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1]。因而,文化自信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選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中華文明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五千年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最突出的優勢,也是我們能夠堅持自信的源頭。本文堅持以歷史走向未來的要求,以中華文明史為基點,主要從文明的延續性和文化包容性兩個方面具體討論,以此闡釋出文化自信提出的歷史根基。
【關鍵詞】 文化自信;中華文化;中華文明;歷史根基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6-0112-03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2]。習總書記高度推崇文化的作用,基于對五千年中華文明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他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化自信”這一命題,自十八大以來,他多次在多個場合不斷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總書記第一次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3];2015年10月15日,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6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總書記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4];2017年10月18日,習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把“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并列提出為“四個自信”,并把“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作為一專題具體論述[5];2017年10月24日中共十九大通過了新黨章的修正案,文化自信的內容正式寫入黨章。
二、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及根源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6]”因而,文化自信的提出,絕非偶然得之,更非一家之言,而是有其的穩固的現實基礎、深刻的理論依據和厚重的歷史根基在其中的。從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中華民族的成長史、中華人民的奮斗史來看,文化自信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分別是: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其厚重的歷史根基正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在這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人民創造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不能比擬的燦爛文化,既有對自然現象的探索,又有對社會生活的創造;既有約定俗成的普世價值,又有標新立異的處世哲學;既有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科技發明,又有記錄人類歷史進程的文藝文學。這些文化,深深印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成為中國人自信的源頭。
三、文明的延續性
文化的自信首先源于文化的延續。在眾多的世界古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雖然會有一些學者產生質疑,但客觀地講,這一論斷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從現在看,至少有兩個方面能證明這一論斷,一是我們祖先最早使用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等經過篆書、隸書、楷書到今天的漢字的轉變過程的脈絡清晰可見,大部分古文字依然可以被今天的人們所理解和釋讀;二是我們古代的傳統思想觀念,至今還印在我們的骨子里,至今我們還堅持認同。
與其他文明進行對比,可以反觀出其他文明并非如此,比如世界上和中國并稱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埃及、古西亞、古印度,其文明至今多已不復存在。
古代埃及最早有記錄的歷史源于公元前3500年的格爾塞時期,自此埃及先后經歷了早王朝時期、古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期、中王國時期、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從公元前1085年開始,埃及進入自己歷史發展的衰落時期和外部不斷入侵的時期,期間只有短暫的獨立,大部分時間是被外族統治的,先后有利比亞人、埃塞俄比亞人、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統治過埃及,直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占領埃及,埃及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外族入侵和統治下,埃及歷史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古埃及文明也在這個過程中滅亡了。今天作為獨立國家的埃及,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是一個典型的阿拉伯世界的國家,早就已經與古代埃及的文明脫離了關系,其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后被人遺忘,成為一種死文字。
古代西亞大致相當于今天的中東地區,誕生了眾多的民族和文明。大約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人是兩河流域最初文明的創造者,隨后是阿卡德人、亞述人。四周還有蘇巴里人、胡里特人、古提人、喀西特人、路路貝人、阿摩利人、迦勒底人。兩河流域的古文明就是在這些民族互相影響、互相繼承、共同創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河流域先后經歷了蘇美爾時代、阿卡德時代、烏爾王朝時代、古巴比倫王國時代、亞述帝國時代、新巴比倫王國時代。這一地區由于民族眾多,自誕生之初就不斷在相互征伐中,各個文明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公元前7世紀到前6世紀的新巴比倫王國時代達到空前的統一。公元前542年被波斯人滅亡,新巴比倫王國的滅亡標志著兩河流域歷史獨立發展的完結,從此它被一個又一個的外族入侵和統治,直到7世紀被阿拉伯人統治。漢謨拉比法典是這一地區文明給我們留下的一個重要遺跡,但刻在上面的楔形文字至今已經沒有人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今天的西亞地區就和它古代時期那樣,戰爭頻發,是當今世界上最為動蕩的地區,可能早就沒有所謂的文明的延續了。
古代印度這一地區最早的文明應當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的哈拉巴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則完全讓印度最早期的文明消失殆盡,以至于今天都無法從任何文獻和遺跡中看到哈拉巴文化的影子。雅利安人在這一地區創造的吠陀文明和種姓制度對后代印度確實產生了很大影響,但雅利安人并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部落形式。其實在整個印度的歷史中,絕大部分時間都不存在統一的國家,“印度”二字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加之長期的被外族入侵,文化保存的極其不完整。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如果還算得上歷史的話。就是一次次被異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而我們通常說的印度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入侵印度的侵略者的歷史,印度就在這個一無抵抗、二無變化的社會消極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龐大帝國。”[7]
