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惠玲 丁軒 張春菊 楊明球
摘要:高新科技創新是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要素,是企業不斷發展和發展的動力裝置,是企業關鍵競爭力的原動力。高等院校擔負起高新科技創新的關鍵重任。它具備知識創新、教學答疑解惑、高新科技成果轉換、人才培養等作用,是人才培養的搖藍。每一年向我國運輸很多人才,企業卻難以在人才市場上尋找不僅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創新型人才。因此,研究和探尋一種新的方式,合理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他們的職位融入能力,滿足企業對創新型或復合性人才的需求,是企業和高等院校一同遭遇的問題。
關鍵詞:校企聯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策略
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是實現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校企協同培養創新人才方式
(一)實踐教學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
在傳統的高教育中,學校和企業基本上是分離的。學校一廂情愿地制訂教學方案并創建課程內容體系,這樣大學畢業生就不能使用他們在學校學習的很多課程內容。因此,很多相應專業的大學生就業后仍需要企業的長期性溝通交流、幫助和具體指導,產生高教育與企業需求的差別。為了更好地消弭這一差別,提升實踐教學與企業需求的有機融合是重要途徑之一。學校通過校企密切協作,持續從企業獲得全方位、立即的信息,能夠更好地把握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持續調節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不擺脫社會具體,提升辦校質量;通過與學校的直接溝通交流,企業能夠輕輕松松得到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
(二)大學生創新活動與企業技術問題的融合
進行大學生創新活動,要緊緊圍繞企業的技術問題,堅持實踐活動的原則,,依據試驗室、研究中心等目前研究平臺和學生的專業特點,將企業的技術問題分成難度系數適度的子課題分給大學生自行安置,充分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依照明確項目目標的要求,針對企業生產運營和技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允許大學生進行以降低成本、高新科技提升、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為內容的大學生創新活動,為企業處理問題,幫助企業改善步驟和技術,提升產品質量,提升產品構造,改進運營管理,提升經濟經濟效益,推動校企協同培訓體制的健全。
(三)建立校企創新產業基地
為了更好地充分充分發揮校企資源的功效,創建校企創新產業基地是滿足企業需求、滿足高等院校培養目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校企創新產業基地重視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即便辦校方向與本地或行業需求緊密聯系,也可以提高辦校活力,使學生學會好用專業技能,培養朝向生產一線的應用性人才是產學研用融合的優秀形式。創建校企協同創新產業基地和培訓產業基地,運用校企教育環境和資源,不但解決了辦校條件不夠、辦校資產艱難的問題,推動了高校老師素質的提升,同時也培養出合適企業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因此,校企協作是校企協作教育的合理載體,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具備關鍵意義。
二、實現校企協同培養創新人才方式的途徑
提升校企協作教學與生產緊密結合是實現教育和生產可持續性發展的有效途徑。要真真正正實現校企之間的真心實意協作,我們需要滿足以下因素。
(一)加強信息溝通交流,拓展學生知識獲取
企業有市場需求、好用技術等信息,高等院校有世界各國研究現況、優秀技術或理念。企業與高等院校能不能立即溝通交流信息,充分運用這些信息,是校企真心實意協作的前提條件。由于信息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只有學校和企業重視充分充分發揮彼此的信息優點,并以此來明確或立即調節專業設定和培養目標,能不能培養出真真正正融入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創新者。
(二)校企雙向介入活動,豐富學生實踐技能
企業在生產和服務的第一線集聚了很多好用技術人才,通過這些人才,新技術新工藝、新技術能夠轉換為新產品;學校有著優秀的理論知識和智商資源。學校能不能一心一意為企業服務,幫助企業處理生產中迫切需要的技術問題,企業能不能真心誠意將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融進企業生產,幫助和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合理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考量校企協作成功與失敗的關鍵指標值。
(三)校企實現資源共享,滿足學生不同需求
學校有優良的科學研究平臺和科學研究基礎,企業有著設備、設備和見習場地。學校是不是想要將企業技術問題列入學生培訓方案,企業是不是想要擔負生產生產車間(當場、設備和設備)作為學生基本的實踐教學產業基地,是學生合理進行校企融合的關鍵條件。學校想要將企業的具體技術問題作為學生實踐活動的內容,一心一意為企業進行高新科技研究,幫助企業當場處理需要處理的問題;企業想要讓學生來到生產和服務的盟軍,接受企業管理,親自感受生產見習中嚴苛的生產組織紀律性和詳盡的技術要求,為大學畢業與就業的融合奠定基礎。這就要求彼此資源共享,犧牲自己的資源,真心誠意為對方服務。
三、結論
總的來說,從高等院校視角考慮,通過校企協同培訓,提升與企業的協作,在產業、高校、科學研究等層面獲得提升,實現學校與用工單位的“互利共贏”協作。人才培養融入企業需要,提升學校教育水準;通過與高等院校的協作培訓,企業能夠在一定水平上填補科學研究能力和信息方式的不夠,合理運用學校的人力資源和科學研究平臺,推動企業獨立創新。
參考文獻:
[1]李艷芹,張德海,何文斌,李浩.機械專業本科生校企聯合培養創新人才模式研究[J].教育觀察,2021,10(05):89-92.
[2]龐學亮,洪漢玉.校企合作聯合培養自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6(8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