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金霞 周金鐘
“科學精神”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一項重要內容,主要指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細化為理性思維、崇尚真知和批判質疑三個基本要點。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挖掘并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精神呢?筆者以《蝙蝠和雷達》一課教學為例,談一談具體的方法。
一、立足于教材,挖掘科學精神
鉆研教材是教師一項重要而又深刻的工作,是備好課、上好課、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老師既要縱觀全局,弄清本篇課文在教材的哪個單元?地位如何?與其他各篇的聯系是什么的?還要深入理解課文的文本,鉆進去、摸準、吃透、切實熟悉課文。只有理解教材,用好教材,通過教材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生,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一)基于單元目標,挖掘“樂于探索”的精神
每一組課文前都有單元導讀,它是學習該單元的“路標”,明確了學習的任務,提示了學習的方法,可以說單元導讀幾乎覆蓋了學習整個單元所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學習該單元的方向?!厄鸷屠走_》是統編版四上第二單元的課文,該單元是圍繞“提問”編排的策略單元。教學本組課文,旨在教給學生提問方法,培養提問意識。學生在有效的、一系列的提問中可以了解到新的科學知識,在對自然的觀察、了解、發現中受到有益的啟示?;趩卧獙ёx的提示,我確定了本節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蝙蝠在夜里飛行時不靠眼睛,而是靠嘴和耳。在此基礎上,循循善誘,提出問題“學到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問題?”自然引發學生提問“蝙蝠在夜里飛行時嘴和耳是怎樣配合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將第七自然段的文本內容轉化成簡單示意圖,最終學生的答案出現兩大種:一種用直觀的超聲波線解釋其中的奧秘,還有一種用更簡潔的箭頭解釋。這是學生通過對課文插圖的認真觀察,結合文字背后的想象力,思維加工后呈現的結果,而這個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對科學的探究,這樣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樂于探究的興趣。
(二)基于課文內容,挖掘“堅持不懈”的精神
教師要反復研讀教材,根據課文內容、題材的不同,確定不同的育德點?!厄鸷屠走_》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小品文,即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解決飛機夜航安全問題,課文不但揭示出動物與人類發明之間的聯系,更隱含了其過程的漫長和復雜?;谡n文內容的提示,我確定了本節課的育德點——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具體做法如下:
師:蝙蝠夜間探路的秘密,難道科學家真的僅僅通過三次試驗就揭示了嗎?
生:不是
師:你從哪里找到的依據?
生: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我從“反復、終于”中知道科學家不僅僅只做了三次試驗。
師:老師這里還為大家找到一份資料,(展示資料)請同學們結合資料,說說從文中這句話體會到什么?
生:在將近150年,科學家從來沒有放棄,一直在研究蝙蝠夜里飛行的秘密。我體會到他們的堅持不懈。
師:不錯,正是科學家們的這份堅持和探究精神,李四光才成為著名的地質學家,屠呦呦才研制出青蒿素造福人類,我國才能成功發射衛星從而走上強國之路。這份堅持和探究的精神誰能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這篇課文中的絕大部分篇幅都在敘述蝙蝠和雷達之間的聯系,整篇課文中只有一句話蘊含了“堅持不懈”的育德點。這時候出示適當的拓展資料并列舉實例,引導學生在閱讀和朗讀中學習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
二、立足于學生,培養科學精神
教育教學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這與新課標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不謀而合。教育工作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要為學生進行教學,為學習設計教學。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在情境中對學習內容進行科學概括
小學中年級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注意教學方法的直觀性、多樣性,教師要力求做到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從而讓學生不會把上課當成一種負擔。在《蝙蝠與雷達》一課中,為了讓學生體會蝙蝠是夜間飛行的能手這一特點,我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語,如“無論……從來……”、“即使……也……”、“極細”等整體感知蝙蝠在夜間飛行的靈巧,這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難。難的是怎樣讓學生融入到文本中真正體會到“靈巧”?我創設了一個小情景,讓學生自己“當蝙蝠”來體驗夜行。具體做法如下:
師:假如現在你就是一只蝙蝠。在漆黑的夜里飛著飛著……你看,前面有一棵大榕樹,你也能——
生:我也能靈巧地避開。
師:你在漆黑的夜里繼續飛著飛著……呀,迎面又飛來一群烏鴉,你——
生:我也能靈巧地避開,不和他們相撞。
師:在漆黑的夜里你繼續往前飛啊飛……看呀,正前方1米處是幾根交錯在一起的電線,——
生:我也能靈巧地避開,不碰到一根電線。
師:我們快來夸夸蝙蝠吧。
生1:蝙蝠,你在夜間飛行時可真敏捷呀!
生2:蝙蝠,你真不愧是夜間飛行的能手!
生3:啊,蝙蝠,我真想叫你“夜間飛行的專家”!
原本看似比較枯燥無味的文字,在老師創設了適合的情境后,文本好像“活了”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不但真正體會到蝙蝠在夜間飛行的靈巧,還能用“能手”“專家”的詞語加以準確概括,這何嘗不是對學生概括能力的一種培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設計教學,才能將學生被壓抑的學習積極性、求知自覺性和思維能動性激發出來,課堂才能真正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平臺.
(二)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在小組中對學習任務進行科學分工。
為了保證課堂進度,提高教學效率,就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真正參與到語文教學中,有問題可思,有意見可表,有事情可做,完全投入到這個生動的“課堂演出”中,不讓一個學生游離于主體學習之外。小組合作就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式。在合作中,雖然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層次不同,但是這種差異性正好可以讓每個學生各施所長,比如組織能力強的學生分配任務,思維強的學生思考,寫字快的學生記錄,見識廣的學生做補充……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小組合作中調動起每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演繹自我”,從而不斷提升自我,不斷發展自我。
表格能夠將內容簡單化,便于學生抓住學習要點,是學生小組合作、互動學習的一個有效方式。為了讓學生探究“蝙蝠在夜間飛行是不是靠眼”這個問題,我將科學家進行的三次試驗,運用表格呈現:分別寫出三次試驗的方式、結果以及得出的結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討論和探究中得出結論。雖然最終表格中的答案不夠簡潔精確,但更多的是“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互動與交流,學會怎樣與人溝通與合作,這是學生將來走向社會的一個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三、立足于課后,延伸科學精神
葉圣陶老先生曾將說過:教,是為了不要教。這與古語“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闭f的是一個道理。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技能,還應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教會學生學習,使他們能夠不斷地獲取新知識,使他們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還能自己自主的學習、成長,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
在教學《蝙蝠與雷達》一課接近尾聲時,我先出示了幾組仿生學的圖片讓學
生找出對應進行連線,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仿生學的興趣;再推薦書目《有趣的仿生學》,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視野;最后布置作業:從中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仿照《蝙蝠與雷達》的寫法,以“大自然的啟示”為主題完成一篇習作。學以致用是檢驗學習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完成習作需要學生查閱大量資料,并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寫作,這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延伸,它的目的是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不斷完善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和人格修養。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挖掘科普資源,把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與文本研讀的過程融為一體,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