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
學生打“小報告”,教師需要分門別類地梳理,然后耐心細致地“拆招”,才能提供針對性的引導和幫助。
1.尋求幫助型——及時安慰,給予幫助,鼓勵其主動溝通,獨立解決
“老師,他總是拿了我的筆不還給我!”“老師,我檢查他作業,可他不讓……”班級里性格靦腆,甚至有些懦弱的學生在與同學出現矛盾時會向老師尋求幫助。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對他們來說處理起來卻是極為困難的。針對這一類行為,我會及時給予告狀的學生安慰和關懷,并主持公道,嚴肅處理被告狀的學生欺負弱小的行為,讓學生明確是非觀念。事后,我也會引導告狀的學生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2.渴望被關注與被表揚型——關注每個學生,多進行精神表揚
需要時刻獲得他人關注是人類的天性。有一段時間,一到下課,成績中等、性格內向的小州總是圍著我說:“老師,今天課上我的筆記都記了,可小起又沒聽講!”“老師,我今天的作業得了優星,可小詩的作業沒按您的要求寫……”起初,我對他的行為沒有在意,直到第三天,他仍一下課就湊到我身旁,我才意識到他是在有意引起我的關注,期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與我有更多的溝通,進而得到我的表揚。這件事引發了我的反思:班級里默默無聞的學生容易被忽視,但他們也是需要被關注的。之后,我努力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多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適時給予肯定,同時,多進行精神鼓勵。
3.揭發檢舉型——引導學生多欣賞同學的優點
班里有一個“愛管閑事”的學生,他經常風風火火地沖進辦公室,大聲說道:“老師,小彭生氣時把班級門鎖撞壞了!”“老師,小澤、小于還有幾個男生又在玩教室里的電腦了……”核實情況屬實后,我對被告狀的學生提出了批評,這位告狀的學生露出了“幸災樂禍”的表情,在他的影響下,班級有好幾個男生也向他學習成為“紀檢員”,這樣,學生總是互相監督別人的缺點,稍有不妥當的行為就爭相來告狀。為此,我召開了一節“我來夸夸他”的主題班會,引導學生說說同學們身上的優點,讓他們學會欣賞和贊美別人。慢慢地,班里沒有學生再愿意當“紀檢員”了。
4.陳述事實試探型——明確態度,給予學生是非判斷標準
“老師,您要求做題時要圈出題干的關鍵詞,劉暢沒圈!”“老師,最近我們班有同學帶水晶泥來上課……”這類行為既不是為了尋求幫助,也沒有期待被關注,而是陳述班級現象或事實,用來試探老師的態度。如果教師直接忽略,沒有反饋,那么,告狀的學生很可能會做出相同的行為,甚至其他學生也會盲目跟風,影響課堂秩序和班級管理。因此,對于此類行為,我明確態度,堅持原則,統一標準,對被告狀的學生強調了班規和作業要求,肯定對的,否定錯的,引導學生明確是非判斷標準。
梳理分析后,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學生的告狀行為,教師直接出面幫助解決不如引導學生嘗試自己解決。如上文提到的開主題班會,可以引導學生出謀劃策,共同解決。此外,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記得在一次七巧板拼搭課中,要求學生兩兩合作共同拼搭一種小動物,可學生之間意見不一致,不愿意合作的狀況頻頻出現,隨后我暫停教學,借機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什么是合作、怎么合作。這節課后,每次的小組活動學生都能換位思考,一起商量、努力配合完成任務。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制訂班規、圖書借閱契約和衛生值日表,這樣,學生在尊重、民主的班級氛圍中逐漸學會了團結合作、互幫互助,面對矛盾和沖突時不再一味向老師打“小報告”了,而是能夠獨立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