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近幾年社會建設的重點任務。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社會治理提到新的高度,對社會治理工作進行了一系列部署。在新形勢下,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滿足人民群眾最迫切、最現實的需要,使經濟社會發展更有保障。因此,本文從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兩方面,探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路徑。
關鍵詞:治理;社會治理體系;社會治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9-00-02
現在中國社會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現有的社會治理已經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人民群眾的需求正逐漸向著更高層次轉移。但當前的社會治理理念、社會治理制度和機制建設,有些方面還比較滯后,面臨很多挑戰。因此,必須要把社會治理工作作為社會發展的重點去關注,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拓寬發展空間。
一、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
(一)黨委領導
黨委領導是中國社會治理的特色。一方面,要把黨委領導貫穿于社會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面,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覆蓋面寬、聯系黨員群眾廣的優勢,通過機制引領、組織引領將黨建引入社會治理全過程,真正將黨建引領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特別是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黨員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是黨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橋梁”。黨員在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中,要自動與群眾結為命運共同體。因此,黨員參與社會治理可以喚醒其存在感和責任感,使其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二)政府負責
社會治理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政府在社會治理中要發揮三大作用。一是建設服務型政府,基本職能不能缺位,如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宏觀服務職能,繼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更加高效、更加貼心的服務。二是建設有限政府,由原來的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避免大包大攬,適當下放職能。在新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應當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市場可以辦的,交由市場去辦;社會組織可以承擔的,可以以委托、授權或購買服務等方式轉移給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可以承擔的,將職能下放給行業協會,由政府進行監督。三是建設法治政府,積極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并把法治政府建設貫穿政府工作的各個領域和環節。
(三)社會組織協同
跟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我國的社會組織有了較大的發展,通過對2020年社會組織進行統計后發現,在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數量已經突破90萬,在數量上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但是社會組織相對于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國家的發展來講,仍存在發展緩慢、規模小、服務能力難以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問題。因此,在現有基礎上,要持續推進社會組織發展,對商業類、公益慈善類的社會組織和行業協會進行重點培養,提高服務能力,壯大社會組織規模。除此之外,對于一些沒有備案登記的社會組織,也要給予關注和支持規范。打通它們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協同黨和政府做好社會治理工作。
(四)公眾參與
目前,社會治理的公眾參與度還不夠高,這也是當前我國社會治理的一大短板,這就要將其作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環節去加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離不開公眾參與,公眾參與也是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因素。在對社會治理的工作成效進行反饋時,最直觀的一個標準就是公眾參與是否積極、廣泛。一方面要對公眾的主體意識進行培養,讓公眾充分認識到社會治理是所有人的事情,不只是政府的工作。還要運用輿論宣傳、教育傳播、人際溝通等手段引導公眾關注社會治理問題,增強公眾的責任意識和主體意識。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對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人員進行表彰,讓公眾切實感受到政府對社會治理的重視程度,自覺把主體意識內化為自身的職責和態度。另一方面,提升公民的參與能力。政府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為公民提供多種技能培訓,提高公眾表達相關訴求以及談判的能力,整合基層社區、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為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一個良好的組織平臺。
二、創新社會治理方式
(一)法治保障
法治是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對于各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具有普遍意義。基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高層次需求,社會治理必須要以法治作為保障。一方面,確保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社會治理法治化的核心內容是依法行政,當前的重點是確保政府各項行政行為符合法律規范。繼續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強化權力監督,依法規范權力、制約權力。通過法治政府建設推進依法行政,保證社會治理法律規范得到貫徹落實。另一方面,讓法治成為群眾共識。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積極引導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推動形成全民信仰法律、遵守法律、解決問題法律至上的良好環境。
