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

教育部統編教材思想政治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線為引領,以“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歷史和近代中國社會發展歷史”為暗線,回顧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闡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材采取“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式,使用了大量的“歷史語言”,通過歷史性、事實性內容的鋪陳,結合“綜合探究”的感悟,歸納出最重要的理論觀點。
正如俗語所說:“政史不分家。”2020年修訂的新課標,更加關注學科內在聯系及學科間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間的脫節等現象。新課標和新教材為政治和歷史的跨學科融合教學、協同育人提供了最佳課程資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思政新課標”)提出了“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基本理念,并提出“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實施建議。筆者以《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為例,試圖構建基于政治、歷史學科融合的議題式活動型課堂。
一、課程整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教育的內在目標。發展心理學認為,學生是基于他們的背景和經驗以整體的、連續的方式來構建知識的。課程整合注重與社會實際相聯系,可以統整多種多樣的知識,反映了人類知識增長的趨勢,也反映了知識與社會生活關系的整體性,更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從學科核心素養來看,思政學科的“政治認同”與歷史學科的“家國情懷”、“科學精神”與“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具有內在一致性,將二者進行整合有理可依,也有打破學科知識壁壘、整合學習資源的現實意義。
《偉大的改革開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課《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第一框,包括改革開放的進程、改革開放的意義兩目內容。本節內容涉及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十單元《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28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及第29課《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內容包括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的歷程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和意義。
思政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可講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歷史轉折的意義,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在革命、建設時期付出各種代價,經過接力探索,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的,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開啟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征程。歷史學科的新課標也提出了“認識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的要求。可見,政治、歷史的課標要求有重合的部分,同時又各有側重。
在綜合分析政治、歷史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知識整合,設計了“第一篇章·轉折——改革開放的背景”“第二篇章·前進——改革開放的進程”“第三篇章·輝煌——改革開放的意義”“第四篇章·展望——改革開放的未來”四個篇章。教學重點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征程、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難點在于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的意義。為方便學生理解,教師還設計了配套思維導圖和學案,并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圖片和文字材料。
二、議題確定,以真實生活著底色
議題是議題式活動型課堂的靈魂。議題式活動型課堂的開展,關鍵在于確定合適的議題。新課標指出,議題要“既包含學科課程的具體內容,又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既具有開放性、引領性,又體現教學重點、針對學習難點”。新課標在教學提示中所列的議題,是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的中心議題,普遍比較宏大、抽象、綜合,還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時政熱點等加以處理、細化和凝練,要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和長遠發展,使理論觀點和生活經驗、勞動經歷有機結合。
在跨學科融合教學中,我們還需要在課程整合的基礎上,以政治、歷史等多個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針對本校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確定既具有價值引領性,又能體現教學重難點、體現知識建構過程與內在邏輯的議題,把議題置于歷史文化的背景、場域之中,基于當下的觀察和現實進行考量。
2020年是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2020年10月14日,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在深圳乃至全國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一度引起微信朋友圈刷屏。“深圳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作為在特區成長起來的中學生,我們的學生對改革開放的感受尤為直接。本課以“見圳40年——從深圳奇跡看中國改革開放之路”為議題,以“用我們鹽港人自己的方式為我們生活的城市——深圳舉辦一場慶祝大會”為活動主題,用學生的真實生活為整節課著上鮮明的底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便于引發學生的心理共鳴,促進活動的開展,提高課堂實效。
三、活動課堂,以實踐活動立根基
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將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是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顯著特征。“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學生是活潑潑的小鳥,學校不應成為束縛鳥兒的籠子,而要延伸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去,讓鳥兒能夠自由翱翔。議題式活動型課堂的構建,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歷練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本課圍繞議題“見圳40年——從深圳奇跡看中國改革開放之路”,設置了“見圳40年”專題訪談、“回憶墻”史料搜集和解說兩個課前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有獎競答”“小小演講家”“出謀劃策、暢所欲言”“詩歌朗誦”等課堂活動。
