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算法新聞是新聞業日漸勃興的生產與傳播模式,一方面帶來了新聞發展的技術轉型,但另一方面,新聞作為一種知識其中的價值判斷、倫理道德是否能被技術所把握,是值得謹慎的問題。如何讓算法更規范、更高質地服務于新聞行業,如何完成人文與倫理對算法的規訓,從而預防或緩解其造成的新聞倫理問題,值得深思。
【關鍵詞】算法新聞;新聞生產;新聞倫理
所謂算法,其本質是人工智能,是指用于模擬和延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其應用系統。常見的“算法新聞”“自動化新聞”“智能化新聞”“計算新聞”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在本質上都是依賴于人工智能技術而出現的新聞形態。如何應對帶有工具理性主義缺陷的算法所帶來的新聞倫理問題與人文價值缺失的危險,是媒體及從業者透過算法的光環,更應該考慮的問題。
算法新聞的興起
何為算法新聞
算法新聞具體包含了新聞編寫、算法推薦、新聞平臺的聚合分發等流程,它是有別于傳統媒體的一種自動化新聞生產模式。[1]
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對用戶群進行分類,利用推薦算法進行新聞的分類推送,為讀者市場提供個性化的新聞服務。這無疑已經成為當前媒體生產模式的主要力量。
算法新聞的特征
算法新聞區別于傳統新聞的最大特征,表現為新聞生產所涉及的采、寫、 編、評等環節均可以由計算機所設計的代碼來自主完成,全程不需要人工的參與。
強大的信息識別和推送能力,體現為算法新聞所倚靠的互聯網技術能夠及時、準確、深度地識別、記錄和分析每個登錄互聯網的受眾在網絡上的行為,并根據不同的分類來對用戶的行為習慣、偏好和下一步的行動作出相對準確的預測,并根據預測結果來為用戶推送其可能需要的新聞信息。
數據顯示,“截至 2016 年 5 月,騰訊新聞技術算法已超過人工推送,其相對市場滲透率達到 59.6%,今日頭條和搜狐新聞市場滲透率均超過 30%,網易新聞為 26%,包含技術算法類的應用已占據該領域主流。”[2]
算法新聞在實踐過程中的倫理問題
伴隨著算法新聞的廣泛滲透,最引人關注的是相關從業者對算法新聞在職業規范和道德倫理方面的憂慮,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挑戰
算法新聞的快速發展,最先受到沖擊的就是傳統媒體的權威性。
傳統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包括一套定義媒介社會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規范新聞工作的職業倫理,一種服從政治和經濟權力之外的更高權威的精神,以及一種服務公眾的自覺態度。”[3]
新聞專業主義提出了有關新聞倫理的普適性原則,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但是,自算法新聞出現以來,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新聞媒體的角色被不斷分散弱化,非專業者同樣可以借助算法編寫新聞信息,新聞媒體的權威性被瓦解。
二、加劇當前媒體環境的泛娛樂化
衡量算法新聞是否成功的首要標準是流量,而這一切的背后往往意味著受眾的注意力,算法新聞常常以駭人聽聞的標題、娛樂化的內容為主,這樣的信息大量地在受眾中存在與傳播,會進一步加劇信息的泛娛樂化傾向。
信息繭房
在算法新聞中,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協同過濾原則,新聞產品被分類發送給不同的目標人群。這帶來了更進一步的問題,那就是信息繭房效應。在信息傳播中,公眾若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通信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會阻礙人對社會的全面認知,阻礙公共信息的流通,也阻礙公共利益話題的推廣。
另一方面,信息繭房可能會造成更多的偏見和誤解。
算法偏見
算法作為一種技術,算法設計師在算法設計中處于核心地位,其對問題的理解、對數據的選取、對變量的選擇、對算法的綜合評價等都貫穿著人為因素。這些人為創造的數據,也與創造者本身的政治取向、興趣愛好、價值偏向有著直接的聯系,且量化處理也不可能完全復制現實世界。
微軟紐約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漢娜·瓦拉赫認為,機器學習的程序是通過社會中已存在的數據進行訓練,只要這個社會還存在偏見,機器學習便會重現這些偏見。[4]
三、算法新聞的倫理規范
算法新聞所產生的弊端已經引起新聞業界專業人士的重視,技術對社會的意義絕不在于提供某種功能層面的便捷性,更為重要的意義還在于為受眾帶去思維方式上的重塑。
在如何規范算法新聞上,目前我們可以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為算法植入價值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為指導思想。
第二,完善行業規范中對算法使用規范的標準和要求。
第三,要提升傳統媒體機構工作者的新媒體意識,包括對新媒體技術的掌握和新媒體思維的樹立。
四、總結
算法技術運用的最終歸宿,是要回歸對社會與人的人文關懷上,讓技術更好地為新聞專業主義、人文關懷、道德倫理、社會責任服務,而不是讓后者成為技術的附庸,甚至被技術所壓迫。應當采用中立的態度來看待算法,讓其在發揮技術優勢的同時,通過明確算法的本質與定位、積極尋求算法透明和注重新聞價值的挖掘等方法,來減少算法對媒體行業與社會環境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陸新蕾 . 算法新聞:技術變革下的問題與挑戰 [J]. 當代傳播 ,2018(6):87-89,112.
[2] 中國移動資訊信息分發市場專題研究報告 2016 [EB/OL]. 易觀,[2017-08-12].https://www.analysys.cn/ article/ analysis/detail/1000218.
[3]潘忠黨,陸曄.走向公共:新聞專業主義再出發[J].國際新聞界,2017,39(10)
[4] Princeton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hool. Biased bots:Human prejudices sneak in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s [EB / OL].(2017-04-17)[2019-03-04].www.sciencedaily.com / releases / 2017 / 04 / 170413141055.htm.
作者簡介:劉歡,女,成都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