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群

健身養生不一定非要做大汗淋漓的運動,一些簡單的小動作也有助于保健,踮腳就是其中之一。踮腳運動不受場地、時間和器械限制,好操作,簡便有效,對于久坐或久立者都很適宜。
古人早就知道下肢血液循環的重要性。踮腳健身法古已有之,名曰敦踵法,源于宋,興于明,盛于清,現在不少人常習練的“八段錦”中,就有“背后七顛百病消”這一踮腳運動:兩足跟漸離地,前腳掌支撐身體,保持直立姿式,頭用力上頂,然后足跟落地,復原為立正姿式,如此連續顛七次。這個動作通過踮腳跟的方式,刺激腎經系統,誘發全身震蕩(即“顛”),柔和地按摩五臟六腑,從而起到暢達經脈、通行氣血、健身醒腦的神奇功效。
1.站立踮。立正站好,兩腳并攏,雙手放在身體兩側;慢慢踮起腳尖,用腳趾緊緊抓住地面,將重心從腳尖移到前腳掌,放松身體;最后做自由落體運動,讓腳跟輕撞地面,引發柔和震蕩,沿兩腿上傳到上半身。重復20~30次,有體力者也可連續做100次。練習站立踮時要注意:足跟提起時吸氣,落下時呼氣。足跟落地速度應快些,以使全身放松,身體震動。
2.走著踮。如果散步時配合踮腳動作,邊走邊踮腳,則會達到更好的效果,對調節血液循環、促進消化、預防心臟病都有很大益處。踮腳走路有兩種方式,一是足跟提起完全用足尖走路,行走百步,可以鍛煉屈肌,從經絡角度看,還有利于通暢足三陰經。二是足跟走路,把足尖翹起來,用足跟走路,這樣可以鍛煉小腿前側的伸肌,行百步,可以疏通足三陽經。兩者交替進行可以祛病強身。每次走30~50步可以適度休息一下,速度視自身情況調節,以舒適、輕松為宜。
3.坐著踮。雙腳并立,背靠椅子,腳尖觸地,腳跟一上一下自然運動。每次踮30~50次,速度可自我調節。
4.躺著踮。躺著勾勾腳,也不失為很好的養生方式,可以幫助更好入睡。兩腿并攏伸直,將腳尖一勾一放,最大程度地帶動腳底及小腿肌肉活動。如果感覺小腿不舒服,就停下來休息。每次做20~30次,速度自我調節。
別看此法簡單,持之以恒地練習,能給身體帶來諸多好處。
1.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血管功能。人的腿部肌肉發達,又分布有大量血管,人體50%的神經、血管、血液都分布在雙腿,故腿有“第二心臟”之稱。踮腳時,腿部肌肉一張一弛。當肌肉舒張時,來自心臟的動脈血液會增加向肌肉的灌注量;當肌肉收縮時,則擠壓血管加快靜脈血液運回心臟,從而促進血液循環。據測定,雙側小腿肌肉每次收縮時,擠壓出的血量大致相當于心臟搏動一下一側心室輸出的血量。因此,踮腳能幫助人體下肢血液回流,供給心肌足夠的氧氣,有益心血管健康。
2.鍛煉腿部肌肉。做踮腳尖這個動作時,腓腸肌、比目魚肌、跖肌等8個肌肉會共同參與。腓腸肌強大,短跑、蹦跳時產生的爆發力就大。鍛煉比目魚肌,可以增加站立、行走、慢跑時的耐受力,非常適合老年人。
3.快速消除疲勞。由于踮腳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于向人體組織器官提供氧氣與養料,并向外排泄代謝廢物,有助于快速消除疲勞,使人精力更加充沛,還可以減輕因長時間高度集中用腦、突然站立,引起的眼前發黑、頭腦發暈等癥狀。
4.改善下肢血液回流。久坐工作者、一些中老年人常會感到下肢酸脹、乏力、甚至麻木,而從事教師等久站工作的人,更容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重者可出現下肢皮膚色素沉著,甚至是經久不愈的潰瘍。久坐、久站人群和中老年人,每天可多做踮腳運動。當你下棋、打牌、玩電腦或久站不動時,最好每1個小時做1次踮腳運動,幫助下肢血液順暢回流。
5.預防痔瘡。踮腳走路是用腳跟提起、腳趾受力的姿勢走路,腳趾一旦受力,常使人不由自主地提肛。收縮肛門肌肉可促使淤積在直腸靜脈叢的血液向下腔靜脈回流,使痔核的淤血狀況得以改善。因此,每天踮腳走路10~15分鐘,有助于痔瘡患者病情的康復。
6.緩解腰部酸痛。不論哪個年齡段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腰酸腰疼的毛病,這和久坐、久站有一定關系:太長時間不運動,下半身的氣血循環受到影響,從而導致腰部不適。如果做不到快走或者慢跑,每天踮腳是簡單又有效的鍛煉方式。它可以有效促進血液循環,讓肌肉得到充足的氧氣,改善腰部疲勞。
7.緩解膝關節疼痛。和腰部酸痛一樣,膝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久坐。腿部長時間不動,關節腔周圍血液和關節液缺乏良性循環,導致關節軟骨潤滑度不夠。長此以往,膝關節極易被磨損。因此,即便坐著也要經常繃直腳背踮踮腳,有效促進腿部血液流動,保護膝關節。
中老年人踮腳應注意:剛開始踮腳時,力度要小一點,循序漸進,不要用力過猛,避免抽筋或拉傷。平衡感比較差的朋友,踮腳時最好有支撐物輔助,如扶墻、扶桌子等。如果小腿肌肉出現疼痛感不必太擔心,暫停幾天,自我按摩一下,用熱水泡泡腳,即可緩解。踮腳尖走路對全身的協調性要求比較高,患有較嚴重高血壓、骨質疏松的中老年朋友,不要貿然嘗試,避免發生意外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