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 要:新課標要求聚焦高中地理學習核心素養的培養,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平沙新城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依托新城建設,設計教學課程,做好課程體系,完善課程內容,真正讓知識從生活中來,并到生活中去,學以致用,不斷探索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研學旅行;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地理實踐力是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標準為新教材的日常使用指明了方向,通過地理教學活動的設計,結合校本課程內容開設,靈活開展組織教學活動,完善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同時,也能夠豐富感知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拓寬學生認識問題、辨析問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用帶有時代感、空間感、現實性的家鄉案例,建構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適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基于平沙新城的建設進行問題探究,通過科學的地理過程思維,了解現象發生的前因后果、地理要素間緊密的現實關系,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啟發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思路,通過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思維表現、行動方式及提出問題的解決情況,實現教師引領下的自主學習,促成問題思考,解決問題,提高學科素養水平。
一、地理實踐力與研學實踐課程設計
高中地理在課程設計上兼有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特征,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科素養容易流于形式,新時代,新高考背景下,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是新課程設計的應有之意。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堅持以提高學科素養為核心,不斷提升學生應用地理思維解決具體科學問題的能力,積極開展應用實踐學習,尤其是以新教材的活動設計環節為引領,結合鄉土教材,開發研學實踐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實現知行合一,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研究能力,在研學實踐中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精神,提升地理實踐力,推進素質教育,真正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終身發展、終身學習。
二、地理研學課程教學設計
1.地理研學課程地點選擇的背景
學校地處珠海高欄港區平沙鎮,根據規劃方案,平沙新城的建設不僅是珠海產業的核心之一,同時也是實施港產城一體化發展的前沿陣地,承擔著港口中高端綜合配套居民生活服務、推動珠海西部地區城鎮化、促進城市功能轉型升級、生態環境優化的重要使命。
2.選擇研學路線,設計研學項目
平沙新城目前正在前期起步建設階段,基本形成了市政道路基礎設施,新城公園初步建成,按照“港產城一體化發展”要求,圍繞“山海河湖橋園”等元素,作為新城初見輪廓,作為觀察一個區域城鎮化的樣板,在城市區域選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歷史變化,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等都有非常強的實踐意義。
(1)城市風景線路設計
以平沙新城建設,選取標志性的新城建設,按照一定比例尺,繪制平沙新城平面圖,了解新城主要功能區分布,有一定美術繪畫基礎的同學繪制印象地圖,同時為后期研學路線設計提供前提條件,同時有計劃地安排攝影,記錄城市建設發展情況。
(2)城市住宅區設計情況調查
了解目前已完成或正建設的樓盤,其房屋朝向,樓層高度、密度等信息,估計居住區人口數。同時結合周圍基礎設施服務配套,距離公園遠近、商業區規模等情況,綜合評估該住宅區的人居環境質量。
(3)城市生態環境調查
對新城附近的水體分布、面積大小、河流水文水系特征,自然植被種類、數量等,土壤剖面、性質等信息進行采樣調查,充分了解新城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同時結合道路硬化、人造景觀的分布情況,了解平沙新城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采取的具體措施,充分感受人地協調帶來的環境質量提升。
(4)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根據目前的主流地圖App,確定研學路線起始地,結合無人機等全面了解新城的建設面貌,在體驗和反思中、在應用實踐中體會在城市管理與規劃中交通路線設計、密度與周邊功能區分布的關系。
三、具體實施
1.學情分析
研學旅行的參與者初定為高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有一定地理學習基礎,并有較強的學習愛好和學習情趣,愿意應用地理知識到實踐學習活動中。
2.前期準備
外出活動首先要注意安全,做好各項安全預案,充分了解從學校到目的地的交通安全情況,學生的心理情況,出行前要充分了解天氣變化情況,做好各項必要的物資準備。
同時結合每次的研學路線設計,提前做好相關知識的復習學習,如在城市住宅區的研學中,要充分理解城市功能區的概念,居住區的位置、形態、布局特點等教材知識。
3.研學過程——以城市住宅區設計情況調查為例
(1)前期搜集相關信息,利用地圖App了解新城道路分布情況,樓盤建設情況,確定采樣地點;提前設計調查問卷,分組分工。
(2)根據導航到指定位置,與樓盤建設方或銷售方座談,了解樓盤面積、層高等公開信息,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在征得對方允許的情況下,實地了解該樓盤預期容納人口數量,周圍科教文衛等基礎設施配套情況,如幼兒園、中小學、停車場建設、信息技術在小區管理中的應用情況。
(3)總結提高:成員交流,口頭報告,對組員訪談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對訪問及實際調查到的情況及時進行總結,并形成調查報告。
4.活動評價
為了確保研學活動切實有效,同時避免過于繁復,對小組成員在前期設計、中期活動、后期總結三方面進行星級評價,且分為自評、小組評、帶隊教師評三個方面,對各小組最后呈現的各類資料的豐富程度、質量,如照片、問卷情況、總結調查報告內容等,綜合進行評價,特別優秀的可以結集成專題報告,形成論文、研學手冊等。
結合本地平沙新城建設實際和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從學校周邊不斷尋找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尋找資源,體驗學習,在情境中學習,作為國家課程的有效補充,實現教材本地化,在研學旅行中,學習有用的地理實踐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學習問題,讓地理學習脫離應考,在研學旅行中實現真學習、優質學習,進而啟發學生愛學習,在學習和認識實踐過程中達到知識與情感的共鳴,體驗與成長的快樂,是研學課程設計的應有之義。
具體實踐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安全保障,缺乏經費,帶隊經驗不足,師資力量有限,社會協同配合,學生的學習層次不同搭配組合差異等諸多方面的問題。要成為學校的可操作、可實施、能持續的具體校本課程,還需要配套的管理體制,真正讓校本研學旅行課程作為實踐地理核心素養的落地舉措,通過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考察地理實踐力的道路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任國榮.中學地理教學及教師專業成長案例[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2]劉龍華.指向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與實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3):76-80.
[3]李臣之,紀海吉.研學旅行的實施困境與出路選擇[J].教育科學研究,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