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英
等線課堂是落實新課程改革的主陣地。當前,《中外歷史綱要》作為統編教材在全國大范圍使用,由于多種原因,在新教材的課堂教學中,出現了很多無效和低效的教學行為。主要有:忽視課程標準的指導作用,學習目標錯位、缺位、與學情割裂、素養目標簡單化、表述不規范,達成目標的教學策略不精準等。如何充分利用課堂陣地,以學習目標為核心實現歷史課堂的高效教學,筆者依據自身的教學實踐和觀課經歷,對其中的關鍵要素做探討。
一、強化立足課程標準的目標意識是建設高效課堂的原點
學習目標是課堂教與學預期要達到的目的和效果,是課堂教與學的出發點與歸宿點,是教學活動、教學測量與評估的依據。教師要以課程標準為綱,特別要關注課程標準中關于“內容要求解讀”“教學建議”“學業要求”等內容,并以新教材和新課標編寫者的教學指導建議為參考,思考學年的宏觀目標,明確學期或學段的縱觀目標,制訂單元或課的微觀目標。
二、分析學習內容制訂學習目標是建設高效課堂的基本要求
教材是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資源。《中外歷史綱要》和以往的教材相比,文字多了、圖片多了、欄目形式多了;內容豐富了、視角多了、視野寬了[1],因此老師要“過教材關”,解決如何用教材教的問題。要明確教材的重點是核心內容、概念、內涵、結構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識。教學的重點要依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在學科、教材、本課中的地位而確定。學習難點指的是學生學習困難的地方,一般來說是理論性較強、與學生舊知和實際生活有一定距離的內容。
三、依據學情和素養水平確定學習目標,是引領不同層次學生實現課堂高效學習的根本遵循
課堂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有意義的學習。研究學生,解決誰來學,做到有的放矢,是制訂目標的根本遵循,也是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要從學的角度來研究怎樣教,研究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潛在發展水平、最新發展水平,做到根據學情和課程標準的素養水平,確定學習目標。
如《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的學習目標:
時空觀念素養的1、2水平:
能運用秦朝疆域圖和西漢疆域圖,描述秦漢疆域的四周。
時空觀念素養的3、4水平:
對比秦朝疆域圖和西漢疆域圖,說明秦漢疆域的變化[2] 。
四、圍繞目標制訂適切的教學策略是實現課堂高效的主要保障
教學策略是指教學過程中,為完成特定的目標而對所有教學活動的總體考慮。在新教材教學中,有兩個方面的策略尤為重要:
情境問題 + 促使理解的學習行為=實現目標
有人說:沒有情境的教學和沒有情境的問題都是枯燥無味的。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是實現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情與理性、舊知與熟知的溝通和轉化,從而使學習和理解變得容易、有趣[3]。在《中外歷史綱要》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在歷史學習中遇到的史料、圖表、歷史敘述、史論等創設為學習情境,將個人、家庭、社區生活中遇到的與歷史有關的問題當作生活情境,把對社會問題的歷史考查當作社會情境,將歷史學術研究中的不同觀點作為學術背景。圍繞學習目標創設教學情境,從而引領學生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現、提出、思考、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品質。
促使理解的學習行為,就是開展指向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李月琴老師講歷史學科的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中外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中的學習主題,運用歷史思維和歷史學習方式,把握歷史學科本質、邏輯、思想和方法,形成具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過程。
如《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4課,根據課程標準制訂如下主題:
主題:秩序的破壞與重建。
問題:戰前秩序;破壞緣起;破壞經過;戰后重建。
五、規范表述學習目標是引領學生開展高效學習的重要支撐
學習目標具有導教、導學、導評的功能。因此圍繞學習內容、學習行為、學習條件、表現程度對學習目標進行規范表述,可以使學生明確“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
如《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6課設置如下學習目標:
(1)利用地圖和相關材料整體概述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基本情況,并感受愛國與斗爭的精神。
(2)通過與18-20世紀初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比較,概括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
(3)利用史料并結合特點,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說明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教學具有目的性,因為教師總是為了某一目的而教,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中外歷史綱要》的教學要求高、任務重、時間緊,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利用課堂主陣地,以學習目標為根本引領,整合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為實現學生發展和高中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不斷精進。
參考文獻:
[1]李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新變化[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7):12-18.
[2]戴羽明.高中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教學設計策略:以《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為例[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0(4):4-7.
[3]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