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芳
摘 要:歷史學習是一個環環相扣、時時銜接的過程,貫穿著古今中外發生的一切。通過簡述單元教學對學生掌握歷史時段特征的重要性以及單元與課時學習之間的聯系,從而加強培養學生的通史意識,提高其對歷史脈絡的梳理能力,推進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發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貫穿聯系
一、以歷史發展線索為主體,補充完善歷史知識
在2020年全國Ⅰ卷第42題,以宋代歷史為例,講述了宋朝的不同特點,然后要求學生概括并論述中國古代某一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并以具體史實進行論證,體現了史論結合的考核要求。
(2020年全國Ⅰ卷第42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關于宋代歷史,海內外學者著述頗豐,敘述各有側重,如《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等,這些書名反映了作者對時代特征的理解。
結合所學知識,就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自擬一個能夠反映其時代特征的書名,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
從題目的答題要求來看,“時代特征”應是圍繞這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三維角度進行綜合論述,又或者是選取該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其中一個維度展開論述。前者是以通史論述的形式,將同一個歷史時期內發生的各種史實貫通起來,突出史實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影響;后者則是以專題論述的形式,將同一個歷史時期同一個領域內的史實連貫在一起,從而找出該階段歷史發展的特點。
如果說時間是歷史的軀干,那么史實應是歷史的血肉和羽翼。我們跟隨著歷史發展的線索,不斷豐富歷史的內容,但如何才能更加全面地認識歷史,做到學無遺漏呢?在高中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下,全國各地逐步使用了高中統編版歷史教材,教材編排采用通史與專題結合的形式,分為《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冊)、《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文化交流與傳播》等,在每一個單元學習前都概括了該單元的主要內容,理出學習內容的結構。綱要打基礎,明脈絡;專題找規律,挖內涵。單元教學呈現歷史概貌,理清歷史發展線索;課時學習則在單元學習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歷史發展的規律,在遨游史海中感受歷史的魅力。
二、單元與課時結合,還原歷史面貌
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其中時空觀念是對歷史事件所發生的時間和地理環境的了解,時間、地點、人物等是認識歷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我們在學習歷史時應先了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具體經過,才能對事件的意義或作用作出公正的評論,才能對事件中的人物進行客觀評價,進而得出科學的歷史結論,啟迪未來,學習歷史的意義也正在于此。時間是歷史學習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指向,沒有時間的指向則難以回到相應的歷史情景中感受歷史情懷。
我們在引導學生解答題目時,往往首先要做的是把題目中蘊含時間信息的內容找出來,正確定位時空,然后再從當時的社會環境出發理解材料的內容,從而選出正確的選項。但僅是先學習專題史,沒有通史作為知識基礎,學生就會容易淡化時空觀念,只重視專題內容與史實特點的學習,并把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割裂開來,導致腦海中一片混亂,無法正確定位時空。歷史不通則不明,不明史何談論從史出?只有將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理解清楚才能準確無誤地列出時間線索,恰當劃分歷史階段,找出歷史發展的規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政治與文化作為時空三維,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學生了解當時社會的情況就要從經濟發展狀況、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狀況等方面去認識,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歷史認知??梢妴卧虒W與課時學習的結合,起到了縱橫歷史、層層深入的學習效果,有助于切實推進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史通則明,史專則智
歷史事件環環相扣,解讀史料離不開對歷史情景的回顧,歷史結論則要基于對具體歷史事件的全面認識上總結得出。單元教學雖然貫通前后,條理清晰,但深度不夠,流于表面;課時學習雖然深入挖掘,但所到之處只是部分,學生所看到的僅是歷史一隅。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融會貫通,綜合運用,引導學生把握歷史的概貌,認識歷史的規律。朝代更替,興衰循環,時代車輪轉過的痕跡指引著前方。在單元教學中,我們以時間為主線,貫通古今中外,理清歷史的千頭萬緒;在課時學習中,我們以唯物史觀比較分析史實,得出史論,感受歷史的博大精深。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站在歷史長河邊數風流人物,看江山如畫,明世間萬理。
參考文獻:
[1]金麗君.核心概念視角下的高中歷史單元教學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2021(1):15-18.
[2]龔宇.統編高中歷史教材單元整體設計必要性探析:以《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為例[J].湖南教育(D版),2020(10):27-29.
[3]黃天慶.議題探討:融合“大概念”與“大主題”的高中歷史教學[J].江蘇教育研究,2020(2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