由上觀之,相較于其他文明古國,古代中國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雖然也經歷了多次的外族入侵與文明碰撞,但在與外來民族進行交匯中,我們自身的文明并沒有被消滅或取代,反而是同化了外來文明最終壯大了中華文明的自身力量,這一點后文還有具體論述。再者,在中華文明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大量輝煌燦爛的文化,包括至今還在使用的漢文字、影響后人千年的哲學思想、有眾多體裁的文學、獨立的醫學體系、獨立的音樂體系、獨立的美術書法體系、獨特的酒文化、茶文化以及精美的陶瓷、絲綢等工藝手法,還有廣泛涉及天文、地理、生活的各類科技發明,這些文化的衍生物至今都還存在我們身邊,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中華文明確實是最為完整、沒有中斷的,期間所創造的文化的全面性也是其他文明難以比擬的。
四、文化的包容性
文明之所以得以延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文化具有極為強大的包容性,這一包容性體現在很多方面。
首先就是民族的大融合。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回溯中華民族多元統一的過程,認為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合和融合,形成包容的多元統一體[8]。最初的華夏民族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壯大,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體系。之所以能夠這樣,就是因為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同化力和頑強的生命力。
在我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次比較大規模的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是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周王朝的式微導致了周邊四夷的入侵,位于中原地帶的華夏民族與周圍的蠻、夷、戎、狄等少數民族不斷碰撞與融合,形成了早期的中華民族;第二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漢以來,原來分布在北方和西北方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逐漸內遷,與漢族人民雜居相處。尤其是西晉的八王之亂,激化了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起十六個政權。這些少數民族,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為主,在中原地區長期的混戰與紛爭的過程中,逐漸接受漢族文化,融入了中華民族的體系中。其中,北魏孝文帝是十六國以來長期民族融合的集大成者,他的漢化改革,繼承了此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并且更加廣泛、更加深刻的把民族融合推向一個高度。第三次是宋遼夏金元時期,這一時期,以華夏民族為主的宋王朝與契丹族的遼、黨項族的西夏、女真族的金以及大理、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長期共存,他們之間既有斗爭,又有團結,在交往和斗爭中,各個民族發展了新的關系。少數民族的統治者,也逐步接受了漢文化,與中華民族融為一體。
當然除了三次大融合以外,我國歷史上中原民族與四周少數民族時刻都在碰撞中共同前進,這與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發展其實是有相似之處的,即大多是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南方農耕為主的民族。比如兩宋時期,由于積貧積弱的原因,導致了契丹族的遼和女真族的金先后南侵中原,然而在后期的發展中,民族矛盾并沒有深度激化,反而是契丹和女真主動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與漢族融合聚居,最終也融入了漢族的大家庭中。
其次是傳統價值體系與外來宗教的融合。在中國這一土地上,出現過眾多的本土哲學和價值體系,其中以仁義為核心的儒家思想自漢以來一直處于主流地位,這一價值體系已經深深印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以至于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國人的骨子里依然認同儒家所倡導的倫理道德、家國情懷等等觀念。但從儒家思想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出,這一價值體系不是孤立的一家之言,而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發揚光大并且影響中國人民兩千多年,正是因為其兼容并蓄的強大包容性,一方面它吸收了當時春秋時期與其共存的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中的精華,另一方面在后世的發展中不斷推陳出新而擁有了其時代特征。而外來的價值體系雖然在中國能夠生根發芽,但最終的結果基本是被本土文化所吸收。
拿最為熟悉的佛教來舉例,佛教最早誕生于印度,自漢代傳入中國,至今已2000年。它在傳入中國以后,與中國的傳統思想、風俗習慣等相互結合,接受了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和改造,產生了大量不同于原佛教的新的內涵,中國化的佛教同時也經由中國傳向東亞和東南亞以及世界眾多地區,中國成為佛教向世界傳播的最重要的一條途徑。佛教在中國化的同時,中國傳統的文化也大量吸收了佛教的深刻內涵,宋明時期的程朱理學正是融入了大量的佛教及當時其他宗教思想,對儒學思想完成了革新,使得儒學更加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佛教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相互融合,形成一種“三教合一”的局面。也就是說,佛教這一原本屬于外來的宗教,在中國流傳的過程中,既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又深刻影響著中國文化,最終與中國本土的價值體系相融合,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觀作為佛教發源地的印度,由于其內部封閉的價值體系和僵化的等級秩序,佛教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而是處處受到其主流社會思想的打壓,以至于今天在印度這一國家信仰印度教的人數有83%,而信仰佛教的人數不到1%。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整個世界的文明史中,中華文明以其強大的包容性特質,延續至今不曾中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幾千年中經受了各種歷史的考驗,積淀了深厚的精神品質,同時也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世界和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就是我們今天堅定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也是我們得以自信的源頭。
參考文獻:
[1][2][5][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3]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5(1).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7-01(2).
[7]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九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8]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統一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楊雁翔,男,山西運城人,歷史學碩士,武警工程大學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軍事思想和軍事歷史、戰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