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梅
沒有閱讀量的累計,就沒有質的提升。低年段是海量閱讀最關鍵的階段,教師應根據低年段學生的學情特點,構建高效的“感官課堂”,讓學生到達“眼到、耳到、口到”的境界。
一、視覺刺激,力求“了如指掌”
低年段的學生形象思維發達,教師可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視覺上滿足學生需求——讓相對固定的學習內容在學生面前重復出現,形成視覺刺激,力求達到“了如指掌”的認知程度。
(一)創設海讀環境,無處不文章
盡管低年段的孩子識字量不多,但人人都能流利地背誦出幾首膾炙人口的兒歌,這就是給學生創造視覺沖擊的好機會。如兒歌《小蜜蜂》,我們可將班集命名為“小蜜蜂”班,隨后把《小蜜蜂》這一首兒歌以文字的形式上墻,將兒歌中的生字通過加粗、標紅的方式突出。每天教師利用3-5分鐘時間帶領學生就著文化墻重溫班級昵稱、誦讀兒歌《小蜜蜂》。學生掌握后,教師把兒歌中的生字單獨“請”出,做成識字卡片。結果證明,兒歌中的生字早已在班上“混了個眼熟”。接著,教師再開發班本教材,將羅隱的詠物詩《蜂》以及更多和蜜蜂有關的兒歌、童謠或古詩搬進課堂作為識字教材。
(二)巧用多媒體,發揮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海量閱讀課堂上,教師也可以用多媒體精心包裝教學內容。如我在多媒體設備上收集學生的頭像照片、姓名漢字和姓名音節,并用動畫效果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其中還穿插了學生照片、漢字和音節的連線配對游戲,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很高漲,學習效果也很突出。
(三)繪制多種思維導圖教具,提高記憶力
低年段學生識字量有限,他們更喜歡形象直觀的圖像和畫面。教師可嘗試將圓圈圖應用到識字寫字教學中。如教學《霧在哪里》一課生字時,我以“霧”字的偏旁雨字頭作為圓圈圖小圓圈中的主題,引導學生在大圓圈中填入有關的同偏旁漢字“雷、霜、雪、露”等,在學生發揮聯想聯系舊知后,再引導學生總結得出“雨字頭的字大多與自然現象有關”,以達到建構新舊知識有機體系的教學目的。Tony Buzan發明的思維導圖學記古詩也很高效,如在學生通讀《望廬山瀑布》一詩后,師生合作繪制思維導圖(下圖),學生看著黑板讀2-3分鐘,就能完成古詩的理解和背誦。
二、聽覺熏陶,實現“耳熟能詳”
俗話說“耳熟能詳”。央視熱播的節目《朗讀者》《見字如面》,以及喜馬拉雅等手機閱讀應用,核心都是“聽讀”。
(一)課外教材錄音播放
課前,教師給每位孩子發下《古詩接龍》《成語接龍》《聲律啟蒙》等課外學習教材。學新事物,孩子們都很喜歡,聽第一遍錄音,教室里一片靜寂,第二遍、第三遍時要求學生模仿著小聲跟讀,教師只需輕按錄音的播放按鈕,學生豎起耳朵認真聽,就能達到簡單自在的海量閱讀高效課堂。
(二)教師現場朗讀
當孩子們在課堂上出現疲勞感時,教師還可以進行現場示范朗讀。現場的朗讀比音頻更真實更可感,教師是學生喜愛的對象,學生很樂意聽老師讀。一首富有童趣的詩歌、一篇想象豐富的童話……再配上輕柔舒緩的音樂,從耳朵進入大腦的過程,就是孩子對文字的二次創作。
(三)學生朗讀展示
身邊的同伴是孩子們學習和模仿的直觀榜樣,挖掘現實生活中音色悅耳、發音標準的好苗子,無疑也是在培養新一代的“朗讀者”。根據由易到難的原則,我們從《三字童謠》和《學拼音兒歌77首》切入,隨后將朗讀的內容定在語文教材上,再去挑戰繪本、童話、詩詞等文本,每天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
三、熟讀成誦,日后“出口成章”
語言學科,都離不開“語感”二字。因此,課內海量閱讀要從不求甚解的誦讀開始,現在不理解只是還沒到理解的時候,對文章的“深度理解”要等以后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慢慢“反芻”。
(一)增加課內誦讀花樣,激發學生讀的欲望
“三分文七分讀”,低年段的閱讀教學,尤其要注意淡化理解,強化朗讀。讀的藝術不僅在于嘴上,還可以在讀的姿勢和方式上做文章。讀的姿勢有:搖頭、拍桌、拍手、拍腿、與小伙伴對拍等。讀的方式有:快讀、慢讀、鸚鵡學舌讀、復讀機讀、重組教材對比讀、滾雪球讀、漲潮讀、退潮讀、秒表計時讀和限時讀等。
(二)增加課內誦讀深度,提升閱讀的高度
語文教師要有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做經典傳唱人。吟誦是我們祖先創造的一種古老讀書法,我們可以通過QQ群、微信公眾號、研修班等途徑學習吟誦。并將吟誦帶進課堂,和學生一起聆聽、吟誦優秀的作品,定期開設“吟誦課堂”,增加誦讀的深度,提高閱讀的高度。
課標指出:“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如若僅僅將這145萬字當作課后任務一樣布置給學生,完成的效果和質量可想而知。教師應在課堂上踐行海量閱讀,最大化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將孩子們引入用文字寫成的美麗世界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韓興娥.讓孩子踏上閱讀快車道上 新版[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