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靜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語文課程的目標必須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小學語文教學更應該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進行情感體驗和情感教育,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只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素養。大量的閱讀有助于豐富語文知識,多方面地提升語文素養,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這種感悟體驗是一種個體的自覺自得行為,不能告訴,不能灌輸,不能復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多種渠道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體驗:
一、以教師的積極情感為載體,激發學生情感,促進體驗感悟。
教師的積極情感表現在教師的語言、行為和衣著上,特別是在教師的語言上。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程頤的話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的確,教師在教學中的語言至關重要,如能充滿激情,寓理于情,寓知識于生動,昂揚著奮發進取的精神,學生往往樂于學習。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善于通過形象的語言描述,創設情境,示范朗讀,誘導移情等手段,激起學生與教學內容一致的情感,促進學生去感悟、去體驗、去思考,從而受到熏陶,獲得啟迪,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基于學生主體的生活經驗基礎,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培植自信心理。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由于自身的遺傳素質、所生活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以及生活閱歷的不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有著不同于別人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孩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世界,是那樣的豐富多彩。對于這種基于主體生活經驗的個性化體驗,理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尊重,使學生在不斷的肯定和贊賞中,逐步肯定自我,獲得信心。
三、讓學生放飛想象和聯想,加深體驗,釋放情感。
閱讀主體的“悟”是對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整體感知,而這種“悟”的關鍵就在于閱讀主體的想像。教育心理學認為:想象和聯想是主體感悟、體驗課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當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沒有什么可感性時,更需要借助人的聯想和想象,化干癟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有時語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過想象,創造出更生動地畫面,更好的理解、體會文本。這樣的感悟是豐富的,是深入的。
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拓寬學生心靈的空間,彰顯學生個性的亮點,從而使學生享受到語文和人生交匯的美好意境,也使學生的生命潛能得到充分的開掘。
四、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品詞品句,以讀促悟,體驗情感。
有時拿到一個文本,粗粗一看,語句平淡樸實,,似乎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然而細細讀讀,品品詞句,換一個詞語,換一個句子,換一個順序,才發現沒有課文中來得精彩,這才品評出語言的韻味來。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文章,要求學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學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從初知到體會,到感悟、到動情,學生的情感在不斷地變化,感受在不斷加深。
五、借助文中插圖組織生本對話,展示情感體驗,陶冶學生情操。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以及寫事或寫景的課文,大多都繪制了插圖,這些插圖往往緊扣課文內容,色彩鮮艷,虛實相生,能扣人心弦,它們有的展示了文章的某一中心場景,有的再現了人間美景,有的抒發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感情。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組織學生觀察、交流、理解、發現。
六、鼓勵學生在質疑中求知,主動探究,加深感悟和體驗。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質疑是學習的開端,也是創新的基礎;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情感體驗的重要橋梁。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根據自已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大膽提出質疑,主動進行探究。質疑引起反思,反思引起探索,探索帶來真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突破人云亦云的束縛,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又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和體驗,形成獨創而新穎的見解。
學生主體的閱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探究、創造,并注入情感體驗的過程。教師要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在體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綜合提升語文素養。語文教師更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積極探索更具創新性的教育方法與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全面增強語文情感教育的魅力,從而使學生因領會、理解、感同身受而有所悟、有所獲,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