“見圳40年”專題訪談活動,由學生在課前完成,學生通過采訪家庭成員,結合自己家庭生活的變化,總結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突出改變,并以小組為單位搜集可以展現深圳40年變化的照片。通過這個專題訪談活動,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激發了他們對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的認同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回憶墻”活動,由老師提供對深圳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人物或事件的照片組成“回憶墻”,包括鄧小平、“改革先鋒”袁庚、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騰訊公司總裁馬化騰、真理標準大討論、“兩個羅芳村”、蛇口“開山炮”、南方談話、習近平出席特區40周年慶典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回憶墻”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或事件,課前上網搜集相關史料,并在課堂上進行解說。“回憶墻”活動鼓勵學生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開闊視野,拓展了教育資源和空間。學生在活動中深入了解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認同并學習改革先鋒身上的創業精神、改革精神、企業家精神、法治精神,激勵自己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小小演講家”活動,學生結合“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視頻片段和文字材料以及提示“小錦囊”,探討改革開放對中國和世界產生的影響,小組討論完成演講提綱,并派代表進行2分鐘以內的即興演講。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熱烈的討論和緊張的即興演講氛圍中,深刻感受到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政治認同在活動中走向高潮。
“出謀劃策、暢所欲言”活動,教師展示了“四十不惑再出發: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的相關圖片,并為學生提供了習近平在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內容(節選),請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找出關鍵詞,并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還需要做什么”出謀劃策;就“作為深圳人,我們中學生可以為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做什么”暢所欲言。
學生從特區40年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中總結出必修堅持黨的領導;從深圳的科技人才數據和科技創新品牌中總結出必須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從深圳“抗疫法”中總結出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深圳1000多個公園串成的自然生態資源網中總結出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深圳完善的社會保障服務中總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立鴻鵠志,做奮斗者”,他們更加明確地意識到自己可以在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中做一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提出了努力學習、友愛互助建設文明之城,垃圾分類、綠色出行建設生態之城,遵守法律法規、校規校級建設法治之城等具體可操作的行動倡議。學生在出謀劃策和暢所欲言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感悟,增強了參與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認同感和使命感,提升了公共參與意識和素養。
四、意境升華,以詩情畫意營氛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的要求。在思政課堂上巧妙運用詩詞等傳統文化,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也可以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升華課堂意境。
在“偉大的改革開放”這堂課上,筆者設置的四個篇章中,每一篇章搭配一句朗朗上口的詩句。轉折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進篇——“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輝煌篇——“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展望篇——“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學生在咀嚼詩詞的過程中感悟改革開放的起承轉合,增強了課堂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整節課以詩朗誦作為結語,同學們在激情澎湃的詩詞朗誦中,內化政治認同,厚植家國情懷。詩歌內容如下:
四十載春風化雨,四十載春華秋實,
四十載劈波斬浪,四十載力爭上游。
山窮水復愁眉皺,三中全會啟新途,
獨具慧眼謀全局,一位老人寫春秋。
蛇口開山炮聲隆,全新理念我獨有,
豪情揮灑熱土上,三天建成一層樓。
昔日邊陲一小鎮,四十不惑立潮頭,
敢闖敢干敢創新,開創特區發展路。
記得那年海潮起,春天詩篇傳神州,
發展就是硬道理,姓社姓資一錘休。
科技創新不停步,何懼驚濤與逆流,
建設先行示范區,中華復興闊步走!
此外,教師在板書設計的時候以“中國改革開放之路”為主題,設計了一條有轉折有前進、越走越高越走越寬的“路”,在“路”上點綴“轉折”“前進”“輝煌”“展望”等主題詞,勾勒出課堂脈絡,便于學生結合學案理清學習思路。同時,教師在詩歌、朗誦等方面的特長得以展現,顯示出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魅力,也增強了思想政治課的親和力。
在學科融合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搜集和學習史料,了解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梳理改革開放的時間進程,理解改革開放的必要性,提高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改革先鋒的事跡,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理解并認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自覺投身到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創造人生價值;通過了解改革開放40多年的成就,理解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展望未來,認識到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深刻理解為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作出的不懈努力,從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強參與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做中國夢的見證者、開創者和建設者。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大思政學科核心素養,以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四個篇章中一一得到落實。
習總書記說:“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在政史學科融合基礎上構建議題式活動型課堂,要始終堅持以培育核心素養為導向,以真實生活著底色,以實踐活動立根基,結合學生、教師和課堂實際,以史學知識厚植思政沃土,實現知情意行統一,讓思政課綻放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