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當專業技術人員或科研工作者剛開始從事科普創作時,不少人會“本能”地想將自己手頭的工作內容作為寫作主題。這很好理解。當我們做知識輸出時,自然是優先選擇自己最熟悉,轉化難度最小的內容。這樣的內容,雖然可能是讀者需要的,但不一定是大家想看的。無論是工作總結,某一項技術的操作要點,或是某個學科的入門知識大綱,如果不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那時間、腦力的付出則會付之東流。
問題:作為急診科護士,我能寫“如何插管洗胃”嗎?
回答:選取工作內容中與人,與生活相關的部分去創作。
急診科護理的重要工作如輸液、吸痰、吸氧、洗胃等,是在與時間賽跑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醫療內容。這些需要專業醫護人員完成的工作,和我們每一個人都相關,能夠幫助患者、患者家屬,乃至于普通人在遇到意外或突發疾病時,更好地信任醫護人員,配合醫療行為,成功進行救治。
但是,文章若都是知識點、專業名詞、繁復的細節,以及容不得半點“科普化改寫、通俗化再創作”的標準,其實很難吸引當下沒有急救需求,或曾經進行過急救救治,已經脫離危險的普通大眾的興趣。
大多數情況下,圍繞知識本身的科普創作是冰冷和無趣的,而知識一旦和人相鏈接,就會瞬間升溫,讓讀者產生閱讀興趣,并易于接受。承擔科普重任的說明文,一旦能融入真實的生活場景,就擁有了變得有趣的可能性。
急診科醫護人員接觸的工作對象是病癥危險的患者及其家屬。同門診不同,這里有更多的大悲大喜——難以預料的意外,成功救治后的喜悅,以及難以挽回的傷痛。插管洗胃技術雖然會讓人感覺有些枯燥和深奧,但是實施搶救措施的患者及其背后的故事,卻可以讓人產生閱讀的興趣,幫助百姓從源頭避免意外傷害,減少患病的可能性,并對搶救過程中醫護人員可能采取的診治措施——那些會花錢的,會造成侵入性“傷害”的診治措施,達成理解,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從而實現文章的科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