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景課堂”是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完美融合的一種新型授課方式,是“互聯網+”教育模式的落地式應用,是深度學習理念下情境化教學的一種直觀體現,也是疫情狀態下新的研學模式的再拓展,更是海外傳播百年紅色黨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較之以往的課堂教學改革而言,“實景課堂”是一次從理念到實際操作都具有革命性突破的嘗試。
近年來,宜昌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攜手專業機構,深入開展了“實景課堂”的教學實踐研究,從部分學校個別老師的局部探索起步到全市范圍的區域推進,從部分學科的單打獨斗到全學科乃至線上研學的全面鋪開,再到聯合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在全球聯網,扎實推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課程改革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課堂革命
課程改革引發的課堂教學改革已在多個層面取得突破性效果,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有了實質性改變,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也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推進,但離真正實現“互聯網+”走進課堂似乎尚有較大的距離。“實景課堂”的出現,使得這一授課形式成為日常教學中隨時可見的情形。
“實景課堂”依托互聯網,深度融合現代科技,將自然和社會環境“裝”進課堂,通過交互式教學,更新學習認知方式,改變傳統課堂結構,實現多元智能發展,這樣的教學模式突破了時空限制,解鎖了教育信息化的新模式。內景教師現場授課的過程中,可隨時切換到與授課內容相關的實景,外景教師除介紹相關實景內容外,還可與學生互動,讓學習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這樣的情境設置使授課過程不僅更加形象生動,還能夠激發學生聯想、想象并主動探究、推理的興趣,也使教師自覺地將教學設計的重心不斷向學生自主深度學習的方向傾斜。
學科實景課堂教學有不少經典案例。宜昌市人文藝術高中語文教研組長徐娟老師的《以詩讀城,慢品揚州》,選取姜夔《揚州慢》及多篇與揚州有關的詩文開展群文教學,將當下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與實景課堂結合在一起,并將課堂教學內容與水墨畫般的揚州美景有機串聯,真實地加以呈現,在“歌吹是揚州”“烽火揚州路”兩部分中帶領學生品讀經典,升華情感,學生不出校門就能感受揚州的無盡繁盛和金人入侵之后的“黍離之悲”。出現在外景地的王云洲老師是宜昌市人文藝術高中歷史教研組長、宜昌市歷史學科帶頭人,他結合揚州實景提出了不少既有趣味性又有研討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極大的探究興趣,同時也促進了語文和歷史兩大學科間的教學融合,將遠程實景的視覺沖擊與近距離頭腦思維風暴的交互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宜昌市夷陵中學特級教師熊云貴執教《電解原理的應用——氯堿工業》,將課堂教學與化學工廠的真實現場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深入學習了工廠中電解設備的工作原理、氯堿工業的相關產品,不僅擴展和補充了書本上的知識點,有效形成了書本知識的提高和升級,讓學生明白了化學的廣泛用途以及學好化學的重要性。在課程進行過程中,現場展示的很多產品和材料的應用,甚至是線上線下觀課的化學老師們都不知道的,當化工廠廠長談到現在很多化工精密機械還都是依賴進口時,現場氣氛被迅速點燃,學生現場發言表示,少年強則國強,要積極學習理科高端理論,未來投身祖國的高新化工科技領域,攻克國外壟斷技術。這節化學課不僅成為學科實景課堂的經典展示,也成為德育融入學科教學的典范代表。
國家級研學營地線上研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作為重要的國家級研學營地,宜昌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學校承擔著重要的區域研學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如何開展研學,疫情后如何完善研學流程,形成行前、行中、行后有機結合的研學體系;如何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覆蓋更廣大的學生群體,促進學生認識更為廣大的世界,擴大視野、提高眼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成為研學營地重點研究的課題。2021年3月開學之際,宜昌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宜昌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學校聯手推出了《生態小公民——垃圾分類研學實景課堂》,將學校、餐廚垃圾處理廠等多個場地的環保活動實時實景展現出來,通過垃圾分類辯論賽、定向賽、情景劇、專家解答等多種形式,將垃圾的來源、危害、二次利用、分類處理方式以及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等環保知識用更加趣味、深入、透徹的方式傳遞給宜昌全市的中小學生。本節實景課堂開創性地實現了宜昌區域48萬名中小學生同步學習、同步互動的全新授課形式,還有不少外地學校實時連線觀摩,不但加強了當地的環保宣傳,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更將傳統線下研學難以進入的環保企業和單位全方位呈現在學生面前,達到了極佳的學習效果。按照計劃,宜昌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學校年內還將推出《大國重器——三峽大壩研學旅行實景課堂》《文化傳承——茶馬古道研學旅行實景課堂》《愛國教育——三國古戰場研學旅行實景課堂》等,全面展示宜昌云上研學的資源儲備。
