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偉 王晶 樊榮偉
摘要:專業課程功能,體現在研究生專業技能和能力的提升。思政教育目標,在于幫助教育對象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前者注重強化學生適應社會的必備技能,而后者是保證學生有效適應社會的必要素養,二者對研究生的成長和自我價值實現都十分重要。因此,可基于騰訊會議、MOOC等線上平臺,對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進行銜接。以研究生思想成長狀態為參照,深挖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基于專業實訓課程,實現有效培養研究生思維品質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融合
引言:
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復雜、系統性工程,受學生個體先天條件、外界環境、教學環境、教學方法等因素影響和制約。教育工作者必須建立立體和多維的教學視域和思維,從不同學科視角出發,思考專業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的創新。而針對“課程思政”視域下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探討,正是獲取多樣教學手段的重要突破,更是保證教師多方面掌握教學節奏的正確引導。相關人員應根據整個社會的人才結構和需求標準,制定科學策略,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進行科學融合,以形成教育合力,培育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具備堅定政治立場和社會服務能力的人才。
一、“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價值定位
(一)將立德樹人教育宗旨與專業課堂有機結合
“課程思政”,更強調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對研究生政治素養、知識素養和能力素養進行全面培養。基于“課程思政”理念,教師更具備積極的意識對專業課程進行延展和優化,秉承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引導研究生深度學習。而“課程思政”在專業教學中的融入,促使立德樹人教育宗旨延伸至專業課堂,更利于學生思想健康成長、品格塑造、核心競爭力提升。
(二)于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
專業課程教學中體現“課程思政”屬性,更有助于同一時間完成多重教育目標。通過將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可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術的過程中,幫助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此,完成專業教學目標的同時,還可實現思政教育目標。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一)基于騰訊會議、MOOC等線上平臺,對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進行銜接
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應從研究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和職業發展目標出發。立足學生信息聚焦點,探尋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的融合點,更具有效的在專業課堂中加入思政教育內容。教師應基于騰訊會議、MOOC等線上平臺,對不同教學內容進行深度融合,采用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育人活動。教師應利用騰訊會議、MOOC等線上平臺的網絡精品課程和點播功能,最大程度激發研究生學習興趣,以保證課程內容的擴充不產生額外的負荷。教師在對知識內容進行深度混合的過程中,需做好各個教學要素的重整和優化。依托騰訊會議、MOOC等線上平臺,對專業教學空間和時間進行極大延伸,在課堂內外巧妙的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例如,教師可結合目前網絡熱議的“澳大利亞撕毀一帶一路合約”的話題,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觀點和表達態度,并以此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助力祖國更具備顯著競爭實力應對國際復雜局勢,即通過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角度及角色對關注的熱議話題進行思考,思考作為年輕人所肩負的責任擔當。組織學生在課堂和在線教育平臺獲取新知識、新觀念、新思想,以網絡為媒介,對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進行巧妙銜接。
(二)以研究生思想成長狀態為參照,深挖專業課程思政元素
關于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教育工作者需切實關注學生的思想成長特點和狀態。“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應注重在專業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既要全面提高學生專業能力,還需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其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教師設計專業課程內容中,應根據研究生的思想問題,有針對性的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通過深挖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以此為著力點,對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進行科學的融合。例如,教師向研究生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術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學習過于功利化,更多情況下是應付教師和家長,自身缺乏正確的學習理念和積極的學習動機。為此,教師應將充分發揮偶像的榜樣示范作用,將在學生群體中具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的創業拼搏的案例,科學的融入專業課程中。這樣,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令他們在分析勵志性的教學案例時,能重新思考自身的學習意義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即教師需引導學生厚植愛國情懷、樹立遠大理想,將自身的專業學習對接到國家經濟建設中,以此達到育德、育心、育人的多重目標。
(三)基于專業實訓課程,實現有效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目標
“課程思政”視域下,教育工作者需對專業課程教學的意義和育人本質建立正確的認識。注重系統化傳授專業知識、科學強化研究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需關注學生的價值塑造和心理健康。教師應以職業活動為載體,對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進行科學融合。以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模式,全面開展校外專業技能訓練活動。院校應設計專門的專業實訓課程,并構建多元化的實踐訓練質量評價體系。做好前提工作后,組織研究生以現代學徒制的形式進入企業實習和學習。以崗位勝任力、團結協作能力、匠人品質、糾錯意識、理論實踐等評價指標,對學生的實踐訓練過程進行動態的評價和考核。利用過程性評價方法,對學生的整個實習表現進行評定。同時,教師或師傅發現研究生思想和能力不足等問題時,應及時的進行指導和糾正,以此幫助其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基于職業訓練的既定場景,協同開展知識教育、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令他們成為有高尚道德品質和極強崗位勝任力的人才。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提升綜合能力,學思踐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結語:
總之,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對人才培養形成新思想和新思路,不應局限在既定的知識教育目標體系中。應從“課程思政”視域出發,對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和創新進行深度思考,重視提高研究生知識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的同時,加強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以傳統課堂、網絡空間、實訓活動為媒介,對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進行融合,繼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易慎.思政教育元素與專業課程教學融合的研究[J].成才之路,2020(20):10-11.
[2]張文妍,葉原豐,楊曉莉,郝凌云,張素紅,馮年華.“課程思政”近五年發展中存在的三個問題及從客觀實際出發的解決策略[J].中國文藝家,2020(07):172.
[3]楊松林,王仁朋.論如何實現高職思政與專業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0(0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