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靜
摘要:“孝德”是中華民族從古代文明發展到今天社會主義新時代永恒不變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是中國人對“孝德”的深刻認識,小學生是國家經濟和文化建設發展的未來,要全面提高我國人口素質,老師和家長就必須重視針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其中,“孝德”就是作為基本的良好行為習慣的標準,本文從“孝”文化對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具體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生;孝文化;良好行為習慣;培養與研究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斷推廣和實施,國家和教育相關部門一再強調要提高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小學生是國家發展的未來,他們承載著民族的希望和明天,小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對促進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培養小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學校一方面要針對小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積極提升教學水平,另一方面,要從各個方面促進小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
一、小學生從“孝”文化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快速成長期,所說是對他們是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的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通過積極的道德教育的引導,幫助小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獲得積極正面的引導促他們身心健康的發育,是小學教育的目標,也是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學校目標
學校是小學生日常活動最多地方,也是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核心課堂。
第一,要在語言上講禮貌用語、要在行為上講衛生、時刻注意自己的要文明用語;
第二,在小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中,小學生要時刻尊重老師,看到老師要行禮和問候;
第三,要時刻注意節約,例如:水、電、糧食、學習用品等等。
(二)家庭目標
現代掛的家庭中出生的小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和長輩對他們的行為稍微有些縱容,有些長輩甚至是溺愛小學生,容易養成他們嬌縱跋扈的性格,老師要積極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環境,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家庭是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第一課堂,而“家長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家長要學會以身作則,要深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習慣,要養成作息規律、無不良嗜好的習慣。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小學生需要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具體目標是:
第一,尊重父母,尊重長輩,能記住父母的生日和基本愛好;
第二,積極的和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遇到問題要及時跟父母去溝通;
第三,能積極;
第四,尊重家中的長輩,對長輩有禮貌,會孝敬家長的長輩。
(三)社會目標
小學生是作為未來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的主人翁,良好的行為習慣能更好的幫助他們長大成才,并且,良好的行為舉止和良好的好習慣代表著我國小學生“德育”和“孝”文化的教學發展效果,是提升我國人口素質建設的最為關鍵的環節和組成部分。小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社會目標:
第一,遇到認識的人要積極主動地打招呼并行問候禮,熱情大方的跟對方問候,并能使用文明用語;
第二,通過讓小學生積極參加傳統節假日的活動來感受到“孝”文化的具體行為和文化涵義,例如,在傳統春節活動中吃年夜飯圓的時候,要讓家里的長輩先入座,長輩先吃了其他人才可以吃,年初一要給長輩磕頭行禮等,重陽節民間又被稱作“老人節”,積極組織小學生到敬老院陪伴老人,陪他們聊天,給他們表演節目,幫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
二、小學生通過“孝”文化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
(一)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是作為重要的培養場所,老師就是主要的引導負責人,因此,從學校在學習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要重視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對自身的行為習慣時刻進行約束:
第一,老師要在學校積極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同學之間要友好互助、相互關心,老師要在學習中給予正確的引導,從日常行為習慣和語言習慣去觀察并及時引導小學生修正 不好的行為吸光;
第二,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來幫助小學生提升德育教育,例如,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些有關良好行為習慣和傳統文化相關的視頻、電影片段、教育片片段,以及其他形式的音響素材,然后通過情境教學模式來進行示范模擬,讓小學生體會到壞的行為習慣帶來的危害;
第三,老師在通過“孝”文化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時候,要積極創新教學模式,例如,老師可以每周評選出班級“德育之星”,并把獲得該項榮譽的條件和內容公布出來,讓同學們進行相互的監督,再設置一個“天使之星”,幫助班級同學改正壞的行為習慣的學生就可以獲得“天使之星”。
(二)家長教育方面
家是小學生生命中成長的搖籃,由于家是孩子內心的避風港,家是也是小學生最容易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地方。家長對此引起高度的重視,并時刻規范自身的行為習慣。
第一,為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一個和諧快樂的家庭氛圍,互友好,彼此和睦的生活,尤其是父母要孝敬;
第二,家長要注意自身的言行習慣,承諾小學生的事情要做到,如果沒有做到,必須耐心的給孩子解釋清楚原因;
第三,家長要做到善于傾聽,耐性地傾聽小學生的心聲,平等性的、不帶批判和攻擊性的傾聽小學生的思想,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才能更好的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四,成為學習型家長,通過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養來解決生活在的親子問題和親子矛盾,當和孩子的溝通產生矛盾的時候,可以通過學習用更好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較少對孩子心理的創傷。
(三)社會教育方面
社會要積極的通過主流媒體的傳播力效應,建立起和諧社會小學生該有的行為規范準則,在兒童節、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里,通過社會的力量積極組織相關的敬老活動,等其他公益活動,在公交車站臺、地鐵站臺、公園、商場等盡可能多的公共場加強小學生“孝”文化和良好行為習慣準則的宣傳標語,潛移默化的把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思想,深深的印在小學生的思想里,貫徹在他們的生活中。
三、總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幫助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提升綜合素養,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師、小學生家長、以及社會都要為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包括思想上證面積極的引導。老師和學校為小學生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家長則為小學生的成長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并且,老師和家長都要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參考文獻:
[1]王敏. 小學低學段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研究[D].江南大學,2020.
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鎮后山小學 3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