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赟
一、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認同學生的音樂審美。
學校以“為認同而教育因教育而認同”為辦學理念,堅持“文化立校,質量興校,科研強校”的辦學方針和“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管理思想。教師們應在認同教育理念下,認同學生,培養有認同感、歸屬感的陽光少年。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政黨觀、制度觀,以促進師生學識與精神培養為學校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在大多數課堂中教師往往作為主講者傳授知識,學生以聆聽者角色參與到學習中,學生的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展示,學生主要學習到了課堂理論知識。根據素質教育方針,教師應注重尊重事實,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認同學生對當下新音樂的熱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找到生活與音樂的共性,在生活中發現音樂美感,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能力。如何引導學生將生活與音樂聯系起來,激發學生探索音樂的興趣,是小學音樂教師思考的課題。
音樂是充滿情感的藝術,字里行間都表達著濃濃的深情,所以要注意在音樂教學中認同學生情感的表達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可見開展審美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注意審美的教育,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的素質。因為音樂是抽象的聽覺的藝術,要注意培養音樂感知力來提高審美能力。
二、創設情境營造認同氛圍,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
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小學生大多比較感性,自律意識不太強,若想學生高效地參與音樂學習,促進學生自主體驗、感受與創造。想要學生認同課堂、認同教師、教師也認同學生,就需要營造輕松、自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創設情境,應恰如其分,與音樂教學內容、目標相契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相契合,從學生易于接受的角度來營造,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可以借助多媒體、生活實物、學生自己的故事、教師的巧妙引導來創設。
可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加強人文教育,比如通過多媒體,顯示歌曲的創作背景,作者介紹、要表達的情感等,讓學生有更多地了解相關的人文知識,弘揚傳統文化。對一些歌曲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播放,顯示歌曲描述的情景和所要表達的情感,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有良好的學習興趣,才會有一個愉快的學習音樂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發現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點,并認同和培養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小學高段的音樂教學中,學生們喜歡音樂,但唱起歌來表現的不夠自信,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時,我一邊鼓勵大家,一邊教學生們怎樣唱好一首歌,建立師生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學生們唱歌時也變的自信多了。
三、借助學科特點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音樂認同。
小學生處于智力發展的初級的階段,所以每個人的音樂才能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針對具體的情況進行詳細認真的引導,在對學生的學習上要一視同仁,對待學生要因材施教,使其得到長足有效地發展。
在傳統的小學音樂科學教學中,通常采取的是教師教、學生跟著唱的教學模式,但是在以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中,這樣毫無新意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必須要充分借助音樂學科的特點,運用了許多切合實際的靈活的教學法,打破傳統的枷鎖,編創出具有特色的教學的方法。除此之外還要回歸到教材當中,吃透其中的要點,并將知識進行串聯起來,做到推陳出新,提高教學的質量,不知不覺中使小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提高。引導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去感受美、發現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產生主動將音樂作為保持心理健康和諧的工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促進自我發展與完善的行為。
四、樹立“師生認同、互動自主”觀念,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提倡師生認同,師生互動學、學生自主學習,其目的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習主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學生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就必須改變過去在音樂教學中曾經存在的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主體的形式,代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能力和需要為出發點,為學生提供學習、積累音樂知識和文化餓廣闊天地。讓教師認同學生,學生也要認同教師。因此,在教學中應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貼近自然,采取圍繞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主題內容,選取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欲的音樂材料,使學生在富有自覺性和自主性的學習中感受音樂,逐漸培養把握音樂的表現形式、審美和情感內涵的能力。
通過音樂課的課堂教學,教師在教給學生音樂理論知識及歌曲欣賞和演唱的同時,逐漸滲透珍愛生命、勤奮學習、愛護環境、團結協作、樂觀向上、樂于助人、正確面對挫折等教育,加強揚善懲惡、尊老愛幼等傳統教育,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正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在新時代教育理念及認同教育理念下,核心素養是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注重對學生各種能力的認同及培養。為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打下必備的基礎,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音樂作為一門必不可少的學科,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探究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案,并運用于教學實踐,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弘揚傳統文化,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結語
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背景下提出的必然要求,核心素養包含的層面非常廣泛,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首先得了解音樂核心素養的內容,明確音樂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及師生的互相認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是促進學生綜合發展。音樂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教師不能簡單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確立核心素質教育的理念,體現新課標的精神,體現師生的互相認同,并和其它學科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教師應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其音樂思維素養與科學探究素養,促使學生在探究與思考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核心素養,培養自身的核心素養,體會音樂的奧妙,明晰自身肩負的使命與責任,激發出自身的社會責任素養。培養有認同感、歸屬感的陽光少年。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能夠給小學音樂教師提供更多的參考,在認同教育的理念引領下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