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旭杰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順應當前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是提高學生歷史解釋能力,加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歷史觀的基礎,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求真求實是歷史探究的本質,在運用史料進行實證的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熟練把握史料,并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養。鑒于此,本文將立足于培養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的主要教育目的,探究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有效途徑。
在討論方法前,我們需了解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
首先,部分教師自身史學素養不足。課堂中的史料應該是教師基于長期的史學閱讀與積累,或是師生共同搜集、整理之后呈現出來的。然而,調查結果顯示,有的一線歷史教師從校園走到工作崗位后,沒有經常閱讀專業歷史學著作,對最新的教育學相關研究動態不夠了解,對史料的選擇與運用能力不強,課堂中的部分史料甚至來源于網絡,有一定的不真實性,針對性也不是很強,很難帶領學生深入探究史料。
其次,部分教師有效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的不足。初中歷史教師除了需具備深厚的歷史學功底、良好的史學素養,還要有靈活的、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技術發達,學生可以通過書籍網絡等各種途徑獲得知識,如果教師拘泥于課堂知識的簡單傳授,那么無法輕易吸引學生,很難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最后,部分學生認知存在局限。初中是學生智力和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學生由簡單思維發展到縝密邏輯思維的重要階段。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學生沒有意識到能力、素養的培養對自身長遠發展的重要性,給教師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此外,有的學生對初中歷史的學習依然停留在背書和做題上,有時不理解教師在課堂中呈現的相應史料,較難做到準確地閱讀、理解和分析。這就導致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引導學生理解史料,使教學偏離課堂重點。而且,不同教師的史學素養、教學能力和方法的不同等,同樣會影響學生對史料實證的認知。
那么,初中歷史教學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第一,提高歷史教師專業素養。理念是實踐的先行者,在教育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需通過歷史教學指導學生熟練掌握分類、搜集、整理辨析與運用史料的方法,同時在實踐中反思與記錄教學過程,發現不足之處,閱讀相關教學期刊,從中得到啟發與幫助。在信息技術時代,很多信息都可以從網絡中獲得,教師要積極應對信息技術時代的挑戰,不斷豐富自身的學識,除了不斷學習歷史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拓寬通用知識視野。
第二,引導學生整理與辨析史料。其一,引導學生整理史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按時間順序整理。時間是歷史事件發展的基本要點,事件的發展變化等都會在時間上表現出來。繪制時間軸是日常教學中歷史教師經常會用到的方法,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最后的附錄部分也會有歷史大事年表。按時間順序整理事件,方便學生從大方向上把握歷史,從而加深對歷史的理解。二是按空間要素整理。這既使學生掌握了史料實證學習的方法,也對學生形成歷史時空觀念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二,引導學生辨析史料。在史料辨析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史料的來源及作者的創作背景。目前所熟知的歷史多為史學家們在史料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社會背景等因素得出的具有個人主觀意識的歷史認知。對于同一歷史事件及現象,不同的作者觀念角度不同、史料依據不同,得出的歷史認識會有所差異或截然相反。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史料的來源及作者的創作背景,以嚴謹的史學態度評析史料的真偽及歷史價值。
第三,明確運用史料進行實證的原則,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歷史的理論、結論、概念、評價等都從史料或史實中總結而來。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避免出現與教材觀點一致的史料則取,與教材觀點不一致的史料則舍的現象,甚至為了論證已有結論曲解現有史料。同時,密切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教師需構建歷史與現實的橋梁,使學生意識到歷史不僅存在于書本知識中,還存在于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歷史與現實的聯系,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理解,以更加包容的姿態對待現實問題。
運用史料開展實證教學可以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本質,彰顯歷史課堂的特色。同時,加強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有利于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符合國家及經濟全球化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要。
(作者單位系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郊區鄉寄宿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