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隨著當前教學工作的不斷發(fā)展,不斷推進初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成了一項重要工作,教師在關注學生知識教學、身體發(fā)展的同時,也要更加關注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以此不斷推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在實際的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語文學科作為一門關鍵性學科,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那么,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展開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少部分學生在實際發(fā)展過程中,缺乏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從而出現忽視傳統文化的現象,這影響了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結合語文學科的特性,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弘揚傳統文化,重視文化傳承是初中語文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教師只有有效整合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知識,才能更好地推進中學生的全面綜合發(fā)展。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滲透傳統文化。要想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利用初中古詩文教學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教師在古詩歌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教會學生正確地誦讀古詩文,通過有情感地誦讀,深切感受古詩文中描述的情感,以此更好地感知文化。比如,在教學《夸父逐日》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有感情地閱讀這一則經典的東方神話故事,通過斷句和分角色朗讀,感受課文中的悲壯與雄壯情感。通過實際的朗讀學習,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課文所表達的內容,讀出一個勇于追求、死而后已、為人類造福的夸父形象,從而體會到課文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積極開展情境教學,有效滲透傳統文化。結合初中語文學科的特性,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情境,充分利用各種相關形象,讓學生真正地感受文化,從而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的課程教學內容,利用各種現代化技術,創(chuàng)建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聯系自身的實際生活,拉近學生和課文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比如,在《過零丁洋》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詩句中印象深刻的詞語,并了解其特殊含義,真正體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名句的震撼力,并通過和作者的跨時空交流,與作者建立情感共鳴,感染古人的思想情懷,提升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實施對比教學,實現文化有效整合。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有效滲透傳統文化,還要注重遵循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趨勢,積極開展比較閱讀教學法,以此有效鞏固學生所學,同時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和認知。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不斷拓展教學資源,將課程中具有相似性的課文開展比較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人物形象,提升學生對課文寫作手法的運用能力。比如,《愛蓮說》和《陋室銘》這兩篇古文的文體較為相似,教師可以開展比較教學;《望江南》和《武陵春》這兩首詞的思想內容較為相似,教師可以將這兩篇描寫女子愁的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通過對詞的閱讀,分析課文“愁”的對象、形式及深度,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傳統文化。
開展寫作教學,實現傳統文化的延展。寫作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積極開展寫作教學,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以此有效延展傳統文化。比如,在教學完《岳陽樓記》這一課文后,因為岳陽樓在后期重修了,所以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寫作任務,讓學生假設自己是滕子京,給范仲淹寫一封信,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學生和課文人物的深刻交流。教師通過布置寫作教學任務,不僅能夠讓學生實現和古人情感上的交流,還能讓學生真正學習到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yǎng),在傳授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綜合發(fā)展。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作為初中教學階段的重要學科,蘊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能力,還能夠實現初中語文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此同時,要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師還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力度,注重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意識和專業(yè)素養(yǎng),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應對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及時有效地引導和教育學生。
(作者單位系甘肅省慶陽市寧縣良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