路、水路、管道或者成管狀的履帶式貨物輸送機等清潔貨物運輸車的比例不得低于80%;汽車清潔運輸部分還需要全部禁止使用小型新能源電動汽車或車輛達到符合國六級低排放國家標準的商用汽車。上述三大環節,缺一不可,并且要通過系統的評估監測。
三、要嚴把超低排放改造質量關
牢記"速度服從質量",嚴禁"豆腐渣"環保工程。電力行業脫硫、脫硝、除塵在開始時期,走過不少彎路。環保工程推倒重來的案例不少。"因此,鋼鐵、水泥等行業推進超低排放改造時一定要汲取這些教訓,堅持"速度服從質量"。
在實施高質量的超低污染排放環保改造工程方面,要在項目開始的這個時候就要嚴格把好關,選擇優良的改造技術生產路線,不能只為了貪圖一點眼前利益,只是小看低廉的價格,嚴禁"豆腐渣"環保改造工程。超低廢氣排放量的改造往往非常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工程量大、改造周期長,經不起反復折騰,不允許把改造工程當成大規模的實驗田。"
四、要加大超低排放支持力度
給予超低碳碳排放煉油企業相關環保稅征收優惠、不停產限產、差別化電價等政策紅利。堅持達標排放標準是法定主體責任,超低污染排放標準是主要鼓勵政策導向。如何才能真正讓石油企業對于超低污染排放量的改造由"要求做"的轉變成"主動做",吳險峰列舉了環保稅優惠、不停產限產、差別化電價等政策紅利,條條分量十足。
"政策紅利只會對高質量且穩定超低排放的企業生效。對不能穩定達到超低排放要求甚至弄虛作假的企業,一經發現,嚴肅處理,取消相關優惠政策,重污染天氣應急績效評級降級處理,并向社會通報。"吳險峰專家表示,如此,才能通過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實現"良幣驅逐劣幣",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技術創新進步,實現持續高質量經濟發展。
五、加強環保與人工智能監測的緊密度
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環境質量監測任務繁重,完全依托于人工監測將無法更好的服務于我們的社會,只有將人工智能監測技術融入其中,才能在更短的時間內使監測工作實現高效。超低排放因其排放值很低或者低于排放限值,人工監測就會存在較大誤差,而人工智能監測更穩定、更高速、更智能化,能夠很好的避免了我們人工監測中出現的弊端。超低排放大勢所趨,只有把人工智能監測的技術應用在環保行業中,將環保設備制造、環境監控監測、環境治理技術與智造技術融合發展,才能使產業鏈的價值最大化。
配合我國的環保產業發展趨勢,如何將新興科技與環保產業高效集成融合將成為我國環保技術創新的重中之重。同時打破各產業之間界限,使環保產業與生物技術、新能源、新型材料、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協同縱深發展,將真正促進環保技術創新,加速環保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參考文獻:
[1]王珊,"十四五"如何推進超低排放?[N].中國環境報,2021年4月30日(005):1-3
[2]范文磊,超低排放后環保系統長期穩定高效運行策略[J].電工技術.2018.10(下)期:104—105
[3]林顯樂,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環保中的深度應用[J].中國安防,2020.11: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