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曉凡









隨著高中音樂新課標(2017年版2020年修訂)、新教材(2019)、音樂學業水平考試(2020)先后落地,如何在一線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目標,探索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有效途徑,成為高中音樂鑒賞課程越來越急迫的任務。
“音樂鑒賞是以聆聽、體驗、探究、評價等方式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品鑒,在產生藝術聯想與想象、獲得精神愉悅和美感的同時,對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判斷和反思?!备咧须A段是學生人格的形成期,鑒賞教學的定位體現了音樂教育的人本主義傾向。教會學生用音樂的思維方式來學習音樂,是高中音樂鑒賞課程的基本理念,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有助于培養全面而富有個性的人格,是“立德樹人”在音樂學科的落點之一。
1、本校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現狀的調研及分析
首先,參照《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通過剖析音樂鑒賞模塊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學科核心素養、課程目標與評價建議,以《音樂鑒賞》(2019版)為教材進行課堂觀察18節。通過梳理音樂鑒賞常規課課堂觀察前、中、后的資料,從活動、問題、素材、知識四個維度做出課例分析框架,對觀察對象和觀察指標做出分析,并將分析結果以表格方式呈現(表1)。
在課堂觀察表格中,每個維度都從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兩方面效果進行匯總呈現,觀察結果分為A/B/C三個等級。A=非常好,即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人數達到95%以上,對教學內容很感興趣,學習動力足,認真聽講持續時間在35分鐘以上,對音樂知識掌握程度好、音樂審美感知能力強、文化體驗深刻,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順利進行音樂自主學習。任課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選擇與制定,符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音樂教育規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引導學生體驗音樂為主,以自主學習為途徑,活動有利于學生學習、理解音樂相關知識;教學素材的選擇與運用恰當合理,素材有利于學生理解學習新知,師生和諧,課堂氛圍輕松;教師問題設計水平較高,問題數量和時間掌握恰到好處,指向學生較高的認知水平,有利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B=一般,即學生參與積極性不是很高,人數在75%-95%之間,對教學內容保持興趣、認真聽講的持續時間在25-35分鐘之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音樂自主學習,但是積極性略顯不足。教師的教學內容與目標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但是重難點不夠突出,圍繞目標的環節進行不夠緊湊;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引導學生體驗音樂與教師教授交替進行,有利于學生學習掌握、理解音樂相關知識,但參與度興趣不足;素材選擇冗余或過少,但是基本符合教學內容,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學習新知或穩固舊知識;課堂問題設計水平有高有低,多數問題具有啟發性,有利于學生思考和學習。C=差,即學生參與人數活動在75%以下,對教學內容的興趣不高,認真聽講的持續時間低于25分鐘,積極性較弱,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較難參與音樂自主學習。教師的教學內容與目標選擇與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音樂教育規律不符,教學目標與重難點不突出;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目標不相符,指導學生學習掌握、理解音樂相關知識無明確引導;素材選擇有時與教學內容不符;問題多為無意識性問題,缺少啟發和引導意義。
在觀察分析中,本研究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把核心素養、課標理念、育人目標用于教學指導呈現其中。表1是對本校高二6個班級、4位老師常規課觀察后呈現的表格:
同時,進行學生訪談、教師訪談,發放和回收高中學生音樂素養與能力的調查問卷(圖1)、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情況的調查問卷(圖2)。
經問卷分析和訪談記錄整理后,發現課堂問題集中在:教學引導、學生興趣、課堂參與度、前后課堂銜接、教法缺少音樂素養強化意識、音樂鑒賞模塊各維度課堂占比情況不均等問題,挖掘核心素養育人目標不落地這一問題形成過程中,學生、教師、教材等問題出現的不同原因和路徑。附表:
通過本校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現狀的調研及分析,可知:學生缺少對于音樂課的參與興趣,教師重視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但受限于教材和課時,缺少有意識地設置課堂中知識、問題、活動、素材與音樂核心素養的關聯,音樂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落點不明確。
