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竝喆
摘要:現如今,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依舊存在明顯差異,但是在未知知識前,小學低年段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和強接受能力總會趨勢他們面對,這一個特點卻是所有學生共有的。作為音樂素質培養中至關重要的一塊,“多聲部音樂“教學在農村學??偸遣槐M如人意。因此 “多聲部音樂"的學習不僅要從小抓起,更應該全面展開?!岸嗦暡恳魳?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掌握聲部合作技巧,為日后的合唱學習提供基礎。故,教師在教學“多聲部音樂"時,要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關注學生心理。
關鍵字:農村;小學;低年段;多聲部音樂
音樂是生活中美得聲音的升華,學生必須要有敏銳的眼睛和耳朵,仔細地感受生活的美好。那么怎樣才能順利實施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使學生具備這些能力呢?。
一、教學觀念的改變
面對農村小學的學生,有的教師習慣性地抱怨教材太難,不貼合實際,又覺得學生素質太差,授課時隨意把合唱歌曲改成單聲部歌曲一帶而過;有的老師喜歡拔苗助長,兩聲部都教,但在音準、音色上總是效果差強人意,沒有音準,孩子們沒有“美”的體驗,更沒辦法積極去創造“美”。
多數執教者認為,多聲部合唱為中高年級的教學任務,低年段學生只教會學生齊唱就可以了。這種錯誤想法是直接導致當前中高年級陷入合唱教學瓶頸的主要原因。任何學習都是漸進的,學生更好地建立多聲部音樂學習的意識最先要從改變教師錯誤的教學觀念開始,有意識的培養低段演唱、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能力,要從音樂教學的點滴中逐漸灌輸多聲部音樂學習意識。
教師要靈活地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和發現和聲的優美、和諧和美妙。使學生有意識地投人到和聲的創作中去,提升學生的多聲部音樂學習意識。
二、教學策略的改變
(一)從節奏開始進行學習
農村小學的學生,基礎較差,對他們來說掌握節奏比音準學習要更容易。執教者進行音樂教學時,會先學習節奏、然而有些教師只是將所有的節奏類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沒有從根本上體驗節奏。根據幾年的課堂觀察,總結低年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教師在進行節奏訓練時,不單單是對數量上要有追求,更應該追求學習質量,高效的節奏訓練可以為學習多聲部打下基礎,還能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音樂感、記憶力和理解力 。
例如:純節奏的多聲部練習
教師敲擊固定節奏型,給學生起示范和穩定學生節拍的作用,學生進行對比聲部敲擊,兩個聲部交替進行。
教師敲擊穩定節拍為背景,學生依次敲擊。
學生同時用手敲擊上下兩聲部,以此來鍛煉節奏讀譜能力和協調能力。教師可以跺腳來穩定節拍。
(二)盡早建立多聲部和聲意識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多聲部音樂的訓練,應該從單音、單聲部開始,從而過渡到和聲、多聲部,然而這恰恰造成“進步慢”、“事倍功半”。中高段的學生在合唱歌曲時的“舉步維艱”和畏難情緒正是因為從低年段的音樂學習開始,單聲部音樂一直占主導地位,從而是學生缺少多聲部的感覺和意識。這種意識應該要從他們第一堂課就開始建立,“水滴石穿”。
由于“mi、sol”這兩個音是低年級最先也最常接觸的音符,一年級學生可以用這兩個音級做很多的多聲部歌唱練習。
(三)課堂樂器的引入
選擇適當的課堂樂器,讓低段學生先學會”聽“音樂。音樂學習是在“聽”的基礎上展開的,學生不具備聽的條件與聽的能力是無法進行音樂學習的。因此,“以聽為中心”是小學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時是教師必須遵循的原則。
根據實際的教學概況,城鄉發展還是有所差距。我國農村學校所得到的教學支持并不充分,家長的觀念也會相對落后。因此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的樂器種類并不多。甚至有的音樂老師至今還只能簡單利用鋼琴來進行音樂教學。所以課堂樂器教學自然會有局限。但是按照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小學生,特別是低年段小學生,他們長時間處于“好動、好玩、好奇、好勝”的生理、心理狀態。家校結合,提高家長對于培養孩子綜合素養的意識,讓家長在能力范圍內配合教師,那么在課堂樂器的購置和練習的問題中就會輕松很多。
參考文獻:
[1] 周琦. 小學低段多聲部合唱教學策略探究(上)[J]中國音樂教育2012年06期
[2] 劉貞.樂器教學在農村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基礎教育 2015年