研學實景課堂一方面讓學生通過線上觀看,近距離了解研學內容,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向往之情,為未來實地研學考察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也是對宜昌及全國各地研學基地的強化宣傳,架設研學基地與基層學校及學生家長間的橋梁。例如,重慶紅蜻蜓植物油脂有限公司作為教育部中小學研學基地,一直受困于對外宣傳不夠、研學群體難以擴展等問題,針對這一情況,他們邀請專業機構協助設計制作了實景云研學教學課程,將油脂原產地、生產加工工廠等真實場景搬進課堂,引導學生學習了解油脂生產、加工及儲運的全部過程和原理,彌補了線下研學安全性差、微觀觀察不足而導致教學效果不穩定的弊端,大大提升了研學效果。這是首次將工業企業內部生產運行情況真實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直觀地了解課堂知識和現實運用的結合。湖北、重慶、江蘇、廣東、云南等省市16000多名學生同步觀看了課程,并與研學基地現場的老師互動,產生了轟動效應。通過這節課,大大提升了該基地的聲望和口碑。
紅色黨史教育的最佳載體
2020年10月,由宜昌市教育局組織、宜昌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學校具體承辦的“宜昌萬名學生紅色行”研學旅行活動走進黃岡市紅安縣革命老區,開啟紅色研學之旅。研學旅行活動對象為宜昌各縣市區八年級學生,活動為期4天。在兩個月時間內,每周組織兩批學生,每批學生約300人。活動圍繞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以“追尋將軍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引導學生結合紅安紅色縣情了解革命歷史,認識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在研學過程中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學生自主實踐探究相結合,取得了極佳的效果。活動全程被完整記錄下來并實景呈現,受到各界好評。
今年初,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專業機構制作完成了“紅色研學實景課——高君宇”,將革命先輩高君宇同志不同時期的生活環境、人生經歷,通過實時、實地、實景以情景再現的獨特方式重現出來,凸顯高君宇烈士對我黨早期歷史產生的影響,讓學生深入了解他的革命事跡,學習他的革命精神,“緬懷祭奠先烈,弘揚英雄主義”。全國25個省份5萬多名觀眾同步觀看了本節實景課,課程結尾萬人同唱《歌唱祖國》,將歷史和現實完美結合,讓革命歷史鮮活地呈現在學生和觀眾眼前,也讓實景課堂成為建黨100周年之際進行紅色黨史教育的最佳載體。
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窗口
實景課堂教學實踐探索得到了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的大力支持,“偉大的中華文化”系列實景課程在全球198個國家和地區近2萬所華文學校得到廣泛的運用和傳播。截至2021年1月底,華文教育實景課堂已面向世界播出主題課程317個,收看人次超1721萬,成為海外華人學子了解祖國的新途徑。此外,“千校共建,萬課選修”系列課程項目,吸引了包括港澳地區50余所學校在內的上千所學校共同參與,成為世界最大的華文教育平臺。“熊貓”“少林寺”等一系列實景課都得到各國學生的好評。
今年5月制作的“維吾爾族”實景課,則更具有向海外正面宣傳的重要意義。來自34個國家76993個登錄點的師生跟隨鏡頭前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感受維吾爾族的民族風情,了解他們的歷史文化及生活習俗。內景老師朱晨光向學生介紹了維吾爾族的發展歷史和基本概況,解釋維吾爾的含義,向同學們普及維吾爾族人民的基本禮節;并通過介紹維吾爾族特有的“袷袢”和“花帽”,講解了維吾爾族男女服飾特色。外景老師司彥帶領大家欣賞動聽的維吾爾族樂曲,為大家介紹新疆民族樂器的種類,還講解了維吾爾樂器的種類與材質;在大巴扎美食街,介紹了新疆卡瓦斯以及特有的紅柳羊肉串,現場參觀椒麻雞、烤全羊等新疆特色美食的制作過程。課后,學生一起興趣盎然地完成了手工作品——“維吾爾族姑娘”。這節課讓海外學子及時了解了新疆人民的現實生活狀況。
目前,就應用效果而言,實景課堂在以下方面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效應:(1)“互聯網+”模式與區塊鏈模式的同步跟進。線上線下教學的交互模式,大數據集成的評價反饋,云存儲的資料搜集,5G環境的無障礙播放,無人機的跟蹤拍攝,區塊鏈的課程共享,等等,都已成為現實。(2)結合教材內容的“實景”可篩選性與外景實地互動授課的真實性,更能體現教師課程設計的創新性與自我教學風格展示的個性化。(3)身臨其境的遠程實時在線情景化教學,更關注學生學習成效的深度學習,更能促進學生多元智力發展,學生可以自由發問、互動研討、獨立探索,更能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自主性。(4)實景課堂的超大傳播平臺,使得每節實景課的受眾廣泛,讓跨區域、跨學段、跨學科的交流研討成為可能,使學科內部的縱向銜接和學科間的橫向聯系更為直接,也使“立德樹人”的學科德育滲透有了多種實現途徑。
實景課堂的探索實踐,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綜合課程建構,啟動了一場深刻的課堂革命,也成為一種可持續的課題研究。
(作者簡介:李偉杰,荊楚名師,湖北省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湖北省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宜昌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高中語文教研員;湖北大學、三峽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