(二)德治教化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在我國社會治理之道就是禮法兼施、德法并舉。現在我國社會物質文明發展十分迅速,但是精神文明沒有得到同步發展,比如道德滑坡以及誠信缺失的現象時有發生。所以,在對法治進行培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道德的作用,利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公民素質。一是提高群眾社會公德。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媒體的社會公德影響力,利用新聞、報紙、微信等媒體傳播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另一方面,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在農村社區可以把鄉規民約引入社區治理全過程,大力開展鄉風、村風、家風建設,陶冶村民道德情操。二是通過家風對社會良好風氣進行塑造。國家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離不開家庭的支持,良好家風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晴雨表。三是注重親情建設,密切鄰里關系。
(三)自治強基
群眾自治是在社會治理中體現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標志。因此,要完善群眾自治制度,打造基層治理新格局。一是為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創造機會,暢通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不斷創新現有的形式及內容。二是引導群眾正確行使權利,使群眾利益和群眾自治制度做到完美結合。三是提高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主人翁意識,由要我參與變為我要參與,走出社會治理只是政府工作的誤區,切實做到社會治理特別是社區治理事事與我有關。
(四)智治支撐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競爭中擔任重要角色。利用智能化推動社會治理創新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在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關鍵在于建設智慧城市,城市是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的最前沿陣地。因此,一是要加強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對智能化基礎設施,如水、電、能源交通等進行高標準建設;在城市進行物聯網、互聯網的綜合布局,使數據共享和提取更加便利,這是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的基礎。二是推動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將政府數據和社會數據進行深度融合,確保城市各領域數據實現全覆蓋,使社會治理的相關決策更加科學化、系統化。三是提高數據使用效率。在運用城市數據時,要將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引入數據分析的全過程,全面深入挖掘城市數據庫實時更新和沉淀儲備數據。
(五)優化社會治理層級功能
第一,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在社會治理中,市域社會治理是一個新概念。從空間范圍來看,市域治理就是國家治理在城市各個區域的具體實施。由于設區的城市區域范圍既包括城市行政區域的城市社區,又包括城市所轄區行政區域的城鎮社區和農村社區。因此,市域社會治理覆蓋范圍更加廣泛,既包括城市社區,也包括農村社區。市域社會治理具有鮮明的樞紐型,它是連接城市以及農村社會治理的紐帶。而基層資源有限,只有在市域范圍里面,市級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才更有可能統籌資源調度力量,保障基層提供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一些東西。
第二,提高基層治理水平。基層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心,絕大多數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都發生在基層,社會治理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于基層治理水平能否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要充分發揮基層的橋頭堡作用,切實提高基層治理水平。一是向基層放權賦能,制定權責清單,明確劃分不同層級、部門之間的職責邊界。建立健全責任清單,推動資源、經濟社會事務管理權限、人力物力財力下放到基層,全力解決“小馬拉大車”的問題,為基層創造更加充分、更加高效的干事條件。二是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網格化可以形成“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的運行機制,群眾出門就是網格,需求反映在網格,問題解決在網格。三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隊伍建設。維護社會穩定,加強社會治安,推動社會治理至少要有五支專業的隊伍,要有專業的群眾工作者隊伍、專業的網格管理員隊伍、專業的志愿者隊伍、專業的應急管理隊伍以及專業的心理咨詢隊伍。
參考文獻:
[1]鮑紹坤.堅持科學法治理論指引 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實踐[J].社會治理法治前沿年刊,2018(1):1-5.
[2]陳一新.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N].人民日報,2021-01-22(9).
[3]王大廣.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首都實踐及其現實意義[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9(1):126-133.
[4]何勤華,吳怡.晚近20年英美法理學發展評析——以夏皮羅等人的實踐差異命題、法律規劃理論為中心[J].法治現代化研究,2020,4(6):10-25.
[5]陳成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理論蘊含與實踐路向[J].人民周刊,2019(23):62-63.
(責任編輯:董維)
收稿日期:2021-04-15 修改日期:2021-07-06
作者簡介:馮聰(1986—),女,山東招遠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公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