2.定位音樂鑒賞課程核心素養與課堂結合的落點
通過現狀調研及結果分析,為找到提升音樂鑒賞課程核心素養與課堂結合的落點,首先,通過文本分析,擬定音樂鑒賞教學情境中每一節課的核心素養培養評價指標。其次,針對課堂觀察表格(表1)的反饋,改進等級為B/C的觀察指標對應項目,再次進行課堂觀察24節,對比前后觀察結果,找到提升音樂鑒賞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最后,擬定音樂鑒賞課堂教學情境中每一節課的核心素養評價指標。
(1)文本分析:按照《音樂課程標準》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定位《音樂鑒賞》教材內容對應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聆聽、體驗、探究、評價”各維度對19版教材進行拆解,找到音樂鑒賞課程核心素養與教材結合的落點,以第二單元第三節《漢族民歌》為例。
(2)對《高中音樂鑒賞課堂觀察表》(表1)反饋后,經研討改進等級為B/C的觀察指標對應項目,再次課堂觀察(24節),找到提升音樂鑒賞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通過改進策略的實施,再次與《高中音樂鑒賞課堂觀察表》(表1)第一次分析結果對比,知識、問題、活動、素材四個維度中學生和教師的“B/C”等級均有明顯提升。
(3)擬定音樂鑒賞課堂教學情境的核心素養評價指標
基于課堂觀察發現的問題及對應解決策略的有效執行,與針對課標的文獻研究結果對照,形成了需要解決的每一節音樂鑒賞課中“核心素養在音樂鑒賞課堂的評價指標”(表6)。
參照“核心素養在音樂鑒賞課堂的評價指標”(表6),將19版《音樂鑒賞》中的每一節內容進行評價維度分割、指標分解、對應能力定位、核心素養方向確認,使核心素養落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活動、每一個知識點中。
3.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音樂鑒賞課堂的實施策略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音樂教育的育人使命。根據中國學生核心素養要求,各學科課程改革所需要回答的“立什么德、樹什么人”成為課程根本問題和育人模式變革的方向。通過在實際教學情境中根據上述表格進行課堂評價指標檢驗,測試學生在有核心素養教學評價指標參照的課堂表現及改變,歸納出核心素養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實施策略如下:
(1)以提升審美感知能力為重點,穿插藝術表現作為聽賞途徑
審美感知是學生通過高中音樂鑒賞學習需形成的關鍵能力。結合《音樂鑒賞》(19版)課本,以第一單元《學會聆聽》為例,審美感知能力體現在:用音樂的語言來描述音樂形式,通過音樂要素的掌握來增進對音樂的理解和判斷力,以理性地音樂分析來充盈感知體驗。音樂動聽是感官體驗,是聽覺的特性,不是審美能力;而能用音樂要素分析出因何動聽的音樂根源、為何動聽的物理屬性、如何動聽的心理軌跡及編創動聽音樂的嘗試,才是高中音樂課堂中需重點培養的審美能力。
藝術表現是學生通過歌唱、演奏等表演來表達音樂美感的藝術實踐能力。高中音樂鑒賞課程中藝術表現這一素養的實現,是穿插在聽賞過程中,以一種途徑、方法來輔助審美感知能力的提升,如隨音響哼唱旋律、邊哼唱主題邊敲擊出樂曲的典型節奏等,目的在于激發聽賞參與感,加深音樂理解。
(2)以增長文化理解能力為目標
高中階段正是學生人格的形成期,鑒賞教學的定位體現了音樂教育的人本主義傾向。文化理解是學生通過高中音樂鑒賞學習,需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和必備品格。結合《音樂鑒賞》(19版)課本,以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第三節《漢族民歌》中陜北的《腳夫調》為例,文化理解能力體現在:了解音樂地理學、民歌色彩區,知道不同地域、民族的民歌源自于地方方言、地貌特點、歷史積淀和民俗、生活習慣等因素。首先,從歌詞語音進行分析,可發現陜西方言中聲母的轉變,如畔(pan)讀作(ban)、下(xia)讀作(ha),而韻母也有轉變,如十(shi)讀作(she)、腳(jiao)讀作(jie),還有聲母韻母一起變,如下去(xiaqu)讀作(hage);其次,從歌詞中的方言詞匯進行分析,如“峁”就是指我國西北地區頂部混元、斜坡較陡的黃土丘陵,“婆姨”,在陜西、山西一帶,泛指婦女妻子,與梵文中在家信佛的女子“優婆夷”二者是否有所關聯,還待考證;再次,將音樂要素與地理特征結合分析,如“5-1-2-5”和“2-5-5-1”四音列所形成的“雙四度框架”,與陜北高原塬峁溝梁的地貌相關,坡上有梁,梁后有峁,一路向上,在旋律上即表現為雙四度連續跳進到全曲最高音;最后,音樂的情緒與歷史、社會生活相關,陜北封閉的地理環境、厚重的歷史積淀、傳統的民俗文化印記、還有生活窘迫的“腳夫”不屈前行的艱辛,都隨那高亢嘹亮的后鼻音傳遞出來。
結語:本文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中對教育的要求為目標指引,以遵循高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音樂教育規律為行動指導,以課改后的高中《音樂鑒賞》(19版)課程及新課標為研究對象,深入到音樂鑒賞對學生健康人格和美好心靈的培養目標實踐研究層面,以基于42節音樂鑒賞課課堂觀察的實證分析為研究基礎,圍繞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方面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展開研究,以真正實現音樂鑒賞課程在“立德樹人”上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