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
摘 要:新時代民族村干部在管理方面存在著后備力量不足、素質不高、內部矛盾交織、待遇較低、上升通道不暢等問題。鑒于此,應采取重視民族村干部后備人才培養,優推優選、提供成長平臺,加強針對性培訓,建立健全監督機制,打通向上通道等措施,加強民族村干部的培養和管理。
關鍵詞:新時代;民族村干部;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5.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2-0025-03
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一些民族村干部出現“思想困惑增多、積極性不高”,“一定程度的為官不為”問題[1],存在能力、動力和擔當不足“不能”“不想”“不敢”為[1]的情形。針對這種狀況,新時代如何抓好民族村干部選拔、培育、管理、監督和任用,建設一支堅強有力、會干事、想干事、敢擔當的民族村干部隊伍,提高黨在農村的治理能力和夯實執政基礎,實現全面建成民族鄉村小康社會目標,已經成為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
一、民族村干部隊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形成原因
(一)民族村干部后備力量不足,缺乏創業型人才
1.民族鄉村留人“難”。在部分民族鄉村,除了傳統耕種和少量養殖,沒有其他收入渠道,創業難、致富難,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持家的只是老弱婦孺,形成農村的“人才空洞”。相當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特別是受過中高等教育、掌握一定文化知識或者掌握一技之長的民族青年,多想逃離民族鄉村的環境。
2.部分民族村干部“占著位子不干事”。調研時發現,一些村委,好幾年都不發展新黨員,為什么?因為這些村干部本身“進步”不了,但又不想退,他們很熟悉村委工作,一年到頭基本不做事,這些干部“占著位置不干事”,每月白領幾百塊津貼。他們認為作為一名村干部,在村里還有幾分臉面,擔心發展新人頂替他們,有意不培養新生力量,導致后備干部不足,出現一年、甚至連續幾年無新黨員發展的窘境,民族鄉鎮黨委政府也只好勉為其難,繼續使用這些干部。一些村干部由此渙散“干心”,滋生“養心”,積極性、主動性不強。
3.一些民族村干部擔當意識不強。新時代新形勢下,振興民族鄉村困難多,產業增收難度大,作為村干部要把群眾脫貧和管理好村務以及應對家庭瑣事并舉,工作頭緒和壓力難度較多、較大,不少村干部產生畏難情緒,缺乏擔當意識和能力。
4.民族村寨宗派現象比較嚴重。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在民族農村村兩委換屆選舉存在宗族把持,拉幫結派、拉票賄選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混淆視聽,削弱群眾意愿的影響力,導致村寨不能選出有能力、肯為群眾服務的好干部。
(二)民族村干部普遍素質不高,帶領群眾致富能力欠缺
1.民族村干部受教育程度較低,年齡結構老化。據調查了解,民族村干部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當前,民族鄉鎮、村組織村干部教育培訓次數比以前多了,但與公務員培訓學習相比機會還是少的,最多就是到鄉鎮里開開會,很多村干部連縣城都沒去過幾次,知識面、見識面窄,不是很愿意主動學習。干部隊伍嚴重老化,結構不合理,缺乏活力。如某民族鎮共有村干部不到150人,其中35歲以下的,均擔任團支書,占不到10%;36~59歲的,占50%多;60歲以上的,占近40%;大專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不到10%;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占約10%;初小文化程度的,占了近70%。
2.一些民族村干部素質和能力與當前農村新時代新任務要求不相適應,調處矛盾和糾紛辦法不多,不能讓民族群眾信服。受文化素養影響,一些村干部在國家政策的理解掌握、思想意識、法制觀念、制度執行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習慣于用老套路、老辦法應對和處理村寨中遇到的人和事,有時還帶著封建迷信色彩,不能及時、合法處理各種矛盾和糾紛,也不能帶領群眾致富奔康。這種情況會引發新的矛盾和問題,阻礙村寨發展。
3.一些民族村干部怕苦怕累,個人小算盤打得比較精。一些村干部表里不一,一讓做事就喊辛苦,讓人覺得他干部難當,處處給人想推脫不干的感覺,但其實心里根本就舍不得這頂“烏紗帽”。一到有什么惠民政策,心里就盤算著趁機私撈一把,總放不下那點小惠小利,不是為民辦事,不是為了黨的事業當干部,認為有權不使,過期作廢。不是想辦法發展村社經濟,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而是挖空心思中飽私囊。據調查了解,一些村干部暗中亂收費,群眾要開個證明蓋個公章都要收取5~10元甚至更多手續費,這種行為已是涉嫌違法了。
4.一些民族村干部罰字當頭壓群眾。一些政策在執行中遇到阻力和群眾不配合,一些村干部不做細致說服工作,而是動輒亂用公權力罰款壓群眾,造成一些地方干群關系緊張。由于民族村干部自身“內因”制約,需要“外因”特別是通過針對性培訓教育,幫助他們提高自己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2]。而民族鄉鎮受制于資金、師資、場所等條件限制,難以組織有針對性的培訓,導致民族村干部不懂法律,不思帶領群眾致富。
(三)民族村干部內部矛盾交織,監督不到位
1.民族村干部具有雙重身份,擔負雙重責任。村干部擁有干部和農民雙重身份。這種身份既有利于做群眾工作,又不利于工作,在這“利”與“不利”當中出現了矛盾,一些村干部難以做到“兩兼顧、兩不誤”。一些村干部工作責任心和擔當精神不強,在困難和挑戰面前遇難而退。因為不是國家擁有行政編制的干部,不會因此丟掉工作而難以生存,而組織對于他們的最嚴重處罰不過是免職,有些時候還不好罷免了他,因為一時間難以找到合適人選。村干部在村寨里的工作對象多少都有一些沾親帶故,工作起來不得不顧及鄉里鄉親的看法,特別是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
2.對民族村干部監督不到位。對于村“兩委”干部選任方式存在問題,如何履行好監督職能存在不少工作不到位的情況。對于比較富裕的村,村干部會在利益問題上鬧矛盾,對于沒有什么集體收入的村,則是缺乏戰斗力,各項工作往往出現“兩委”互相推諉塞責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