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志

豆瓣論壇里有一個“回避型人格障礙”小組,目前有9萬多成員。很多人在論壇里發帖訴說自己面臨的問題:容易記住批評的聲音,難以釋懷;容易因為別人的負面評價質疑、否定自己等等。
一位網友分享說,自己不善于社交,不跟同事聊天,看到領導就繞道走,工作不順利會與家人產生矛盾,被父母指責“不好好工作,沒出息”。在這條帖子下面,很多讀者都發出了“世另我(世界上另一個我)”“一模一樣”的感慨。
回避型人格障礙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征的一類人格障礙,屬于心理疾病。患者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處于劣勢,因而顯得過分敏感和自卑。自尊心過低加上過分敏感,擔心自己會被別人拒絕,導致患者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回避型人格障礙”小組成員并非已經患病,只是不愿在現實生活中與他人進行過多的社會交往,過度保護自己。
目前,現實生活中回避與他人交往,回避參與集體性活動的人并不在少數,譬如那些學習成績一般,經常被家長批評的孩子。他們通過人為設置的各種“比較”——和其他學習成績更好的孩子相比較,被批評說“不夠好”。為了逃避他人的另眼相看,或是怕別人指指點點,逐漸學會了回避他人,如在親戚聚會時沉默寡言,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參加成年人的社交活動等。這樣做可以避免與那些可能傷害自己的環境接觸,將自己封閉在安全的世界中。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具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與世界對話和共處的動機。有些人之所以回避社會交往,原因之一是他們缺乏安全感,認為與人交往可能會受到傷害。例如,當一個在異鄉工作的年輕人參加家庭之間的春節聚會時,被人批評說“年近30未婚”“還沒買房”“異地漂泊不如回家工作”等,會產生不悅、焦慮等情緒,進而導致不想出現在公開場合。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的學習成績、長相、婚育年齡、收入水平等,在他人的眼中看起來“不夠優秀”,因此會引起一些人的品頭論足。但問題在于,并不是每一條評價都準確,也并不是每一條評價都出于關心。有些人在不準確的評價中因為心生畏懼,便選擇回避,把自己封閉起來逃避他人的品頭論足。也就是俗話說的“惹不起躲得起”——躲開你之后,你還有什么可說的呢?你就算說,我也聽不見了。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所謂的“優點”和“缺點”。就如同這世上不存在“完美的人”一樣,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用相貌、身高、收入、婚育年齡、孩子就讀學校等“硬指標”來評價一個人,既不正確,也不全面。而快樂、愛、勇氣、夢想、創新精神這些沒有辦法用數字衡量的“軟指標”,更能反映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人們在成年之后對社會活動、交往的需求各有不同,現代人針對特定場合、場景的回避傾向幾乎普遍存在,這是正常的。網絡時代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社交方式,“宅家不出門”并不等于“心理問題”。如果一個人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不愿參與太多面對面的社交活動,而又未影響生活質量,其實是可以的。
而過度回避社會交往,比如不和同事進行除工作必要聯系之外的任何溝通;和父母溝通次數不足一月一次;上班回家兩點一線,完全不和他人交流;對陌生環境感到難以應付,甚至對于與人交往感到恐懼,就屬于一種需要適度調整的社交抑制行為了。
就像不應給他人的“硬條件”打分一樣,對于不愿參與社會交往的人,他人也沒必要給他們“貼標簽”,用“不合群”等負面詞匯進行評價。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最好以尊重和善意的溝通為標準,盡量不要用“貼標簽”的做法傷害他人。需知,“不愿意被負面評價”是人的自然本能。
如果您覺得自己“回避傾向”嚴重,需要及早尋求心理治療。如果是因為從小就內向,不愿與他人進行過多的交往,但和父母、親密的朋友溝通順暢,不覺得“回避社交”會影響生活,可以不做任何改變。
如果自己覺得有改變的需求,可以嘗試:(1)跟親人、朋友坦露心聲,尋求大家的精神支持,幫助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2)多進行自我鼓勵,多想自己的“優點”,少想別人口中的“缺點”;(3)多參加體育活動,通過體力上的勞動減輕精神壓力;(4)嘗試在公開場合發言,展示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