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睿
摘要: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探討如何立足“語文要素”構建語文教學模式,并結合實踐結果簡要闡述基于“語文要素”運用的教學策略,分別是研究語文要素,樹立科學目標;利用教材提示,設計教學活動;堅持以生為本,創新授課方法。
關鍵詞:語文要素;教學策略;小學
前言:
由于統編教材的使用正處于探索階段,教師對“人文主題”“語文要素”這些新概念正在研究,并未形成系統的教學模式,這是“語文要素”在教學中得不到落實的主要原因,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文章就基于“語文要素”運用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探討,旨在落實教學目標。
一、基于“語文要素”進行教學的重要意義
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中,語文要素是核心內容,教師要善于把握并且有效應用,這不僅能夠幫助教師科學規劃課堂教學與教材內容,還能明確教學重點[1]。語文要素的提出解決了困擾教師的“教什么”的問題,教師知道從哪個方向著手,也知道如何有目標地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要素。此外,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就是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對于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拓展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深化素質教育目標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2]。
二、基于“語文要素”運用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研究語文要素,樹立科學目標
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深入研究語文要素并樹立科學的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語文要素的引領作用,確保它們在教學活動中得到落實[3]。部編版教材單元導讀中蘊含了語文要素,教師在上課前應認真研讀,這是制定教學目標、吃透語文教材的綱領。具體來說,教師應以語文要素為切入點,基于深度解讀的基礎上確定具體的、精確的教學目標,為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這個單元安排了四課,分別是《觀潮》《走月亮》《現代詩二首》(分別是《秋晚的江上》《花牛歌》)和《繁星》,教材的單元導語上寫的是:1.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2.向同學推薦一個好地方,寫清楚推薦理由。這就是語文要素,這幾篇課文從不同的維度共同表現出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即“自然之美”。在指導學生學習這個單元內的課文時,教師需要深入研究語文要素,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通過這個單元安排的幾篇課文以及單元導語上的語文要素可以看出,“邊讀邊想象畫面”是閱讀這個單元幾篇課文時學生必須要做到的,強調學生在閱讀時能夠依據作者寫的語言文字進行想象。筆者在設立目標、解讀教材環節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與自己記憶中的景象與景物聯系起來,重溫自己曾經觀看景象、景物時候的愉悅體驗,從而遷移感受作者筆下所描繪的畫面之美。
(二)利用教材提示,設計教學活動
統編教材的編寫迎合了新課改要求,具有一定的特色,除了單元導語上直接給出的顯性信息,教材上還有很多隱性信息,這些都“提示”教師如何教學,如教材上的“泡泡語”以及課后習題、語文園地中隱含的“語文要素”。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提示設計教學活動,促進語文要素的落地[4]。
以《雷雨》這節課為例,課本上有一個“泡泡語”,里面的內容是“加點的詞用得真好!”這幾個加點的詞分別是“壓”“垂”“掛”,都是課文中使用的動詞。而《雷雨》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自然”,語文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這個“泡泡語”提示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語言使用之妙,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必須落實以下幾個要素:第一,這個詞語指什么意思?第二,這個詞語用在哪里?第三,使用這個詞語表現了什么?第四,能不能用其他的詞語去替換,為什么?帶著這些問題組織學生學習,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落實語文要素。教師要善于從語文要素的視角去挖掘“泡泡語”中的語文要素,從中了解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為接下來設計課堂教學模式以及有效展開教學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三)堅持以生為本,創新授課方法
在傳統的語文課上,教師經常使用“講解-接受”式教學方法,學生處于被動的位置,這不利于發展其核心素養。為了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并且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創新授課方法,確保學生真正參與知識建構,從而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例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美好品質”,語文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在指導學生學習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如《司馬光》《掌聲》時,可以采取問題導學法,通過課后習題以及自己設計好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讀完后給出相應的答案,教師再根據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完善,從而促進學生內化、吸收本節課的知識并且有效落實語文要素。又如,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科普”,語文要素是“閱讀時能夠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去解決。”在分析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在小組內提出問題,然后整理問題,展開小組討論,這樣既能拓寬學生學習深度,又能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對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有重要意義。
結論:
統編教材的設計迎合了新課改要求,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語文要素,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核心要求,對于提升學生學習水平以及語文核心素養有重要意義。教師要有與時俱進的意識,注重語文要素在教學活動中的融入,首先要深入研究語文要素,樹立科學的教學目標,同時要充分利用教材提示設計教學活動,并且堅持以生為本采取合適的授課方法,從而有效落實語文要素。
參考文獻:
[1]劉小偉.論語文要素“支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田忌賽馬》為例[J].教師博覽,2020(36):42-43.
[2]陳曉妍.抓住語文要素,展開語用訓練——以部編版小學語文《父愛之舟》一文的教學為例[J].發明與創新(小學生),2020(09):18-20.
[3]刁文文.基于語文要素的學習活動設計與實施——以部編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霧在哪里》教學為例[J].遼寧教育,2018(11):91-95.
[4]黃文杼.教、學、用并進,促進語文要素落地——以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為例[J].新教師,2018(0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