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創業能力已被視為大學生就業力的主要構成要素,本文在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現狀的基礎上,探討智能時代背景下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智能時代;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一、智能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
自黨的十七大提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以來,以創業帶動就業已成為當今高校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智能時代下,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等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而實際上,大學生創業現狀如何?《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通過抽樣調查發現,2019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1.6%,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3.4%。隨著畢業時間的延長,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持續上升,畢業三年內上升至8.1%。數據顯示,“教育業”是2019屆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最主要領域(本科:24.5%,高職:10.5%),集中在教育及職業培訓、中小學教育,以及文學藝術、設計、體育等方面。大學生到“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本科:15.8%,高職:6.9%)、“零售業”(本科:8.6%,高職:11%)創業的比例也較高,從主要從事工作崗位來看,大學生到文體娛樂領域創業主要是做攝影師、自由寫作等,做零售主要是從事銷售、電子商務等方面工作。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主要由高校承擔,由于受其重視程度及學校自身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因素的影響,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中存在許多問題。
(一)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不合理且執行力度不高
雖然在國家大力提倡創新創業教育的前提下,各高校已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之中。但由于各高校的重視程度及自身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設以及課程資源的劃分上存在明顯差異,課程設置單一且教學內容更多注重創新創業理論教學,對于創新創業過程中必備的一些實踐、大賽等相關輔助課程涉及較少,這種教育模式使創新創業教育大部分停留在純理論階段,形式主義,學生在參與相關實踐或參加大賽時成績十分不理想。這直接導致創新創業課程成為大學課程中的“雞肋課程”。
(二)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意識教育欠缺
多數高校對于創業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將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混淆,在創業教育的具體實施上存在著誤區,忽略大學生創業實踐教育。目前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側重點在知識能力的培養,對于意識培養的重視度相對缺乏,也使目前的大學生“創業素質”較為薄弱。從學生角度看,很多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看法僅僅是作為個人大學生涯的“課外活動”并未從職業規劃角度去重視它。另外,受傳統思想影響,一般家長普遍傾向于子女進入企事業單位,不愿讓子女承受創業的風險與艱辛。因此,大部分家庭教育中缺少對于創業教育的指導,使得眾多大學生缺乏創業意識、創業教育及創新精神,對于創業實踐的熱情不高。
(三)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且考核機制不完善
各高校的創新創業師資也參差不齊,很多高校并沒有專業的創新創業教師,大多都是傳統普通課程的任課教師經過簡單培訓直接上崗,創業導師并沒有多少創業經驗和企業運營管理經驗,教學質量不佳。創新創業課程是一門素質能力類課程,其教學成果不能用傳統量化的卷面成績去評價。但目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在考核方式上,仍然多數采取卷面考試或者老師主觀打分的考核機制,學生參與的社團創新創業實踐、創新創業類大賽中取得的成績,很多都不計入學生的相關課程的成績單中。而大多學校的獎學金、評優都是以成績為主要參考標準,這也就導致學生的成績評定缺乏公平性,缺乏信服力。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分析
(一)深化高校創業教育體制改革,科學規劃推進課程體系建設
把創新創業教育有效納入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教學計劃和學分體系,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特別是在智能時代下,應在整個大學課程教育中貫穿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業人才的培養:第一,建設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并及時更新最新的創業教學內容,將參與實踐或大賽培訓作為第二課堂進行學分計算。同時課程安排上提升實踐課時占比,加強實踐與大賽的訓練,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實踐與大賽訓練中去,積累更多創業實踐經驗。第二,引入成功的創業案例分享、專家創業指導等課程,分享優秀校友創業成功者的創業過程。
(二)加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意識,優化創新創業管理模式
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一項系統而龐雜的工作,需要高校、政府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首先高校要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并在積極宣傳國家和地方促進創業的政策、措施的同時,建立一整套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規章制度,如學分認定、獎勵等;培養創新創業學生團隊,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創業項目的成功率;加強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強化實踐活動環節;利用校內外專業實習基地實現校企聯合,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教學,實現“產、學、研”相結合。其次政府部門應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法規的步伐,保障大學生創業活動;同時組織銀行、高校和企業合力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和實踐平臺,積極開展創業項目咨詢、交流和指導服務,加快創新創業成果轉化,有效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工作的開展。
(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并完善考核機制
創新創業導師需要自身具備創業經驗,熟悉公司的運營管理機制,同時具有智能時代所需要的技術。因此,在聘用一定數量的專職創新創業教師基礎上,選擇優秀企業中教育水平較高的管理者作為兼職導師,構建復合型教師隊伍。同時,對于現有的師資隊伍定期開展智能時代下的創新創業教育專題培訓,鼓勵教師去企業頂崗實習,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應加強智能時代的各技術應用。在考核機制中將課程成績分成多部分,并提高實踐成績占比。將學生參加的實踐活動和大賽獲獎設置附加分,并設置合理的轉化比率,在評獎學金和評優時,直接轉化加入總成績中,激勵大學生積極投入到創新創業中去。
參考文獻:
[1]祝木田,曾照香.人工智能時代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3).
[2]趙建華,劉寧.智能時代卓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微型電腦應用,2019,35(10).
作者簡介:李文華,女,1982-,山東棲霞,山東協和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智能會計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